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曾國藩以自己的抽身退步,完成了湘消淮長,曾李瓜代的過程,將李鴻章正式推向了下一個清朝的高峰期,主要原因來自於以下三個方面:
01、朝廷的猜忌
金陵戰之後,當時曾國藩湘軍已經達到了12萬人,為了解除朝廷對他的猜忌,曾國藩一是讓曾國荃辭職歸鄉,二是裁撤了大部分湘軍,自剪了羽翼。
曾國藩在“剿”捻進行的不順利時,政敵們以此為藉口,對他大加攻擊,指責曾國藩靡餉兩年,捻勢益張,一年多的時間內,他受御史參劾五次,清廷對他失去耐心,一年之內,廷寄責備七次。
在朝廷和捻成捻軍的雙重壓力下,身體每況愈下,皇上斥李鴻章駐紮徐州負責東路。因為慈禧一個人的專政,慈禧對軍事和咸豐皇帝一樣,一貫急於求成,只讓做事一貫堅持到底的曾國藩不得不接受半途而廢的局面。
對一個有胸襟的政治家,為國家培養人才是大事,曾國藩內心明白李鴻章是最適合接替他的統帥人選。
02、曾國藩為國家培養人才的大胸襟
1、曾國藩成立慕府
曾國藩說做將帥的,一定要幫助下屬立業成才,對待下屬就如同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從內心裡希望他們發展的更好,這樣這樣他們才從內心感情感情的,也是這樣塑造自己的學生的。
曾國藩成立的幕府,第一步,是求才;第二步,觀察;第三步,用心培養。曾國藩常用因材施教,針對不同的人,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曾國藩的幕僚出幕後官至出使大臣5人,軍機大臣大2人,尚書2人,大學是2人……林林總總,不勝枚舉。湘系文武,錯落半天下。
英國曆史學家包耳格曾經說:“曾國藩是中國最有勢力的人,當他死去的時候,所有的總督都曾經做過他的部下,並且是由他提名的,如果她曾經希冀的話,它可能已經成為皇帝。”反映曾國藩影響之大。
2、傾力塑造李鴻章
曾國藩致力培養“正人",一生為人才培養傾注了大量心力。特別是在塑造李鴻章身上,用盡了大量的心力。
李鴻章到來之後,他發現你和這個人進取心強,將來必有可觀,並且是24歲中了進士,並和當年曾國藩一樣進入翰林院。
一是李鴻章身上缺點和毛病多,以口才自雄,帶他天下第一流人物接觸,讓他領略“天下士”的風采,磨練他,挫他的銳氣。
二是身體力行,努力一貫的表率來影響李鴻章。李鴻章不愛早起,曾國藩就每次等他吃早飯,讓他早起的習慣。
三是教他建軍。曾國藩曾經教李鴻章作文,在幕府中曾國藩又曾教李鴻章做人,在創建準軍,又給他上了第三課建軍。
03、李鴻章是可塑之才
李鴻章的成功,一方面是因為曾國藩全方位提攜培養,另一方面也基於他個人的才華和能力出眾超群。
李鴻章比曾國藩年輕12歲,身體健康,精力充充沛,他為人直率熱情,精力旺盛,剛強堅毅。
李鴻章是行動者,而非思辨者。李鴻章是以事業和手腕為基。
李鴻章文筆優長,身上卻沒有一絲文人所常有的那種書上書卷氣,做事果斷,有條有理。
李鴻章的才華是讓曾國藩決定日後把班交給他的重要基礎,但是對於為接班人來說,僅有才華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德”。
李鴻章在處理和曾國藩之間的矛盾上,情商非常高,常給曾國藩戴高帽子,讓曾國藩沒有脾氣,只好高姿態的放他一馬。
曾國藩派李鴻章到上海,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獲得上海豐厚的餉源,但是李鴻章那時候剛抵滬,也有很多困難,但是他也在非常緊張的情況下,顧全大局,湊足六萬銀兩及時送去,緩解染眉之急。
李鴻章拒不進攻金陵,更是他的高情商的具體表現。
李鴻章接住剿捻,堅決執行了曾國藩的軍事理念。特別是河防戰略,首創是曾國藩,但收穫的卻是李鴻章。
李鴻章年富力強,頭腦更為聰明靈活,在戰術上,則把守與攻、堵與擊、圍與剿結合的更緊密,運用更為得心應手,因此,他領兵一年多後,就把年捻軍鎮壓下去了。
至此我們看出:李鴻章能順利接曾國藩的班,有三個方面,一是來源於朝廷對曾國藩的牽制,想瓦解他的軍事能力,二是曾國藩對人才渴求與培養,三是來自於李鴻章過人的才能和高情商。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李鴻章非常幸運,幸運的是剛好有曾國藩這個伯樂,發現了他這個千里馬。而李鴻章這個千里馬也並非一般的千里馬,他能擔負起這個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