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命赴使命,點亮希望之光

歡迎你們回家!

四月天,廣州已換上春天的盛裝。尤記得在疫情肆虐的至暗時刻,你們挺身而出,逆行而上;如今使命已畢,英雄歸來已是春暖花開。你們都說自己不是英雄,救死扶傷是你們的使命。因為你們說,早在選擇當一名醫生時,便許下諾言——健康所繫,性命相托。

採寫:本報記者 鄭雅兒 實習記者 勞穎琳 通訊員 韓文青 黃月星


廣醫一院:精銳出擊,ICU同門師兄弟分赴武漢和伊拉克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之後,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下稱“廣醫一院”)派出共13位醫務工作者馳援湖北和2位醫務工作者馳援伊拉克。徐永昊和桑嶺都是重症醫學科醫生,二人分赴不同陣地抗擊疫情。他們不僅是相差一屆的廣州醫科大學校友,更是師從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的師兄弟。對於他們在前線的表現,鍾南山在早前的疫情防控新聞發佈會上點名表揚了他們:“這些年輕人,很棒,很有出息!”

桑嶺:金銀潭戰“疫”76天,“我們為武漢拼過命!”

以生命赴使命,點亮希望之光

桑嶺帶領的團隊共診治最危重的新冠肺炎患者近70例。

4月8日,封城76天的武漢正式解封。在廣州白雲機場空曠的跑道上,飛機平穩降落,桑嶺走出艙門,回首76個拼搏的日夜,不由得感嘆:“我們為武漢這個城市拼過命了!”

最早到達。時間軸撥回1月23日,武漢當天關閉離漢通道。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醫師桑嶺接到國家衛健委的緊急調令,要求馬上出發,前往武漢加入抗擊新冠肺炎專家隊馳援荊楚,“作為醫生、作為黨員,我義無反顧。”他隻身一人到達戰“疫”前線,次日,他便進駐武漢金銀潭醫院南七樓ICU病房,成為“粵軍”援鄂第一人。在武漢最艱難的時刻,一直堅守在抗擊疫情的最前線。

最難階段。金銀潭是這次疫情的“暴風眼”,桑嶺進駐的ICU病區內共有16張病床,躺的患者病症都非常重,不是氣管插管就是靠無創機器輔助呼吸。疫情暴發、人手不足、物資緊張、病人過載……醫護人員長期超負荷工作,加上對新冠病毒肺炎的變化機制尚不熟悉,救治工作前所未有地艱難,早期重症救治成功率不高。最困難的是,病魔橫行,曾經試過一天帶走好幾名患者的生命。面對這樣的情況,桑嶺和團隊不免出現了沮喪的情緒。

必須振作起來!桑嶺決定從每一個小目標開始。1月26日,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桑嶺完成了金銀潭醫院第一例拔除氣管插管的操作,併成功為一個垂危的患者上了ECMO,團隊士氣大增。ICU病房逐漸走出艱難的日子,並且一路向好。

最“拼”專家。80後的桑嶺對自己的評價是“肯拼”,連續奮戰76天,他一天都沒有停下來休息,“我是組長,負責帶領整個團隊參與戰‘疫’,我不上誰上?”他帶領的團隊共診治最危重的新冠肺炎患者近70例,開展ECMO工作4例,其餘生命支持手段已經成為常規,其中9例患者成功拔管,約30例危重型患者轉出ICU,親自參與轉運最危重的患者3例,更操作了不計其數的氣管插管、俯臥位通氣和氣管鏡診療。

在武漢的每一天,他白天進入病區救治患者,晚上與專家研討病例。通過對臨床病例的觀察和救治經驗的積累,他提出,提高救治率的關鍵是要把搶救的關口往前移。為了更好地開展臨床救治工作,桑嶺還密切與廣醫一院“大後方”的專家團隊聯繫,彙報前線工作,共同探討救治難題,優化臨床一線的救治方案,並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作為國家專家組成員,桑嶺還參與並編寫新冠肺炎相關專家共識三部,與其他專家共同為醫療救治工作提供了詳細的操作流程指南。後期隨著疫情好轉,桑嶺主要在各個病區進行督導篩查,和專家們一起對最後的這些重症病例進行集中討論,多學科合作、一人一策,全力提高救治率。

疫情期間,金銀潭醫院醫療護理組成立了臨時前線黨支部,桑嶺當選為黨支部書記。在他的帶領下,發展了5名新黨員“火線入黨”,另有3名被確定為入黨積極分子,有19年黨齡的他作為代表領誓。他說,這次抗疫再次讓他感受到了黨員的責任與擔當。“作為黨員,關鍵是把先鋒作用發揮出來,以身作則。”

封城之日到達,解封之日撤離,桑嶺在最早打響抗擊新冠肺炎戰“疫”的地方“戰鬥”了整整76天。離開前幾天,下班後接近凌晨12點,桑嶺脫去防護服換上衣服,特意在金銀潭醫院外圍走了一圈,他說:“這個城市,開始有車,開始有光了。”離開前親眼看見武漢的復甦,桑嶺相信,武漢這座城市一定可以涅槃重生。


徐永昊:堅守國際戰場,槍炮聲中分享中國抗疫經驗

以生命赴使命,點亮希望之光

徐永昊進行模擬進入疫情汙染區防護服穿戴演練。

“據說我們路過的這片區域可能會有地雷,我坐在防彈車裡面精神高度緊張。到達庫爾德以後,城市相對整潔,與沿途相比,像到了另一個世界。”中國紅十字會總會支援伊拉克專家、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醫師徐永昊在日記中這樣寫道。

這是廣醫一院4月7日發佈的徐永昊抗疫日記。3月7日,應伊拉克紅新月會請求,中國紅十字會總會派遣志願專家團隊一行7人從廣州飛赴巴格達,支援伊拉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徐永昊是其中一名醫生。

醫者的堅守。雖然早已做好心理準備,但飛機抵達巴格達後,當地就要求他們穿上了防彈衣。坐在防彈車裡,徐永昊和陳淮有了一絲緊張。在駐地,不時會聽到遠處的炮聲,有一天晚上,他們甚至聽到了不遠處的槍聲。

在當地大使館的妥善安排下,專家團很快就適應了當地環境,馬上投入抗疫情工作。他們承擔起授課及培訓的任務,開展疫情防控知識講座課程,分享中國抗疫經驗。徐永昊說,通過調研臨床一線的情況,伊拉克疫情尚處於早期階段,但防控難度非常大。當地醫療水平相對落後,監測能力有限,防護物資不足,加上百姓缺乏防疫知識,如果疫情暴發,後果將不堪設想。“我們首要任務是協助當地制定防控政策,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徐永昊說,專家組在建議當地做好前期疫情防控措施的同時,也根據當地實際提供了疫情大面積傳播的應急預案建議。”

除了帶來防護物資,專家組也手把手地傳授院感防控的經驗。3月16日,中國專家組和中國駐伊拉克大使張濤一行來到巴格達東部的海法巴勒斯坦社區活動中心,向社區居民捐贈口罩併科普知識。徐永昊講解如何戴口罩時,附近沉悶的槍聲突然響起,專家組的人心中一緊,但徐永昊仍繼續講了下去。

一邊是槍炮,一邊是科學,中國專家的聲音堅定有力,社區百姓也不曾散去。當地居民紛紛通過翻譯傳達感謝:“謝謝你,中國醫生!”徐永昊說,這個任務既是一份擔當,也是我的光榮:“來到這裡,更明白人類是命運共同體。”

火線入黨。3月初,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與廣東省馳援武漢醫療隊遠程視頻連線,鍾南山院士領誓,為堅持奮戰在抗疫一線的徐永昊和其他同志舉行“火線入黨”宣誓儀式。“這是我終身難忘的一幕。”徐永昊說,“作為一名醫生,救死扶傷是職責所在。成為一名黨員,我更要牢記使命,不辜負組織的期望。”

徐永昊雖然年輕,但是在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ARDS)的臨床和基礎研究、血流動力學監測、體外膜肺的臨床應用方面有豐富經驗。2008年至今參與ICU危重患者ECMO支持超過一百例,是醫院ECMO小組的組長,多次參與省內外重症流感呼衰患者的會診和搶救。

近半年來,徐永昊都在“逆行”。徐永昊是第九批援藏隊幹部,去年6月,徐永昊赴林芝執行醫療援藏任務,廣東發生新冠肺炎疫情後,作為省級三線專家的他又申請到廣東重症救治一線支援,去深圳、珠海等地會診危重型需要ECMO支持的患者。同時,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接收廣州市的新冠肺炎危重患者,他與醫院團隊一起全力救治最危重的病人。援藏、援粵、援外,他用行動踐行火線入黨的誓言:“哪裡需要我,我就到哪裡去!”

逆行者的格言。轉眼間,徐永昊援外已經“滿月”,目前他仍在前線抗擊疫情。根據計劃,他們已經深入到條件更加艱苦的庫爾德地區,協助當地防控疫情。一個月來,中國專家組的建議逐漸被採納,伊拉克採取嚴格的管控措施。當地新籌劃的定點醫院、PCR檢測實驗室(該實驗室用於進行新冠病毒核酸檢測)、CT室也在建設起來。

“雖然專家組只有7人,但我們背後有強大的祖國,很多建議也是群策群力得來的。”徐永昊說,鍾南山院士親自回郵件,強調對伊拉克的疫情防控建議一定要因地制宜。專家組也多次與國內遠程連線,交流疫情防控的最新經驗,“有了大家的支持,我們更有信心、有能力完成好這次任務!”


廣州市一:咬定雷神山不放鬆,見證最後的勝利

以生命赴使命,點亮希望之光

廣東援助湖北第二十二批醫療隊進駐武漢雷神山,整建制接管了其中一個ICU病區,成為堅守在武漢的最後一支廣東醫療隊。


4月15日,武漢雷神山醫院正式休艙。楊智感觸良多,在朋友圈寫道:“雷神山終於清零。懷念與感恩和各位戰友在這裡並肩作戰的每一天!”楊智的同事趙俊也在朋友圈寫下感嘆:“2020年3月12日,廣東援助湖北第二十二批醫療隊進駐武漢雷神山醫院,整建制接管了其中一個ICU病區,成為堅守在武漢的最後一支廣東醫療隊!歷史會銘記這段光輝歲月!”楊智是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醫師,趙俊是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老年呼吸科主任醫師,4月10日,與死神鬥爭50天的他們完成任務平安回穗。

廣東省第二十二批醫療隊由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副院長餘納任領隊,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以下簡稱“廣州市一”)援鄂醫療隊共54人,是這批隊伍的重要組成力量。自2月21日出徵馳援武漢,他們先後轉戰中南醫院、協和醫院西院區和雷神山醫院,每一次都出色完成任務。在多支廣東醫療隊陸續返程後,作為最後留守在雷神山的廣東力量,他們接管其他地方醫療隊危重症患者,繼續奮戰,打贏最後的攻堅戰。


楊智:ICU醫生身後就是死神,決不能後退半步

以生命赴使命,點亮希望之光

楊智正在雷神山ICU病區內進行仔細的查房。

廣州市一醫療隊整建制接管了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新冠肺炎隔離病區,3月9日實現全部清零後,全體隊員就地再請戰,決定進駐雷神山啃最難啃的骨頭!雷神山,是一個與死神爭奪生命的地方。這批醫療隊聯合管理的A區ICU病區,大部分都是棘手的高難病例:高齡並有基礎疾病,其中有十餘名患者接呼吸機輔助通氣,同時運行幾臺CRRT、ECMO。病房裡的每一位患者隨時都會出現險情,生命搶救時刻準備著。“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病情變化很快,可能剛剛查房時還穩定,隨時可能出現病情變化、危及生命,挑戰很大。”有著16年ICU臨床工作經驗的楊智說,轉變總在一瞬間。

病區中有一名61歲的患者,是隨隊從武大中南醫院轉到雷神山醫院,生命體徵一直保持較為平穩。但就在楊智和趙俊值夜班的一個晚上,這名患者的生命監護儀突然響起尖銳的警報音,“患者突然出現血壓下降,血氧飽和度下降至70%!”楊智和趙俊馬上組織開展生死競速的搶救和治療,把呼吸機的吸氧濃度調高,然後進行床邊吸痰,但是發現吸痰管有點伸不進去。經過評估,他們懷疑患者氣管裡面出現肉芽堵塞的情況,這個時候必須把原來的氣管插管拔掉,再重新置入一個氣管插管。“這屬於氣道的有創操作,過程中可能會產生含有大量病毒的氣溶膠,傳播風險最高,對操作的醫護人員來說非常危險。”即便如此,楊智和趙俊也沒有絲毫遲疑,馬上更換氣管插管,經過約半小時的搶救後,患者的病情也逐漸平穩。“當時病情非常危險,再遲兩三分鐘就會出現死亡。ICU醫生是患者生命的最後一道防線,我們身後就是死神,決不能後退半步。”楊智說。

忙完一天工作的楊智走出雷神山醫院,坐在從醫院返回駐地酒店的車上,他正在微信工作群裡交接班,對患者當天的情況進行彙報。“即使不上班,也能夠及時瞭解病人情況。一旦病人出現問題,作為醫療組組長,需要隨時召回病區。”

對於“重症醫學科”這個名詞,楊智有著與眾不同的理解:“我是在我們市一醫院出生的,當時曾因病情重在醫院搶救兩次,是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ICU的醫生給了我第三次生命,小時候的影響在心裡播下了當醫生的種子。”長大後,他也成為了一名ICU醫生,在死神面前搶救病人。


趙俊:越是艱險越向前,歷史將銘記這段光輝歲月

以生命赴使命,點亮希望之光

離開武漢當天,當地交警全程護送,趙俊與當地交警互相敬禮。

趙俊是湖北荊門人,在武漢本碩求學8年,轉戰雷神山之前,他隨醫療隊支援的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正是他的母校附屬醫院,他也沒想到,多年後再見同窗,竟是在抗擊疫情的戰場上,“見面的一剎那感覺特別親切,大家不能握手不能擁抱,都只是會心一笑,在同一戰壕戰鬥,更加堅定了我留守武漢的信念。”

除了救治任務重,身上的裝備也一樣沉重。趙俊告訴記者,脫防護服大概15分鐘,穿上防護服約30分鐘,“為了節省時間,我們休息時間也不換衣服,把節省下的45分鐘,可以用於在病房多處理一些病人。穿著防護服不能吃喝,所以我現在都不用減肥了。”趙俊打趣說道,現在是有吃飯的機會盡量多吃點,水就少喝點,每次出病區脫掉防護服後,他可以一次喝完2瓶礦泉水。

交班工作也絲毫不能怠慢。每次交班,趙俊都要把患者的病情以及變化與第二天的值班醫生進行詳細的交接和說明。“一位醫生大概負責3-4名患者,每位病人情況的交接說明約20-30分鐘,所以每次交班都至少需要兩至三個小時。”趙俊說,武漢的天氣開始熱了,穿著厚厚的防護服、N95口罩交班,他整個人都溼透了。

克服一個又一個困難,戰勝一個又一個挑戰。能夠保持充足的戰鬥力,決勝到最後,廣州市一醫療隊在出發前健全組織架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據悉,醫療隊充分發揮具有22名黨員這一群體優勢,第一時間成立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援鄂臨時黨支部,強固堡壘,明確支委分工,有效加強救治的力度。市一醫院餘納副院長擔任廣東省第22批援鄂臨時黨總支書記。根據任務需要,醫療隊全員參與省醫療隊聯合醫務處、辦公室、感控組、護理組、病區、宣傳組、物資組、信息組和消防安全組等9個聯合部門的編組。作為黨員的楊智和趙俊表示,“能夠馳援抗疫一線,我們感到責任重大、使命光榮。在還有重病患要救治、疫情防控決戰決勝的關鍵時刻,我們銘記祖國囑託,堅守雷神山奮戰,不勝不還!”


據統計,在疫情阻擊戰中,廣州市先後派出醫療隊14批次、醫務人員148人,涉及廣醫一院、市一人民醫院、市紅十字會醫院、廣州醫科大學附屬腦科醫院等市區屬17家醫院,涵蓋重症、呼吸、心理、傳染、護理、營養、醫院管理、精神心理等抗疫一線急缺救護專業。其中市一醫院(54人)和市紅十字會醫院(22人)是整建制出發和成建制落實支援湖北任務。

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武漢時指出,醫務工作者是最大的功臣。面對風險、面對威脅,廣大醫務工作者沒有畏懼和退縮,而是義無反顧,衝到了疫情防控最前線,展現了醫者仁心的崇高品格。特別是共產黨員,哪裡任務險重哪裡就有黨員的身影。感謝你們在危難之時挺身而出,歡迎英雄們回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