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元製作
首先從作戰經驗和作戰理念的先進程度來看戚繼光明顯佔有優勢,但是戰爭比拼的是國家機器。明朝末期,整個大明的統治階級已經腐化,一切骯髒、黑暗的潛規則已經成為明規則。所以到了後期,崇禎皇帝整頓吏制已經絲毫沒有效果了。這裡有一個明顯的例子,當年袁崇煥為了讓吏部撥款軍費,為了討好魏忠賢為其修生祠。所以說當時的政治制度不足以支持國家機器的運轉。我認為戚繼光可能會取得戰術上的成功,但是戰略上一定會失敗,因為當時是大勢所趨,並不是他一個人可以改變大明的命運的。
天塌地陷啊紫金錘
戚家軍和八旗兵雙方如果真較量的話,作為明清時期具有較強作戰能力的兩支部隊,傷亡都會很大,雖然歷史沒有假設。因為兩支部隊的優勢和作戰特點是不一樣的。
戚家軍的優勢主要表現在嚴酷的訓練、嚴明的紀律和特殊的技術裝備上,據說有過二百倍戰損率的記錄。當然這就要求主將有威信和號召力,在治軍嚴禁上下功夫。當然劣勢也很明顯,主要是規模不太大,士兵數量較少。要是按照戚家軍的模式訓練出幾萬士兵,得用多少銀子堆出來的,但明末由於常年戰爭不斷,加上災害不斷,政府最缺的就是銀子,不像遊牧民族靠自己養戰馬提供武器並大肆掠奪。
八旗兵是靠騎兵機動,靈活性強,善於騎射,弓馬嫻熟。一旦在戰場上找到對方弱點死命衝鋒,效果突出,所以要從方面野戰方面八旗兵佔優勢。利用地形進行巧妙作戰,戚家軍佔優勢。從戚繼光在隆慶二年率領戚家軍與蒙古鐵騎作戰效果來看,大破朵顏3萬鐵騎。萬曆三年,戚繼光又率軍打垮長禿的5萬蒙古騎兵並活捉長禿。由此可以看出,對付騎兵,戚家軍已經有了一套自己的應對方法,戚家軍略勝一籌,當然如果和正在上升時期的八旗兵對抗的話,損失也會很大。
一場戰爭的勝利與失敗有多方因素。戰場瞬息萬變,戰機瞬間即逝。再加上主帥的指揮才能、後勤補給、作戰士氣,還有其他諸多因素存在都會影響作戰效果。
歷史長河有你有我
戚繼光和戚家軍在抗倭中大放異彩,轉戰東南無一敗績,最終平定了禍患沿海百年的倭寇。而後又調至薊鎮守護北京數十年。但戚家軍並非無敵,也受到諸多因素困擾。最終,在1621年的渾河之戰中,全軍覆沒。
一、持續作戰性不夠,遠距離作戰能力不足
戚家軍火器裝備較多,較為依賴火器的支援。特別是輜重營的火器部隊,佔到整個營編制的58%。雖然戚家軍以車營為城,可攻可守,但配備的各種火炮,火槍所攜帶的彈藥不足以支撐連續作戰。另外輜重營最多隻能攜帶1萬人3天的糧草,使得戚家軍無法保持持續作戰和遠距離作戰。
在面對後金冷兵器和騎兵時,一旦後勤補給無法保障,其作戰效能將大打折扣。
二、野戰機動性不足,攻城較為困難
戚家軍以車營為作戰核心,防守能力較強。但其速度相比較騎兵來說,十分緩慢。當初,戚家軍由東南沿海調至北方薊鎮時,戚繼光以看出不足。因此,戚繼光在薊鎮周邊大量修建空心敵臺,以減緩後金騎兵的速度,為車營佈陣贏得時間。
戚家軍屬於野戰部隊,車營是先立足於防守,消耗敵人,達到再而衰三而竭的目的。最後派出騎兵收割勝利。但面對城堅牆深的城池,就難以攻克。這一點,在萬曆年間,戚家軍抗倭援朝,攻克漢城付出慘痛代價,就可以看出。
三、朝廷的鼎力支持
1567年(隆慶元年),戚繼光奉旨北調,一開始任神機營副將,後改任薊鎮總兵,從此開始他十六年的鎮守邊關生涯。在一開始,他的防禦策略不被採納,軍事改革遭受非議。幸好,頂頭上司譚綸,劉應節,內閣徐階、高拱、張居正的支持與協調,才能讓他大展拳腳。
要知道,在古代,任何一個文官武將想要做成有利於國家民族的大事,必須要有強力的支持。這種支持一般來自最高統治者——皇帝,或者權傾朝野的權臣。
在明末,指望魏忠賢或者那個急躁的殺了袁崇煥的崇禎的支持,太難了。
四、戚家軍最後的輓歌
1621年(天啟元年)3月,努爾哈赤帥軍進逼瀋陽。在渾河兩岸,戚繼光侄子戚金率領戚家軍和白桿兵1萬人與3萬八旗兵展開血戰。
雙方戰至傍晚,戚家軍僅剩數十人,彈盡箭絕,所剩將士將以鴛鴦陣將主帥護在中心,面對蜂擁而至的後金軍,依然屹立不倒!
最終,在一旁2萬多明朝關東軍的冷漠注視下,後金軍萬箭齊發,這支立下赫赫戰功,守衛大明東南,東北邊防近60年的英雄部隊,奏響了他悲壯而傳奇的輓歌!
總兵戚金、童仲揆、張明世戰死!都司袁見龍、鄧啟龍等120餘將領皆殉國!
這支與岳家軍齊名的部隊,並沒有因為明朝的滅亡而淹沒在歷史中。人民沒有忘記他們!這支從礦工和農民中走出來的部隊,他身上所蘊含的精氣神一直鼓舞著中國人,他身上流淌著中國人不屈不撓的血液,也一直傳承至今。讓我們趕走了侵略者,趕走了壓迫在身上的大山,讓中華民族走向偉大的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