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自殺的中國特色

女性自殺的中國特色

向世界衛生組織提供本區域自殺統計數據的國家和地區中,中國是唯一報告女性自殺率高於男性的國家。在發達國家和地區,男性自殺率通常是女性的3倍以上,中國的女性自殺率卻比男性高出25%。中國著名的精神病醫院——北京回龍觀醫院有過調查和估算,中國內地每年死於自殺的人口在30萬左右,此外還有200萬人自殺未遂。由此不難估算,有多少中國女性在追逐自殺這種最極端的自我毀滅方式。

蘇格拉底將哲學定義為“死亡的準備”,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幹說自殺是社會病態,德國倫理學家包爾生說自殺是道德病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加繆說“真正的哲學問題只有一個,自殺”,魔鬼辭典說自殺是最嚴肅的批評和自我批評。那麼,中國女性自殺的“中國特色”背後又隱藏著什麼樣的生死密碼呢?

女性自殺的中國特色

對國外男性自殺率數倍於女性的事實,主流的解讀是:男性要比女性承擔更重的壓力。在中國,情況與之大不相同:雙重身份的中國女性承載的壓力甚至比男性還要大,又容易受情緒的影響。作為職業女性,她們在社會、在職場承受的困難和困惑絲毫不比男性少,在家裡還要努力做賢妻良母。而且,性別歧視、情感變故、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往往又是女性。

家庭暴力的主要受害人是女性,非親歷者很難想像出它對女人肉體的摧殘和精神的打擊。目前的中國還沒有形成積極防治家庭暴力的良好社會氛圍,在不少地方,在許多人心目中,各種有關家庭暴力的陳規陋習、迂腐之見僵而不死,大行其道,受害女性往往得不到司法救濟和有效幫助。在上告無門求助無路,看不到任何希望的情況下,自殺也就成了一些女性“一勞永逸”的抉擇。

據北京心理危機研究與干預中心調查,有夫妻矛盾者是最容易自殺的人群之一。有時候,導致當事人走上不歸路的甚至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有專家把一些人的自殺稱為“賭氣式自殺”,其特點是一時衝動之下發生的自殺行為,目的是企圖通過這種極端手段來換取別人的同情或者恐慌,給對方心理施加重壓。其實內心並不想放棄生命,這非常暗合中國女性“易輕生,愛衝動”的心理盲區。

女性自殺的中國特色

中國女性重情,常把情放在至高無上的地位,於是難免為情所傷,因此而輕生者也不在少數:從怒沉百寶箱投海自盡的杜十娘,到多次因為情困而自殺並最終萬劫不復的三毛,再到各類媒體社會新聞的“主角”,徇情的傳統在中國女性中一脈相傳。據我研究,為情而自殺的女性,有的屬於“情到深處人孤獨”,有的屬於對情感期待的絕望,更多的則屬於情感破滅後的報復:在當事者看來,自己的死是對“負心漢”的終生糾纏,是最大的懲罰。其實,不論對方該不該懲罰,為他而放棄自己的生命,悲劇和悲壯是何等的巨大啊!

擔負著人類再生產使命的女性,還有一個與男性不同的自殺誘因——產後憂鬱症。在香港,超過一成的產婦患有此症,其中1%的產婦症狀嚴重,出現幻覺、妄想、精神錯亂,甚至產生自殺和殺嬰的衝動。中國內地雖無關於產後抑鬱症的權威調查,但因此釀成的自殺悲劇時有發生。

社會心理模式、文化習俗是中國女性自殺率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之一。

站在比較的角度,以基督教文化為參照物,我們不得不承認,中國傳統文化中有鼓勵女性自殺的傾向。翻看五四運動以前的中國典籍,無論正史還是野史,在儒家文化和觀念大一統的中國社會,對出於保護名節、徇情、求證清白等原因自殺的女性,主流社會的態度無不是歌頌和肯定。

女性自殺的中國特色

往者不可諫,但歷史的慣性依舊影響著諸多當代中國女性的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

以今天爭議頗大的女性貞操為例:在性觀念空前開放、性取向空前多樣化的當代中國,一些女性認為貞操完全不必守,而另一些女性則認為貞操比生命更重要,其實這看似從一個極端到另一個極端的兩種對立的觀念都是偏激的,都無比接近悲劇性後果。查閱手頭的幾份主流報章,似乎找到了答案的蛛絲馬跡:某個時段,這幾家報章不約而同地報道某少女被拐騙至色情場所,為保清白從8層高樓縱身跳下的新聞。這幾家報章的風格向來不同,但對該新聞事件的處理驚人地相似,字裡行間飽含對“烈女”玉石俱焚選擇的讚譽。我認為,姑娘的選擇的確值得欽敬,但媒體的價值判斷有待商榷:這和傳統文化鼓勵的“生死事小,失節事大”有何區別?難道貞操僅僅是肉體的清白?反思這樣的輿論氛圍,我們就不難理解“失節女”的自殺,也頓悟了干預她們自殺應從哪裡做起。

“以死求清白”的社會心理模式在中國具有悠久的傳統,因為辯誣而自殺的女性至今屢見不鮮。同時,自殺不僅被許多女性當作求證清白、對抗不公正待遇的方式,也被許多女性視為解脫痛苦、迴避責任、報復他人的途徑。

女性自殺的中國特色

眾所周知,心理疾患是造成自殺的主要原因,心理疾患的及時診斷和治療是預防自殺的有效手段之一。據世界衛生組織估算,中國有近3000萬的抑鬱症患者,但只有5%的患者得到了治療。大多數抑鬱症患者得不到治療的原因跟公共衛生網絡不健全有關係,也跟社會心理模式有關係——長期以來,中國人對心理疾患諱莫如深。在中國,看心理醫生往往被看作丟人的事情,有心理問題的人要麼不敢來,即使來了也是偷偷摸摸的,很多事情就是這樣被改變性質的。

自殺完全可以預防,只要應對得當,曾經追尋自我枯萎的生命依舊可以重歸燦爛。但事實上,我們對自殺的預防做得還很不夠。

跟非典、艾滋病等流行病一樣,自殺也具有傳染性。在信息無比暢通的時代,在自殺率不斷升高的情況下,切斷自殺的傳染鏈對預防悲劇的再度發生有事半功倍的效用。要做到這一點,有待於整個社會改變對生命、對自殺的認識。

女性自殺的中國特色

管理好農藥和危險藥品,監控有自殺可能的高危人群,對有效降低中國女性的自殺率至關重要。研究顯示,自殺方式有明顯的“地域特點”:在高樓林立的香港,自殺和跳樓有“不解之緣”;在中國內地,絕大多數自殺跟服毒有關——農村是農藥和鼠藥,城市是安眠藥,這說明中國對毒性藥品的管理還有漏洞。在西方不少國家,購買安眠藥必須憑醫生處方,劇毒農藥在生產過程中必須加入催吐物質,這些都值得中國借鑑。

在我國,只有7%的自殺者在自殺前接受過心理諮詢,由於愛面子等原因,其中的女性求詢者少之又少。不要說生活在窮鄉僻壤的農村婦女,就是生活在大都市的許多自殺者也從來沒有接受過心理醫生的救助:要麼沒有這種自覺,要麼缺少求助和傾訴的條件。不少人士從小到大受了很多教育,但是一直缺失生命教育。歐美許多國家從初中階段就對學生開設關於生命和死亡的課程,引導年輕人用理性態度看待死亡、珍惜生命。中國在這方面尚未真正起步。學會活著,看似調侃,其實蘊含深刻的哲學思辯。

干預自殺,離不開對自殺的敏感。遺憾的是,很多人不僅缺少這份敏感,還被各種似是而非的觀念擋住了視線,坊間流傳的 “越說要自殺的人越不會自殺” “自殺過一次的人永遠不會再自殺”,實在誤人誤事。

女性自殺的中國特色

據世界衛生組織提供的數據,每一個自殺者的背後,至少有六位親友沉湎巨大的悲痛而久久不能自拔。生命是易碎品,人生是單程旅行,活著才有希望,所以我要說,即使你真的身處生活的絕境、誹謗的旋渦,也要想想父母不能沒有女兒、丈夫不能沒有妻子、孩子不能沒有媽媽啊!更何況,山窮水盡之後就是柳暗花明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