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书,只有长大了才能读明白

有多少书,只有长大了才能读明白

01

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心境,即使看同一篇文章、读同一本书,感悟也可能完全不同。

所以,书是需要重复读的。

小时候在语文课本里,我们学习过很多寓言故事,比如小马过河,比如农夫和蛇。

当时老师让背,就背会了,文章的中心思想,老师也给讲了,但其中的道理,只有等长大了才真正明白。

如果我们现在拿起小学课本再读一遍,会发现很多文章其实都蕴含深意,只是当时我们不懂。

02

金圣叹说,《史记》是太史公一肚皮宿怨发挥出来。

话说得有点刻薄,但不是没有道理。

其实任何书、任何作品,里面都包含了写书人的情绪和价值观。

同样是一件事、一样景物,由同一个作者来写,作品也可能完全不同。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是李白要进京当官了。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他没受到重用,官又当不成了。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这是刘禹锡被贬后回来了。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这是刘禹锡再次被贬,又杀了回来。

“好雪动高情,心期在玉京。人披鹤氅出,马踏象筵行。照耀楼台变,淋漓松桂清。玄都留五字,使入步虚声。”这是晚年的刘禹锡。

同一个玄都观,同一个刘禹锡,完全不同的心境和意境。

03

读书的人,也是带着自己的情绪和价值观在读。

你失意的时候看“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会将李白视为知己。

你得意的时候再读,觉得他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你失意的时候看“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觉得李白真会得瑟。

你得意的时候再看,会发现正合吾心!

每个作品都有自己的频率,每个读者都有自己的频率,不同的时期频率会有变化。

你在哪一个频率上面,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共振和共鸣。

于是,一千个读者眼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甚至有一万个哈姆雷特。

04

小时候,我们是不能真正读懂名著的,因为我们的阅历不够。

彼时我们看四大名著,只会追里面的故事情节,所以觉得西游记或水浒传最好看,红楼梦根本就读不下去。

长大了我们却发现,一本红楼梦里其实全是人情冷暖,而那本西游记也不是神话,而是活生生的现实。

笔者最近又读了几遍水浒传,作为一个理科生,竟然把那两本繁体竖排版的《贯华堂第五才子书水浒传》也看完了,而且还看得津津有味。

幼时印象里那些爱憎分明的英雄好汉,已经全然变成了另外一副面孔。

书没有变,但我们的阅历变了,于是对书中人物的看法也变了。

关于水浒人物的看法,我也写了系列文章,很多朋友应该都已经读过,相信会颠覆你对水浒的认知。

05

经常有朋友问我,需要读什么书。

我说,不用刻意,把家中书柜里面的书随便拿起来读就行了。

可能,一本最不起眼的杂志,一篇当年略过去的文章,你会发现原来是难得的精品。

可能,那本你早已熟悉了故事情节的小说,静下心来再读一遍,竟然能嚼出许多新意。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这是我对读书的一点感悟,和大家分享。

明珠絮语(ID:tsliuchanghai),以教师和家长的双重视角看教育,解答青少年和家长的教育困惑。新书《为自己读书》正在热卖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