為什麼我的孩子總是和我對著幹?是不是孩子的錯

家長在陪伴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容易忽視孩子的叛逆行為,當你開始出現以下感受:

開始對孩子怨聲載道

經常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

對孩子的教育感覺疲憊不堪

時長會對孩子感覺內疚

有時覺得對孩子的教很失敗

這時孩子的問題讓你感覺到了沮喪,正是孩子的叛逆行為開始影響你的情緒,受這些情緒的折磨開始對孩子持有消極的看法。

為什麼我的孩子總是和我對著幹?是不是孩子的錯


如何發現孩子有叛逆的傾向,注意孩子是否開始表現出以下行為:

孩子經常無緣無故的發脾氣

孩子很容易被惹生氣而惱怒

孩子常常由於自己的過錯去責備別人

孩子會因為生氣而產生怨恨情緒

孩子會公然挑戰家長的要求和規定

孩子經常和家長或成人發生爭執

孩子會對某個人或事物懷恨在心

以上行為孩子表現的越多就是越叛逆,很多家長忽視孩子的這些行為,認為是孩子的耍性子、脾氣不好,其實是孩子產生叛逆情緒的一種行為表達。家長髮現了孩子的叛逆行為,就要認真考慮孩子的行為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在什麼情況下會發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對於家長自己,必須審視自己的消極行為,儘量避免以下十個負面的教養行為。

1

對孩子吼叫和打罵

與打罵相比,吼叫是父母最為常見和普遍的消極行為,也最能助長孩子的叛逆行為和挑釁行為。表面上是成功的改正了孩子的錯誤,但錯誤只是暫時的潛伏,只會引來日後更多的怒吼甚至打罵。

2

批評、隨意評判

孩子打破了教室玻璃,不要直接責罵孩子,不要以此來評判孩子的人格。而是要對孩子的行為後果進行分析,進而提供建設性的意見反饋。家長批評的態度會讓孩子覺得自我價值被否定,傷害孩子的自尊心,經常被批評的孩子會認為自己被拒絕、不被愛、十分無助。

3

反覆嘮叨

家長在打罵、批評沒有效果後經常依賴的一招,反反覆覆對孩子說已經說過無數遍的事情。事實上的結果是孩子根本不在意,反而會讓孩子拒絕傾聽,變得更有防範性產生厭煩情緒。嘮叨破壞了最重要的親子關係,只有和孩子的關係足夠親密,孩子才會遵照你的要求做到他本應做好的事情。

4

打斷孩子的話

在和孩子交流的時候,切忌不能打斷孩子的話,應該給他機會,讓他把話說完。近日有個小女孩視頻很火,一個四、五歲的小女孩坐在床上哭訴,家長屢屢用嘲笑或是很不在意的語氣打斷孩子進行辯解,導致孩子的情緒失控,家長卻如無其事的拍視頻。

讓孩子把話說完,然後再說你想說的,這是最起碼的禮貌和尊重,視頻裡的小女孩如果經常得不到尊重,會慢慢變得抵制與父母進行交流了,叛逆的情緒會在不經意間萌生。

5

揭孩子老底、內疚型教育

有的家長喜歡在批評孩子的時候翻舊賬,或是經常引導孩子站在受傷害者的立場去感受,引發孩子的內疚。家長長期用舊賬來傷害孩子、用內疚來控制孩子,如果讓孩子長期體驗這種難受的感覺極易引發羞怒情緒,進而疏遠與家長的關係。

6

諷刺挖苦孩子

孩子準備參加聚會,特意換上衣服徵求你的意見,你卻說:“成績這麼差穿什麼衣服都沒有用,沒有人願意和差生在一起。”挖苦像一把利劍,會重創家長和孩子的親子關係。

7

說教

家長總是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不應該做什麼,總是指揮或控制孩子的行為。孩子會認為父母不信任他們,不能掌控自己的生活,久而久之孩子會討厭父母的說教從而拒絕指令,甚至和父母對著幹。經常會發現這種情況,一個小男孩在蹣跚學步,父母在後面喊“這個不能碰”,孩子就去碰一下:“前面有水不要踩”,孩子就故意去踩一下。孩子的潛意識裡就是自我探索、拒絕指令。

8

威脅

家長對孩子說:“作業再不按時完成就沒收手機 。”孩子的想法通常不是怎麼去按時完成作業而是下次怎麼玩手機不被發現。威脅常常讓孩子感覺到無能為力或心存僥倖,並怨恨父母。

9

撒謊

家裡發生了一件父母不想讓孩子知道的事情,家長往往會對孩子進行隱瞞甚至撒謊。

但孩子是非常敏感的,只要有一點蛛絲馬跡就會察覺到父母隱瞞了什麼事情,會認為家長對他們是不真誠的、不信任他們。最好的方式是和孩子坦誠相待,這樣孩子也會對父母敞開心扉。

10

懲罰

很多家長認為嚴厲的懲罰能夠樹立起家長的威信,會讓孩子更加聽話。雖然表面上看很有效果,但頻繁的懲罰孩子極可能會產生怨恨、內疚、羞恥、絕望等負面情緒,進而加強孩子的負面行為。正確的做法是用合適的紀律去約束孩子,孩子犯錯讓他學會承擔應有的責任,而不是懲罰。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父母的態度和行為直接影響孩子的情緒養成。努力避免以上十條對待孩子的方法,孩子的叛逆期就會輕鬆度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