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三頭宴”來歷講一講

三頭宴指得是“拆燴鰱魚頭”、“清燉蟹粉獅子頭”、“扒燒整豬頭”。


揚州“三頭宴”來歷講一講


清蒸蟹粉獅子頭

《資治通鑑》上講,當年隋煬帝帶著嬪妃隨從,乘著龍舟和千艘船隻沿大運河南下時,“所過州縣,五百里內皆令獻食。一州至百輿,極水陸珍奇”。楊廣看過了揚州的瓊花後,特別對揚州的萬松山、金錢墩、象牙林、葵花崗四大名景十分留戀。回到行宮後,吩咐御廚以上述四景為題,製作四道菜餚。御廚們在揚州名廚指點下,費盡心思終於做成了松鼠桂魚、金錢蝦餅、象芽雞條和葵花斬肉這四道菜。楊廣品嚐後,十分高興,於是賜宴群臣,一時間淮揚菜餚風行朝野。

到了唐代,隨著經濟繁榮,官宦權貴們也開始講究飲食。郇國公韋陟宴客,府中的名廚韋巨元也做了揚州的這四道名菜,並伴以山珍海味、水陸奇珍,令賓客們歎為觀止。當端上來“葵花斬肉”這道菜時,只見那巨大的肉糰子做成的葵花心精美絕倫,有如雄獅之頭。賓客們趁機勸酒道:“郇國公半生戎馬,戰功彪炳,應佩獅子帥印。”韋陟高興地舉酒杯一飲而盡,說:“為紀念今日盛會,‘葵花斬肉’不如改名‘獅子頭’’”一呼百諾,從此,揚州就添了“獅子頭”這道名菜。


揚州“三頭宴”來歷講一講

蟹粉獅子頭


拆燴鰱魚頭

說在清末年間,有一個財主家建造樓房,工人的伙食很差,大家非常不滿。一天財主的妻子過生日,他請來名廚辦酒,買了一條十餘斤重的鰱魚,要廚師將魚肉段做菜上席,將魚頭煮給民工吃。 廚師按照財主的吩咐,將魚頭剁下一劈兩爿放入清水鍋裡煮至斷生取出,拆去魚骨,加鮮湯烹製成菜。民工吃後感到魚肉肥嫩,湯味鮮美。後來廚師在選料和製法上加以改進,最終發展成這道淮揚招牌菜。


揚州“三頭宴”來歷講一講

拆燴鰱魚頭


扒燒整豬頭

傳說,在這不吃葷吃素的齋戒制度之前,揚州法海寺的一位蓮法師,擅長烹調,燒的豬頭肥嫩香甜,常以他親手燒製的扒燒豬頭款待施主,食之美不可言,譽為味壓江南。後來蓮法師把這手絕藝傳給廟裡的一個廚師和尚。廚師和尚學會此法,就還俗不當和尚,到外面開飯館去了。按現在時髦的話就是“下海”了,專門烹製扒燒整豬頭。製成後先把頭肉和舌頭放入盤中,再將腮肉、豬耳、眼睛按原位裝上,成一整豬頭形,然後澆上原湯汁,保持了法海寺蓮法師的手法和風味流傳下來。 雖然這是一傳說,卻可以在古籍中找到印證。


揚州“三頭宴”來歷講一講

扒燒整豬頭


只有瞭解沉澱在美食中的歷史、文化和民俗,品嚐起來才有另一番風味。

黃鼎銘的《望江南百調》詞雲:“揚州好,法海寺間遊,湖上虛堂開對岸,水邊團塔映中流,留客爛豬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