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風歌》:中國最早的對聯雛形

《南風歌》:中國最早的對聯雛形

  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

  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

  這是四五千年前,被尊為華夏始祖“三皇五帝”中的舜帝巡視河東鹽池時而作的《南風歌》。其時,南風習習,鹽花遍生,好一派先民們競相採鹽的熱鬧場景。舜帝觸景生情,有感而發,“撫五絃琴,以歌南風”:南風啊,和煦地吹,可以解除老百姓的憂愁煩惱;南風啊,應時而發,可以增加老百姓的利益財富。為民“解慍”“阜財”,這是華夏聖帝先哲“民本思想”的最初發聲。

  當我們欣賞品味《南風歌》深邃的思想內涵的同時,竟然驚奇地發現《南風歌》已具備對聯的基本要素,符合對聯的基本特徵,儼然是一個對聯雛形,而且獨立成篇,流傳千古。

  對聯的基本特徵是:字句對等、詞性對品、結構對應、節律對拍、平仄對立、形對意聯。先看《南風歌》字句對等。顯而易見,即使去掉語氣助詞“兮”字,上下兩句也是不長不短,等量齊觀。其次,再看詞性對品、結構對應、節律對拍。除了主語“南風”“吾民”相重複外,關鍵詞即“薰”對“時”“解”對“阜”“慍”對“財”,都是極其工穩的對仗。至於虛詞“之”的重複,後來對聯已經沿用至今,更不成問題。至於同位實詞的重複,以後成熟的對聯力求避忌,作為最早的對聯雛形,當然不可求全責備。

  再次,看一看“平仄對立”。除卻細枝末節不須細究外,《南風歌》的上句,去掉語氣助詞“兮”字,而“慍”字正好屬“仄收”。其下句,同樣去掉“兮”字,而“財”字正好屬“平收”。與成熟後的對聯相比,也是大“律”相合,再恰當不過。

  最後,再看“形對意聯”。《南風歌》上下兩句,分別從兩個不同的側面,抒發了“解慍”和“阜財”的“南風效應”,既分又合,渾然一體,充分表現了《南風歌》的思想內涵。

  更難得的是《南風歌》上下兩句,可以獨立成篇,這在中國早期產生的歌賦中是絕無僅有的。這一特點,更符合對聯特質。

  《南風歌》並不是“第一聯”,還是“歌”。因為其時,對聯的聯律還沒有形成,她只是開了對聯的先河。作為人類最早的文學樣式——歌謠,它一出現便是對稱句,這是華夏民族的審美使然。華夏民族又以其獨特的思維方式和獨特的審美觀念,將“對稱”發展為“美的極致”。《南風歌》當然如此,它的出現,和對聯的成熟一樣,是華夏文化發展的必然結果。這對以後歌賦、對聯的成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對聯之所以能以一門獨特的文字藝術形式,獨秀於中國國粹之林,說到底是它的聯律所致。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對聯也是如此。對聯雖然產生的較晚,但是它卻出於中國“最早的思維定式”,出於中國最早歌謠之中,出於中國漢文化的演化之中。在中國,對聯的產生是必然的,《南風歌》的產生是對聯產生的先兆。

  從以上的簡述中,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南風歌》確實已經具備對聯的基本要素和特徵,是迄今發現的中國最早的對聯雛形了。誠如是,河東便是中華對聯的策源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