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個才是 iPad 上的「生產力」?iPad Pro 鼠標 / 觸控板橫測

上個月發佈的 iPadOS 13.4 中,最亮眼的新功能毫無疑問就是對指針輸入設備(包括觸控板和鼠標)的支持。為配合這一功能,蘋果同步發佈了適用於 iPad Pro 的 Magic Keyboard(妙控鍵盤),將背光鍵盤和觸控板兩種輸入方式合二為一。

哪個才是 iPad 上的「生產力」?iPad Pro 鼠標 / 觸控板橫測

適用於 iPad Pro 的 Magic Trackpad(來源:蘋果)

然而,Magic Keyboard 高企的售價(11 英寸版 2399 元、12.9 英寸版 2699 元)不免讓人猶豫,其與機身吸附的使用方式也未必適合所有人的使用習慣。另外,Magic Keyboard 只能搭配 2018 年以後的 iPad Pro 使用,這也將很多使用其他型號 iPad 的用戶擋在了門外。

好在,iPadOS 13.4 對指針輸入設備的支持並不侷限於 iPad Pro 和 Magic Keyboard。無論你的 iPad 是什麼型號,升級後都可以搭配蘋果的 Magic Trackpad(妙控板)、Magic Mouse(妙控鼠標)以及各類第三方藍牙、USB 鼠標,體驗新的操控方式。

哪個才是 iPad 上的「生產力」?iPad Pro 鼠標 / 觸控板橫測

iPad 可以與不同指針輸入設備搭配

因此,一個自然的問題是:這些設備連接 iPad 的使用體驗如何?第三方鼠標和蘋果自家的觸控板、鼠標在 iPad 上的表現有多大差距?為此,我分別嘗試了在 iPad 上使用官方的 Magic Trackpad、Magic Mouse 和第三方藍牙鼠標,以比較它們功能性和實際效果,並在此基礎上做出選擇建議。

概覽

在進行具體比較之前,我們不妨先通過表格比較不同設備在連接 iPad 時支持的操作。

哪個才是 iPad 上的「生產力」?iPad Pro 鼠標 / 觸控板橫測

不同設備在連接 iPad 時支持的操作

上表中,「支持」是指相關功能可以實現且有專門的手勢,可以一步完成;「部分支持」是指相關功能可以實現,但沒有專用的手勢、需要兩步或以上操作才能完成;「不支持」則是指相關功能無法實現。(第三方鼠標可以通過設置「輔助點按」實現部分無法直接支持的功能,表格中以「*」標出,具體見後文說明。)

你也可以參考蘋果官方的使用指南來了解觸控板和鼠標支持的手勢。

Magic Trackpad 和第三方觸控板

由於與 Magic Keyboard 提供的觸控板在形態上最為接近,能在 iPad 上獲得最完整指針控制功能的還要數 Magic Trackpad。

與鼠標相比,Magic Trackpad 的主要優勢在於多任務相關操作更加方便。例如,同樣是打開 App 切換器,使用 Magic Trackpad 時只要三指向上輕掃並停頓,之後還可以雙指向上將某個 app 的縮略圖卡片「掃出」後臺,過程流暢且自然。類似地,在 app 間切換隻要三指向左或向右輕掃。

哪個才是 iPad 上的「生產力」?iPad Pro 鼠標 / 觸控板橫測

Magic Trackpad 支持的多任務相關手勢

而如果使用鼠標進行這些操作,就必須拖動屏幕底部的橫條本身。這雖然表面上也是一步完成,但實際上多出了「移動」和「瞄準」兩道前置操作,用起來既不快捷也不舒服。(如果你使用的是帶有主屏幕按鍵的 iPad 型號,更是隻能先將指針向下划動出屏幕底部、回到主屏幕,然後再次向下划動才能觸發 App 切換器。)

此外,只有 Magic Trackpad 才能通過雙指張開或捏合來縮放網頁、圖片和文檔等。由於 iPad 屏幕尺寸相對於電腦較小,且使用外接操控設備時一般會離眼睛較遠,放大頁面是頻繁需求,觸控板在此時便優勢盡顯。

最後,Magic Trackpad 在主屏幕界面下支持一些額外的手勢,例如兩指向右輕掃可以打開「今天」視圖(即插件界面)、向下輕掃則可以打開 Spotlight 搜索等。在鎖屏界面,只有 Magic Trackpad 可以通過三指向上輕掃解鎖,而使用鼠標時仍然必須通過點擊底部橫條來實現。

iPadOS 為 Magic Trackpad 提供了一些設置選項。配對後,在「設置」>「通用」下會多出一項「觸控板」,其中可以修改跟蹤速度(指針的移動速度)並切換自然滾動、輕點以點按和雙指輔助點按(即右鍵)等的開關狀態等,但不像 Mac 的觸控板設置那樣可以逐一開關或修改各個手勢。

哪個才是 iPad 上的「生產力」?iPad Pro 鼠標 / 觸控板橫測

iPad 連接 Magic Trackpad 後的設置選項

Magic Trackpad 與 iPad 的搭配並不是盡善盡美的。最突出的不足之一,就在於 Magic Trackpad 是一個單點連接的設備,同一時間只能與一臺 Mac 或 iPad 配對。如果要切換配對,必須先在當前設備的藍牙設置中將其移除,否則新設備就無法檢測到它。要避免這樣的麻煩,唯一的方法就是把 Magic Trackpad 專門「劃撥」給 iPad 使用。考慮到 Magic Trackpad 近千元的官方售價,這麼做未免有些奢侈。更何況,不算輕便的 231 克重量和脆弱的玻璃材質,也與 iPad 所擅長的移動辦公場景有所出入。

此外,不少在 Mac 上非常實用的觸控板手勢也沒有獲得支持,例如智能縮放頁面(雙指輕拍兩次)、查找指針下的詞語(重按)、顯示當前 app 所有窗口的 App Exposé(三指向下輕掃)等。這可能會讓不少習慣了在 Mac 上用觸控板指點江山的用戶感到些許落差。實際上,觀察 iPadOS 目前支持手勢,不難發現其設定邏輯是比較簡單粗暴的,即將雙指和三指操作分別「映射」到對滾動條和屏幕底部橫條的操作。這也從側面表明指針操作目前在 iPadOS 上的地位仍是觸控操作的附屬,而非 macOS 上的「一等公民」。

哪個才是 iPad 上的「生產力」?iPad Pro 鼠標 / 觸控板橫測

Mac 上的不少觸控板操作在 iPad 上並未得到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 Magic Trackpad,市面上還有一些第三方的觸控板產品可以選擇。這主要包括 Brydge Pro+(適配 2018 年後的 iPad Pro)和羅技 Combo Touch(適配 10.2 英寸和 10.5 英寸的 iPad 型號)。我沒有條件對這兩款產品進行實際測試,但根據網上現有的信息和評測,不難對其功能表現作出一定判斷。

其中,Brydge Pro+ 早在去年就宣佈推出,原本以「首款帶觸控板的 iPad 鍵盤」的頭銜吸引了不少眼球,卻被這次意料之外的官方更新打亂了節奏。根據宣傳,它的觸控板支持喚出多任務菜單和 Dock 等「手勢」。但是,這些功能的觸發方式(分別是兩指和三指點按)都明顯與蘋果官方的設定不同,並且都需要通過額外設置才能實現。可見,Brydge Pro+ 的觸控板本質上其實是一個異形「鼠標」,其手勢功能是通過將多點觸摸操作映射為一個鼠標按鍵,然後藉助 iOS 的輔助功能(下文會提及)而實現的。這顯然是在得不到官方支持下的一種遷就和妥協,現有的評測也大都對其實際體驗給出了保留意見。

哪個才是 iPad 上的「生產力」?iPad Pro 鼠標 / 觸控板橫測

Brydge Pro+(來源:Brydge)

相比之下,羅技的 Combo Touch 是與蘋果合作推出的,因此得到的待遇就好得多了。根據羅技在支持頁面的描述,Combo Touch 支持的手勢在數量和用法上都與蘋果的觸控板保持了一致。如果你使用的不是 iPad Pro、而又想得到與官方 Magic Keyboard 相近的體驗,Combo Touch 或許是一個可以考慮的選擇。

哪個才是 iPad 上的「生產力」?iPad Pro 鼠標 / 觸控板橫測

Combo Touch(來源:羅技)

Magic Mouse 和第三方鼠標

與 Magic Trackpad 搭配 iPad 時的豐富功能相比,另一個官方配件 ——Magic Mouse 的表現就要遜色很多了。

如上文所述,Magic Mouse 在與 iPad 連接時不具有縮放、快速切換 app 等功能;而回到主屏幕、打開 Dock 等功能雖然可以實現,但操作非常繁瑣,不如 Magic Trackpad 上的對應手勢來得自然。

考慮到 Magic Mouse 同樣具有多點觸控功能,蘋果本可以像在 macOS 上一樣安排一些雙指和三指操作手勢來實現多任務切換;目前這種程度的簡陋支持是令人遺憾的。

哪個才是 iPad 上的「生產力」?iPad Pro 鼠標 / 觸控板橫測

Magic Mouse 必須瞄準底部的橫條才能拖動執行多任務相關操作

相比不盡如人意的 Magic Mouse,第三方鼠標在 iPad 上的使用效果卻是可圈可點的。

從紙面上看,第三方鼠標在 iPad 上支持的功能比 Magic Mouse 更少,例如無法實現頁面的左右滾動和前進 / 後退、以及從主屏幕打開 Spotlight 搜索等。

但另一方面,第三方鼠標卻有一項 Magic Mouse 沒有的功能加成 —— 自定義按鍵。如今,很多藍牙鼠標都設計有多個額外按鍵,而從 iOS 13 開始,用戶就可以為這些按鍵任意指定功能。由此,多鍵鼠標不僅可以獲得本沒有專用手勢的回到桌面、顯示 Dock、打開 Spotlight 搜索等功能,還可以實現調整音量、截圖甚至運行捷徑等操作,反而比沒有額外按鍵可以定製的 Magic Mouse 更為強大。(相關選項位於「設置」>「輔助功能」>「設備」下的「自定義按鍵設置」,具體步驟和功能可以參考這篇文章。)

哪個才是 iPad 上的「生產力」?iPad Pro 鼠標 / 觸控板橫測

第三方鼠標可以通過輔助功能設置獲得比官方配件更豐富的功能

此外,與 Magic Trackpad 的情況類似,Magic Mouse 在與 iPad 連接前必須解除與其他設備的匹配,從而相當於被「綁定」在了 iPad 上。而不少第三方藍牙鼠標支持多設備連接,從而可以在電腦和 iPad 間切換使用,靈活度更高。

不過,儘管 Magic Mouse 在功能和方便程度上都比不過一款好用的第三方藍牙鼠標,它仍然在連接穩定性方面扳回一局。根據我的實際體驗和網上的普遍反饋,第三方鼠標在搭配 iPad 使用時,總會或多或少地出現指針漂移、頁面滾動卡頓等現象,並且不時伴有一定的延遲;這就不免破壞了用鼠標獲得更精準操作體驗的本意。相反,Magic Mouse 由於具有主場優勢,幾乎總是能「指哪打哪」,滾動頁面的流暢程度也與觸摸操作時無異。

非硬件因素:第三方 App 的適配

應當指出,iPad 上指針操作的實際體驗並不僅僅是由輸入設備決定的,app 的適配程度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

指針操作並不是一項第三方 app 可以「躺著」獲得的功能。在不做任何適配的情況下,iPadOS 中的指針只具有代替手指點觸的作用,並只能在指向幾種標準控件(例如按鈕和界面底部、頂部的標籤)時顯示出動態效果。

哪個才是 iPad 上的「生產力」?iPad Pro 鼠標 / 觸控板橫測

iPadOS 內置的幾種指針效果:高亮、抬起和懸停

而如果 app 中存在自定義的界面元素(這是非常普遍的),開發者就必須自行設定指針在靠近和懸停時應當呈現的形狀和效果。並且,與內置了多種標準指針樣式的 macOS 不同,iPadOS 原生的指針樣式非常有限,甚至不包括指向文本框邊緣時的「雙向箭頭」這種用戶習以為常的樣式;這也無形中增加了適配的工作量。

哪個才是 iPad 上的「生產力」?iPad Pro 鼠標 / 觸控板橫測

蘋果開發的 iOS 版 Keynote app 在近期升級後才獲得的指針形態,這在 macOS 上是系統內置支持的(來源:蘋果)

此外,開發者必須在 app 的屬性信息(Info.plist)中明示地聲明該 app 支持「間接輸入方式」(indirect input mechanisms),才能讓雙指捏合、旋轉等手勢與 app 中的特定功能關聯。否則,這些手勢就只會被模擬為普通的觸控操作,而不能準確地觸發特定功能。

目前,指針操作得到的支持總體是積極、及時的。除了第一方的 iWork、Clips 等 app 率先垂範外,很多名氣較大的第三方 app,例如 iA Writer、Fantastical、Pixelmator Photo 等也都在一兩週內通過更新加入了對指針操作的支持。但也有不少日常用戶使用更多的 app,包括 Office、Evernote 和 Google 系 app 等,則繼續保持了「釘子戶」本色,暫時沒有什麼動靜。由此看來,短期內能從 iPad 的新功能中受益的,主要還是慣用效率類 app 的進階用戶,而日常辦公用戶能感受到的改進則仍然有限。

結論

經過上文的比較,如果要問 Magic Keyboard 之外,什麼設備能在 iPad 上獲得最好的指針操作效果,答案應當是很明確的:只有官方的 Magic Trackpad 才能獲得最全面的手勢支持和最流暢、穩定的操控體驗。如果你手上已經有一塊 Magic Trackpad,不妨嘗試拿來和 iPad 搭配使用,它的表現相信不會讓你失望。

但另一方面,如果你並沒有現成的 Magic Trackpad,我並不建議單純為了 iPad 指針操作而專門購入。如上所述,Magic Trackpad 的售價、單設備連接的限制和不夠便攜的設計,都大大限制了這一選項的性價比。

在我看來,隨處可見、價位豐儉由人的第三方藍牙鼠標,才是大多數人體驗 iPad 指針操作的最佳選擇。如果僅僅是想體驗一下新功能,最便宜的藍牙鼠標就可以勝任 —— 你的抽屜裡很可能就躺著一隻。而那些真正希望通過指針操作提高效率的進階用戶,則可以選擇一款支持多設備連接、具有多個自定義按鍵的藍牙鼠標。這樣,不僅通過簡單的設置就可以獲得不輸官方配件的功能,還可以搭配其他設備一同使用,性價比尤為突出。

當然,在挑選硬件之餘,也不要忽視了軟件因素 —— 無論官方還是第三方的觸控板和鼠標,都只有在經過適配的 app 中才能充分發揮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