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的人發脾氣後會悔恨:學會關愛情緒五步法,擁有良好人際關係

莉莎·費德曼·巴瑞特(Lisa Feldman Barrett)在《情緒》一書中說,“在對情緒、思維和大腦的理解上,我們正經歷一場變革——一場可能會迫使我們從根本上重新思考我們社會的核心原則,如心理和生理疾病的治療、對人際關係的理解、撫養孩子的方法,以及我們對自己的看法的變革。”

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們,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生活壓力也越來越大。人們的神經也如同張滿的弓弦的一樣處於緊張狀態,稍有刺激就會崩斷。人們的內心變得無比敏感和脆弱,一些小事都會使得情緒一落千丈,引得心中的怒火無法遏制,噴射而出。


99%的人發脾氣後會悔恨:學會關愛情緒五步法,擁有良好人際關係

因情緒失控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

生活中,因情緒失控引發的悲劇著實令人心痛。許多父母在對孩子發火後,會覺得後悔萬分。許多伴侶在對另一半發脾氣後,也會內疚、傷心。

臺灣大學心理學副教授黃楊名認為,“當你參透了情緒是什麼,思維是什麼,你的人生也就豁達了,你會充滿力量來面對生活中的不如意,甚至會用嶄新的視角來看待這個世界。”

既然情緒對我們的生活如此重要,那麼,人的情緒從哪裡來?為什麼情緒會失控?情緒失控又會引發哪些不良影響?如何關愛我們的負面情緒?

下面,我們一起來探個究竟。

1、情緒不是魔鬼也不是敵人,情緒是保鏢、是心靈的信使

有人說,情緒是魔鬼。我們說情緒是魔鬼,是因為有些人在情緒衝動時做了傷害自己、傷害他人的事情。所以有“一失足成千古恨”之說。

事實上,神經科學證據顯示,情緒不僅不是理性的敵人,反而是理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情緒賦予事物以價值和目的。情緒告訴我們,應該關注什麼,關心什麼,記憶什麼。它是行為背後真正的驅動力。如果沒有調動情緒,你是很難完成一項很有難度的任務的。

99%的人發脾氣後會悔恨:學會關愛情緒五步法,擁有良好人際關係

其實,情緒是保鏢正如馬克 布萊克特所說,所有的情緒都是信息,就像一個人內心深處發出的即時新聞報道,傳遞這個人對於自身所經歷的內部與外部事件的各種反應。

比如,恐懼是危險的信號,它會激發自動化作戰或逃跑反應,保護我們不受傷害;憤怒會產生大量的能量,這些能量在生命的威脅的情況下被啟用,催促我們趕緊採取行動,在這個過程中,常常會激發我們的決心和創造力;負罪感是一種道德指南,促使我們反省自己行為的對錯;悲傷則是在告訴我們——我們的生活哪裡有些不大對頭,必須放慢腳步,敞開心懷,重新審視人生的輕重緩急,看看我們到底在哪裡迷失了方向。

從這個角度看,這些情緒是我們心靈的信使,它們帶著重要的信息而來。


情緒管理學認為,改變人的力量有兩種:一個是痛苦,一個是愛。在痛苦中,我們才會停下來去思考、去改變。

我們可以想一想,過往的生活經歷中,我們是不是因為痛苦,而不得不做出改變,從而獲得了進步的力量。

這更印證了瑞士著名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家卡爾﹒榮格的話:“如果沒有情緒,黑暗無法轉化為光明,冷漠無法轉化為行動。”

2、我們對情緒的認知和態度,決定了事情的發展結果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費斯汀格(festinger)有一個判斷,被人們稱為“費斯汀格法則”:生活中的10%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而另外的90%則是由你對所發生的事情如何反應所決定。

非洲草原上有一種蝙蝠,常叮在野馬的腿上吸血。它們依靠吸食動物的血生存,不管野馬怎樣暴怒、狂奔,就是拿這個東西沒辦法,直到它們可以從容的吸飽離開,而不少野馬被活活折磨死。動物學家發現,吸血蝙蝠所吸的血量極少,遠不足以使野馬死去,野馬的死因是發怒和狂奔。

對於野馬來說,吸血蝙蝠只是一種外界的挑戰,而野馬對這一外因的劇烈情緒反應才是造成它死亡的最直接原因。

人在生活中難免會遇到不順心的事,如不能寬容待之,一時情緒激動,甚至暴跳如雷,大發脾氣,會嚴重危害自身健康和人際關係,於是人們把因芝麻小事而大動肝火,以致因別人的過失而傷害自己的現象,也稱之為“野馬結局”。

99%的人發脾氣後會悔恨:學會關愛情緒五步法,擁有良好人際關係

情緒失控後後悔莫及

心理研究發現:我們在感覺不舒服時,本能反應的第一解讀往往是把自己當做受害者。

受害者模式一旦啟動,我們立刻就變成了了受傷的羔羊,把自己想象成一個沒人在乎、沒人理解、沒人認可、沒人愛的天底下最可憐的人!

研究表明,人們經常習慣於把成功歸功於自己,而把失敗歸因為其他的客觀因素。

心理諮詢許多案例也表明,人們無論是憤怒、怨恨、厭惡,還是內疚、哀傷和羞愧,很少和事實本身有關,是我們對這些負面情緒的解讀和認知讓我們陷入苦海。

3、關愛情緒五步法,擁有身心健康及良好人際關係

如何關愛我們的情緒,對我們的身心健康和人際關係至關重要。

從小,我們就被教導,要堅強要隱忍。我們習慣於掩蓋自己的悲傷、無助和憤怒,但壓抑負面情緒, 會導致嚴重後果。


99%的人發脾氣後會悔恨:學會關愛情緒五步法,擁有良好人際關係

壓抑情緒容易引發不良後果

一是壓抑的情緒會通過身體來表達。現代醫學證明,人的各種疾病和負面情緒密切相關。美國醫生Don Colbert《致命的情緒》(Deadly Emotions)書中引證了許多近年來關於情緒和疾病關係的研究。比如,經常憤怒和有敵意的人,容易患有高血壓和冠狀動脈疾病;怨恨、悲痛,不能寬恕和原諒他人,容易導致自身免疫系統疾病,如紅斑狼瘡、風險性關節炎和多發性硬化症;焦慮,容易引起應激性腸道綜合徵 ……

二是壓抑的情緒導致我們無法正常表達關愛。對負面情緒的排斥,造成了我們在需要感情支持的時候,卻把最愛的人推開。在需要父母的時候,卻故意拒絕他們的好意。

難怪記者在瞭解了情緒管理後吶喊:“如果我們從小就教孩子認識和善待他們心靈深處的那個小天使——憂傷的時候帶它出來曬曬太陽;害怕的時候拍拍它的肩膀,告訴它那些恐怖的暗影只是無害的樹枝;生氣的時候抱抱它——他們的人生是否就能比我們過得更好一點?”

下面,我們通過舉例來介紹“關愛情緒”五步法。(很多人稱為管理情緒,但我認為關愛情緒更加柔性)

第一,感知情緒。

99%的人發脾氣後會悔恨:學會關愛情緒五步法,擁有良好人際關係

大腦對情緒的反應

注意到情緒的發生。有時候,負面情緒像一場聲勢浩大的流感,雖然在它接近你之前,你對它的危害早有耳聞,但是當它真正的慢慢接近你的時候,你卻未必能立刻反應過來。

就像一旦你的身體出現了小狀況,你就會去思考自己是否已經患上了“流感”。下一步自然是會去思考,如何讓自己的身體好一些。有了這種意識,當你再面對情緒問題的時候就會在第一時刻有感知。

例如,我們在生活、工作中與人相處時,有人的一句話和一個動作有可能帶著自己的情緒。“你怎麼還沒有做完?”聽到“怎麼”這兩個字,你可能就感覺到對方的抱怨了。這時候,你要注意到自己情緒的波瀾,不要怒懟回去:“你什麼意識?你沒看到我一直在忙嗎?”如果這麼回應,兩人的談話只能不歡而散。

如果你關注到了對方的情緒和自己情緒的反應,你可以答道:“是不是覺得我慢了?你幫我看看,我努力了這麼久進展還不快,我們一起來討論下可否?”這樣,表明你看到了對方的不滿,也表明自己一直在努力,並提出瞭解決方案。

第二,理解情緒。

理解情緒的源頭和後果,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緒出現?發生了什麼事情?

有個老師看到學生上課無精打采,第一反應是生氣,“怎麼不好好聽課,還開小差?”他想責怪這個學生,甚至想懲罰他站到後面去上課。可是老師看到孩子的情緒不太好,覺得他一定有什麼事發生。下課後,他把孩子找來,孩子很緊張。老師問他:“孩子,你感覺如何?有沒有什麼事兒?”孩子一聽,馬上掉下眼淚,但還是沒有說什麼事。老師說,“我知道你心理有事,不要悶著,如果相信老師,你可以隨時來找我。”結果第二天,孩子上課積極性就好了很多。

理解情緒可以幫助我們對自己和他人的行為做出更好的預測。如果身體哪兒不舒服了,心理不由自主感覺悶得慌,我們就要審視一下,到底是什麼原因?這背後有什麼情緒?我能做些什麼?

第三,命名情緒。

用準確的詞彙命名情緒,這時表達、疏導情緒的重要前提。

《情緒》一書中有個概念,叫“情緒粒度”,它是一種能比其他人構建出更細緻的情緒體驗的能力。情緒能力高的顯著特徵就是情緒詞彙豐富。

99%的人發脾氣後會悔恨:學會關愛情緒五步法,擁有良好人際關係

學會感受並體會不同的情緒

假設你只知道兩個情緒詞彙,“感覺棒極了”和“感覺糟透了”,無論什麼時候你體驗情緒,或者感知他人情緒時,你只能用這兩個詞籠統地概括,這樣的人情緒能力不可能高。相反,如果你能夠對“棒極了”(快樂、滿意、激動、放鬆、喜悅、充滿希望、備受鼓舞、驕傲、崇拜、感激、欣喜若狂……)進行細化,也能夠把“糟透了”(生氣、憤怒、驚恐、憎惡、暴躁、懊悔、陰鬱、窘迫、焦慮、恐懼、不滿、害怕、忌妒、悲傷、惆悵……)的感覺細分為50個不同層次,那麼在預測、分類、感知情緒時,你的大腦就會有更多的選擇,為你提供工具,做出更加靈活、有用的反應。你也就可以更有效地對你的感覺進行分類,更好地調整你的行為,從而更適應周圍的環境。

實際上,在進行心理諮詢時,我們也發現,很多人不太會描述自己的感覺,用來用去只有:“還好”、“不錯”、“就那樣吧”等幾個詞。

當人們學會如何更加細分自己的感受時,他們發現,自己的情緒也會平復,感覺也會好起來。

作為家長,可以每天跟孩子談談他們的感覺,讓他們成為情緒能力高的人。讀讀孩子的心情,也會讓孩子練習說出他們的感覺。

“看到那個小男孩了嗎?他正在哭。他剛剛摔倒了,磕破了膝蓋,很疼。他很傷心,可能希望他爸爸媽媽擁抱一下。”在讀故事時,詳細解說故事中人物的情感,你的孩子當時的情緒,以及你的情緒。使用盡可能多的情緒詞彙。和孩子討論情緒產生的原因和後果。總之,把自己想象成孩子的旅遊嚮導,你現在正帶著孩子在神秘的人類世界中旅行,讓孩子瞭解人們的動作和聲音。你詳細的解釋有助於你的孩子建立完整的情緒概念系統。

有的老師,每天讓學生體會三種感覺,第一是「感動」:今天有看到什麼事物或場景讓我好感動。第二是「感謝」:今天有誰做了什麼事,我想要好好謝謝他。第三是「感佩」:今天有哪位同學有突出的表現,讓我好感佩。

這些練習會對孩子的成長起到關鍵的幫助作用。

第四,表達情緒。

有情緒自然是要表達出來,但如何表達,方式很重要。

比如,當孩子的玩具被搶了以後,我們可以教孩子跟對方說:“剛才我的玩具被你搶了,我心理很難受,這是我最心愛的玩具,希望你以後要玩的時候,請先跟我說一下。”這樣給人的感覺自然就舒服很多,全部都用到第一人稱,而不是都是"你拿了我的東西,你讓我很難過",焦點在自己的身上,而不是在別人身上。

如果你的女兒正在不停地抱怨,那麼你不要對她大叫“閉嘴”,你可以試著換個說法,如:“你的抱怨讓我很生氣,所以別再抱怨了。如果你有問題,就說出來吧。”

有的情況下,確實你憋不住了,想發洩一情緒,那怎麼辦呢?比如你剛剛整理了房間,卻被孩子們弄的一團糟。亦或者,你辛辛苦苦寫好的方案,卻被同事弄丟了。你確實很生氣。那怎麼辦呢?

你可以發洩,但是發洩前跟對方講明白,“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但是我確實很生氣。我想發洩一下,吼幾句。”


99%的人發脾氣後會悔恨:學會關愛情緒五步法,擁有良好人際關係

第五,接納情緒。

其實,一切情緒的發生,都是為了讓自己更瞭解自己,愛自己,接納自己。

所有的喜怒哀樂都是自然的,我只有接納它們,才能更好關愛情緒,也才能實現一個更好的自己。

我們從關愛情緒的過程中,看到了自己的思維和行為模式,其實我們內心都有一個小孩,當這個小孩沒有被滿足時,就會痛苦。

情緒發生並被我們接納後,在梳理關愛情緒的過程中,我們往往會看到自己在處理情緒中的一些定勢思維,比如,容易動怒、容易口無遮攔、容易不思考就行動,等等。這時,我們要耐心把事情的經過思考一遍,看看自己關愛情緒的過程,如果以後發生類似的事情,有沒有可能處理的更好。長此以往,相信你的身心和關係都會有良性的發展。

情緒就像晴空裡飄蕩的雲朵,有時潔白如羽毛,有時陰霾密佈,有時雁過無痕,有時卻連綿不斷。但通過對情緒的恰當處理,你會更加了解自己,陪伴自己,關愛自己!


參考文獻:

1.莉莎·費德曼·巴瑞特(Lisa Feldman Barrett)著:《情緒》

2.馬克·布萊克特:SEL(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課程

2.海藍博士:《情緒決定命運》

【作者簡介】我是惠誠雲,心理講師。愛寫作,愛生活,讓我們用愛溫潤心房。感謝你的耐心閱讀,你的意見和互動對我很重要,一起來參與話題討論吧,歡迎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