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軍閥少有成為漢奸者,真是因為擁有較高的民族氣節嗎?

北洋統治時期,作為中國歷史上的又一個動亂時期,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北洋軍閥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被妖魔化。為了爭權奪利、擴充勢力,他們的確一定程度上出賣過國家利益,甚至有的最後做了漢奸,這是事實,但同樣有不少人守住了最後的底線,這同樣也是事實。不過,也不能因為他們守住了底線,就說明他們的民族氣節有多高。

北洋軍閥少有成為漢奸者,真是因為擁有較高的民族氣節嗎?

北洋軍閥中不乏漢奸,但同樣不乏守住底線者

在袁世凱去世之後,北洋政府迅速分裂,主要分裂為了直係軍閥、奉系軍閥、晉系軍閥、西北軍閥、皖系軍閥,他們背後各有帝國主義支持,而為了擴充自己的實力,以便在軍閥林立的環境中爭權奪利,他們的確有不少人出賣了國家利益,甚至有人最終淪為漢奸。

北洋軍閥少有成為漢奸者,真是因為擁有較高的民族氣節嗎?

不過,凡事均有兩面,人也一樣,這些曾經出賣國家利益的軍閥們,雖然有的最終淪為了不顧民族氣節的漢奸,例如江朝宗、齊燮元;但同樣也有不少最後堅守住了最後的民族底線,例如段祺瑞、曹錕。我們不能以他們曾經的汙點全面否定全部,但同樣不能因為他們的最後堅守就說他們有多高的民族氣節。

北洋軍閥少有成為漢奸者,真是因為擁有較高的民族氣節嗎?

段祺瑞

章伯鋒在《皖系軍閥與日本》說道,"段祺瑞為了換取日 本的實力援助,只要給錢,給軍火武器,什麼國家主權、民族利益,都可以廉價拍賣,從鐵路、礦山、工廠到各種稅收,被段祺瑞作為各種名目借款的抵押和擔保,其賣國的本領,遠遠超過其前輩袁世凱。"這的確事實,但當日本人讓他組織"華北自治"時,他卻不為所動,毅然南下,面對記者他說出了"全國積極備戰,合力應付,則雖有十個日本,何足畏哉?"之語。

再如張作霖,張作霖最後的確因為與日本人的不合作態度導致被刺殺身亡,但張作霖也曾長期和日本人眉來眼去,尤其是在其勢力建立的早期,為了獲取日本人的支持,不僅出賣國家利益,且大量僱傭日軍事人員,這不僅給其最後被刺殺埋下了伏筆,更為之後日本入侵東北提供了鋪墊。

北洋軍閥少有成為漢奸者,真是因為擁有較高的民族氣節嗎?

當時的局勢下,這些軍閥大多有帝國主義在背後支持,而為了換取這種支持,出賣國家利益的事情自然就沒少幹。不過,在日本野心彰顯之後,這些人雖說直接投入抗戰的並不多,也有人淪為漢奸,但大部分還是能夠堅守底線的。

不能因為他們守住底線,就說他們有多高的民族氣節

日本侵華而後,為了尋求在華代理人,實現其"以華制華"的策略,於是便將目光投向了昔日叱吒風雲的北洋政要們,而這些人大多選擇了拒絕合作,這又是為何呢?難道真的是因為他們的民族氣節嗎?我認為不盡然。

北洋軍閥少有成為漢奸者,真是因為擁有較高的民族氣節嗎?

首先,我們來看看當時的國內情形,1926年至1928年的北伐,已經使得中國大陸基本同意在了國民政府的領導之下,曾經出身於北洋政府的北洋軍閥們,除了已經駕鶴西去的,例如馮國璋。剩下的,要麼被徹底消滅失去根基,要麼投入國民政府麾下,要麼早已不復往日雄風。

北洋軍閥少有成為漢奸者,真是因為擁有較高的民族氣節嗎?

其次,這些曾經叱吒風雲的軍閥們不是傻子,對於形勢他們看得比誰都清楚。這種情形下,就算有日本人的支持,真的還能東山再起嗎?在已經失去根基的情況下,全面依靠日本人的支持,就算是溥儀也只能是個傀儡,更何況是他們。在這種情形下,除了少數為了一己私利者,誰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地跑去做漢奸?別說東山再起,不被人戳脊梁骨戳死,也得被人罵死。

在已經無力東山再起,且下半輩子生活有所著落的情況下,最後剩下的才是那可憐的民族氣節。畢竟,對於這些大人物來說,身後名還是比較重要的,誰也不想在百年之後留下一個漢奸的罵名。

北洋軍閥少有成為漢奸者,真是因為擁有較高的民族氣節嗎?

1931年形勢

最為重要的一點,對於這些曾經叱吒風雲,如今已經是沒了牙的老虎,日本人的態度是能爭取到最好,爭取不到也無所謂的態度,並沒有用過於強硬的手段,否則這裡面有多少人能夠堅持住,真的很難說。比起那些在敵人酷刑之下仍然堅守的人,這些北洋軍閥的民族氣節到底有多高,本人實在無法想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