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藝匯•西安】古代陶瓷瓶罐器型大全

【國藝匯•西安】古代陶瓷瓶罐器型大全

古代盛飯喝水的器皿多是陶瓷製品,並且品種繁多,即便是裝酒的壺都有很多種。這些陶瓷的瓶瓶罐罐在今天看來都是非常的漂亮,堪稱精美的藝術品。很可惜這些如今罕見的陶瓷瓶罐今天大多已經損壞或遺失,隨著時間的流逝存留下來的將越來越少。

古代陶瓷瓶

【國藝匯•西安】古代陶瓷瓶罐器型大全

玉壺春瓶:又叫玉壺賞瓶,是宋瓷中具有時代特徵的一種典型器物。流行地區廣,沿用時間長,宋以後歷代各地窯場均有燒製。它的造型是由唐代寺院裡的淨水瓶演變而來。基本形制為撇口、細頸、垂腹、圈足。它是一種以變化柔和的弧線為輪廓線的瓶類。其造型上的獨特之處是頸較細,頸部中央微微收束,頸部向下逐漸加寬過渡為杏圓狀下垂腹,曲線變化圓緩;圈足相對較大,或內斂或外撇。這種瓶的造型定型於宋代,歷經宋、元、明、清、民國直至現代,成為中國瓷器造型中的一種典型器物之一。

【國藝匯•西安】古代陶瓷瓶罐器型大全

蒜頭瓶:瓷制蒜頭瓶始燒於宋代,流行於明清,以景德鎮窯製品為多見,品種有青花、五彩、灑藍描金等。明清景德鎮窯蒜頭瓶有青花、五彩、粉彩、以及藍釉、 醬釉等各種單色釉品種。明嘉靖蒜頭瓶是肩部有堆塑蟠螭裝飾;明成化蒜頭瓶,僅口部作花瓣狀,耳為隨意堆塑;明正德蒜頭瓶,在瓶腹上設出戟;明萬曆蒜頭瓶,趨於簡化,口部已無蒜頭了,但器形高大,以青花五彩為多見。清代蒜頭瓶的器形趨於輕盈秀美。

【國藝匯•西安】古代陶瓷瓶罐器型大全

梅瓶:也稱"經瓶",最早出現於唐代,宋遼時期較為流行,並且出現了許多新品種。近代許之衡在《飲流齋說瓷》一書中詳細地描述了梅瓶的形制、特徵及名稱由來:"梅瓶口細而頸短,肩極寬博,至脛稍狹,抵於足微豐,口徑之小僅與梅之瘦骨相稱,故名梅瓶。"

關於梅瓶的用途,磁州窯白地黑花梅瓶器腹有“清沽美酒”與“醉鄉酒海”的詩句。梅瓶既是酒器,又是一件令人愛不釋手的觀賞品。因此,這類器多製作精美,不但考慮到貯酒容量,還要注意造型優美。

【國藝匯•西安】古代陶瓷瓶罐器型大全

柳葉瓶:瓶的一種式樣。器型為撇口,短頸,豐肩,肩下削瘦至足,足內凹,器身細長,形似柳葉,故又有"美人肩"之稱。清代康熙景德鎮窯創制,康熙豇豆紅釉柳葉瓶,是極為珍貴的產品。

【國藝匯•西安】古代陶瓷瓶罐器型大全

膽式瓶:直口,長頸,削肩,腹下部豐滿,器形似膽,故名。宋代哥窯、鈞窯燒造此式,清代景德鎮窯多見,大多為單色釉。葫蘆,故名。南宋龍泉窯創制,元、明景德鎮窯多見,並有四方、六方、八方、上圓下方及扁腹等式。品種有青花、五彩、白釉、黃釉等,有的書“大吉”二字。 古陶瓷中的珍品,大多數是用來給皇家貴族欣賞把玩所用,而不是以實用為主。

【國藝匯•西安】古代陶瓷瓶罐器型大全

象腿瓶:即一統瓶。清代創燒的一種瓷器造型。瓶形為廣口外撇,短頸,肩部寬與口相若,身如直筒狀,平底,造型如粗壯的象腿,所以又名“象腿瓶”。因“筒”與“統”諧音,有“大清天下一統”的寓意。多見於清初順治、康熙兩朝,品種有青花、五彩。

【國藝匯•西安】古代陶瓷瓶罐器型大全

天球瓶:天球瓶是受西亞文化影響極深的一種瓷器造型,創燒於明代永樂、宣德年間的景德鎮窯,多見青花,以海水龍紋為貴。永樂朝開始成為觀賞式瓶,宣德年間較為流行。瓶形為小口、直頸、豐肩、假圈足、砂底微凹。因圓球腹碩大,像是從天降下來似的,故名。

【國藝匯•西安】古代陶瓷瓶罐器型大全

硬棒槌瓶:又稱圓棒槌瓶,主要指康熙年間的式樣,盤口,短直頸,圓折肩,圓筒狀長腹,圈足,底部多為平切式二層臺。大小不一,高者約70釐米,矮者僅有十幾釐米。器腹有高矮和粗細之分;粗腹者,器形莊重,高約40釐米;細腹者,器形秀麗。

【國藝匯•西安】古代陶瓷瓶罐器型大全

花口瓶:瓷器瓶式之一,因瓶口如開放的花瓣而得名,細頸,圓腹,撇足。始見於唐,至宋代較為流行。宋景德鎮、磁州、扒村、耀州等窯均有燒造,各窯製品的共同點是細頸微撇,不同點在於器物腹部與足部的變化。景德鎮窯青白釉瓷器為腹部長圓,圈足,磁州窯系的白地黑花、三彩,黑釉瓶與耀州窯的製品則為圓腹,喇叭形足。明、清仍有製作。

【國藝匯•西安】古代陶瓷瓶罐器型大全

轉心瓶:許之衡《飲流齋說瓷》中有提到這樣一種瓷器:"瓶之腹際玲瓏剔透,兩面洞見而瓶內更有一瓶兼能轉動,似美術雕刻之象牙球者然.若是者,名曰轉心,乃內府珍賞殊品也。”在臺北故宮博物院中,就收藏有上文中描述的瓷器-清乾隆霽青描金游魚粉彩轉心瓶。

2010年11月11日英國倫敦Bainbridge拍賣行拍賣中,一個清乾隆粉彩鏤空瓷瓶以約5.5億人民幣的價格成交,刷新了2005年元青花鬼谷下山大罐2.3億元的拍賣紀錄,成為到目前為止最貴的中國瓷器。這個瓷瓶是乾隆三十餘年官窯製品,應當是從皇宮或圓明園流落海外。

【國藝匯•西安】古代陶瓷瓶罐器型大全

橄欖瓶:撇口,短頸,肩、頸部內收,腹部微鼓,足部外撇,口、底大小相若,瓶體似橄欖,故名。宋代河南登封窯創制,清代仍有燒造,造型略有變化,頸部稍長,勻稱秀美。

【國藝匯•西安】古代陶瓷瓶罐器型大全

藏草瓶:又稱甘露瓶,瓶式之—,清朝廷為西藏僧侶燒製的用於插草供佛的特別器皿.故稱藏草瓶。雍正時已有燒製,乾隆時期製品為圓唇口,直頸有凸弦紋,豐肩,腹下部漸收,束脛,足部外撇。這類瓶式不書款識,一般多認作乾隆製品。

景德鎮御窯廠大量生產藏傳佛教用具,並非乾隆帝心血來潮,而是有著極深奧的玄機。清廷入主中原之後,始終重視、扶持藏傳佛教,並以此作為保全“大清基業萬年磐石之安”的重要措施。乾隆皇帝對藏傳佛教興趣極濃,無疑有其深遠的政治原因。

【國藝匯•西安】古代陶瓷瓶罐器型大全

多管瓶:器身肩部塑有向上直立的管,故名。直口,上有花形鈕蓋,瓶身有圓筒式和多節葫蘆式,一般為五管。是一種冥器,因瓶肩部各面分布著直立的多稜形或圓形管而取名。管中間是空的,多與瓶不通。南宋時期,一方面因供應南方官民的需用,一方面因政府鼓勵海外市舶貿易,因此產量遽增,在今龍泉縣、麗水縣附近形成跨越八個縣的大窯系,而福建沿海各窯場也爭相襲仿,產品遍及韓、日、琉球、東南亞乃至非洲東岸。

【國藝匯•西安】古代陶瓷瓶罐器型大全

觀音瓶:又稱“觀音尊”,清代康熙至乾隆年間流行瓶式之一,器呈侈口,頸部較短,豐肩,肩下弧線內收,至脛部以下外撇,淺圈足,瓶體纖長,線條流暢。康熙朝時景德鎮燒製的瓶式較多,有時瓶、尊在稱呼上不易區分,一般來說,口小腹大者稱之為瓶,以五彩、青花製品較為多見。

【國藝匯•西安】古代陶瓷瓶罐器型大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