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齡不同,閱讀的口味也會不同,對於不同的書也會有所偏愛。
青年時代,我特別愛讀小說,讀到一本好的小說恨不得一口氣讀完,中年之後,自我感覺對於散文隨筆的喜愛超過了小說。古人的一些書籍,包括歷代書畫評論性的文字,我也大都是當作散文隨筆去讀的,一本本、一篇篇,也讀得不亦樂乎,興趣高漲。
《萬般滋味,都是生活》是豐子愷的一本經典散文漫畫集集,分為五部分:人生之味——不寵無驚過一生、時間之味——我見青山多嫵媚、孤獨之味——幸有我來山未孤、藝術之味——此身已近桃花源、生活之味——人間有味是清歡,文章之外,書裡面有不少豐子愷的彩版經典漫畫,整本書可謂是美文美圖相映生輝。豐子愷寫的是生活的滋味,是生命的滋味,是人間煙火裡的溫暖與蒼涼。
對於豐子愷先生的文與畫,以及書法,我是一直都很喜歡的,也可以說是很熟悉吧。記得多年前,曾經讀過他的一本散文隨筆集《緣緣堂隨筆》,只是那時還太年輕,只是覺得子愷的文章好,並沒有多麼深刻的體味。
也許,人到中年,對於人生,對於生活,有了太多的體味和感悟,《萬般滋味,都是生活》這本書,我越讀越覺得好,越讀越覺得富有意味。豐子愷的文字,讀來溫暖,質樸,醇厚,是我所喜歡和欣賞的文字風格。
修辭立其誠。樸實真誠的文字更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豐子愷寫文章隨意自然,娓娓道來,不枝不蔓,深刻雋永,清朗明淨。《萬般滋味,都是生活》一書裡,豐子愷談他的繪畫經歷、童年趣事,談親人談朋友談師長,談音樂談人生談自然,談他養過的白鵝、阿咪等小動物。豐子愷的漫畫是獨樹一幟的,滋養他藝術特色的是什麼呢?豐子愷又是一顆怎樣的文心和藝術的心呢?從他的文字裡也許能看出些許端倪:“故研究藝術,宜先開拓胸境,培植這‘藝術的心’。心廣則眼自明淨,於是塵俗的世間,在你眼中常見其為新鮮的現象;而一切藝術,在你也能見其‘常新’的不朽性,而無所謂新藝術與舊藝術的分別了。”
俞平伯曾評價豐子愷的作品說:一片片的落英,都含蓄著人間的情味。俞平伯說的不僅僅是豐子愷的繪畫,也是說豐子愷的文字。豐子愷寫家裡養過的一隻白鵝,單單寫鵝的吃飯的一些文字,就特別細膩生動、形象自然。他這樣寫道:“我們的鵝是吃冷飯的,一日三餐。它需要三樣東西下飯:一樣是水,一樣是泥,一樣是草。先吃一口冷飯,次吃一口水,然後再到某地方去吃一口泥及草。大約這些泥和草也有各種滋味,它是依著它的胃口而選定的。這食料並不奢侈,但它的吃法,三眼一板,絲毫不苟。譬如吃了一口飯,倘水盆偶然放在遠處,它一定從容不迫地踏大步走上前去,飲水一口。再踏大步走到一定的地方去吃泥,吃草。”樸實生動、細膩美好的文字裡,既有著畫家善於觀察事物的心思和高明的描摹手段,又有著作家簡潔嫻熟的美好文筆,還含蓄著人間的情味,含蘊著對萬事萬物的慈悲情懷。
豐子愷先生特別喜愛小孩子,他曾經說過:“我的心為四事所佔據了:天上的神明與星辰,人間的藝術與兒童。”豐子愷的很多文字圍繞著孩子寫來,他不少繪畫的靈感也來源於孩子,而他自己的那顆心也常常是孩子般的天真爛漫、真誠率性、淳樸自在,在文章裡他深情地寫到:“我企慕這種孩子們的生活的天真,豔羨這種孩子們的世界的廣大。或者有人笑我故意向未練的孩子們的空想中找求荒唐的烏托邦,以逃避現實之所;但我也可笑他們的屈服於現實,忘卻人類的本性。……我時時在兒童生活中獲得感興。玩味這種感興,描寫這種感興,成了當時我的生活的習慣。”
子愷先生是弘一法師的高足,深得弘一法師的看重。子愷先生的思想也受到弘一法師的不少影響,師生還合作了《護生畫集》,都是美好的事業。子愷先生雖然後來也皈依佛門,成為居士,他似乎是出世的,茹素,有著慈悲的情懷,但他又是入世的,他是豁達樂觀的,有著對生活和藝術,以及對人間萬物的熱情與熱愛。
有時想想,這語言文字真是種神奇而又美妙的東西,讓我們能夠於平實、溫暖、質樸的文字裡,見出寫作者的性格和性情,見出寫作者的文化素養和風度,還能見出寫作者的胸襟和情懷。
豐子愷曾說:“不畏將來,不念過往。如此,安好。善寬以懷,善感以恩,善博以浪,善精以業,這般,最佳。”那麼,讀讀豐子愷的《萬般滋味,都是生活》這本書吧,因為萬般滋味,都是生活!
是的,萬般滋味,都是生活。我們的生活,就在這萬般滋味里美著醉著,苦著甜著,幸福著疼痛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