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數十年田野調查,江蘇作家《江南繁荒錄》書寫真實的江南

“江南”,從前的六府,今天的環太湖流域,山林蓊鬱,自古而今都是著名的魚米水鄉。與江南的山河相伴而生的,還有古老的遺蹟、潛藏其中的歷史興替,以及“人文江南”熠熠生輝的文化精神。近日,譯林出版社推出“中國好書”作者徐風最新散文集《江南繁荒錄》,以內視角探索人文江南的脈絡源流,擷取歷史上命運攸關時刻的人與事件,講述古老江南嬗變中的堅守與繁荒。

長於江南的徐風,多年來不斷探索對“江南”的書寫方式。他的長篇小說《國壺》、長篇散文《一壺乾坤》、長篇傳記《布衣壺宗:顧景舟傳》《花非花蔣蓉傳》等,於風土人情的細節中為讀者梳理水鄉江南的人文脈絡。
新作《江南繁荒錄》則以“青玉案”“聲聲慢”“風滿樓”三部曲層層遞進,用散文筆法牽拽出的人物傳奇、文化現象,對江南地域文化脈絡細作檢點,以舒緩的講述和搖曳生姿的文字,道出歷史與現實,繁華與荒涼,彰顯江南源遠流長的風骨品格和滄桑流韻。 回到敘事的源初,徐風讓人們看到了一個更加真實生動、熱氣騰騰的民間江南。在他筆下,有六七十年代的江南人車水、養蠶,掙工分;八十年代,鄉鎮企業崛起、機器轟鳴;九十年代,“買賣戶口”、醫院改制……有插秧的歡愉,進城“捉肥”的默契,也伴隨著老醫生無病可治的失落,老廠長復墾無望的憂心。具有年代印記的若干人物,在變遷中的尷尬和無奈,執拗與堅持,呼喚起段段珍貴而難忘的集體記憶。為此,徐風拿出了老記者的看家本領,經年累月,走遍鄉野村落,採訪眾多歷史的見證者和一手資料掌握者,完成了一次系統而精密的田野調查,留下了鄉村變遷在時代浪潮中的縮影。 無論四海波靜,還是風雲變幻,總有一種力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維繫著人們精神世界。在書中,徐風甄選若干珍貴老照片,和文字一同呈現那些發生在書院、祠堂、茶館,記載於方誌、日記中的故事。實行了一千三百年的科舉制度宣告廢除,江南鄉村教育網絡效用凸顯;在進士頻現、名人輩出,讀書熱情不減的背後,是“識字孩童可自由出入祠堂”、鄉村惜字會等等鄉規民約的強大支撐……隱藏於民間的風土、情懷、俠義、肝膽、寬厚、仁愛,勾勒出一條古今江南人上下求索的精神軌跡,留給現實的迷路人和未來的還鄉者一份永不磨滅的江南精神版圖。 據悉,《江南繁荒錄》正式出版前,已以“繁荒錄”專欄之名獲得了第三屆《鐘山》文學獎。該書還入選了2019年度中國作家協會重點作品項目扶持,獲得眾多專家和同行的好評。作家邱華棟認為,徐風提煉江南的精神符號,他用抽絲剝繭的方式,寫鮮活的世俗生活,寫可貴的人性品質,為我們展現了一個真實的活性江南。作家潘向黎評論道:“《江南繁荒錄》之於徐風,有一種‘壯年變法’的意味。徐風寫作至此,格局與色調突然一變,此岸已非彼岸,江花日出,照亮了繁與荒。” 交匯點記者 吳雨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