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海最新發現!這塊清代牌匾被當做雞圈隔板用了十餘年才發現,到底什麼來頭?

臨海最新發現!這塊清代牌匾被當做雞圈隔板用了十餘年才發現,到底什麼來頭?

由右至左“植茂義塾”四字清晰可見


近日,臨海發現一塊150年前的義塾木刻匾額,是台州知府劉璈大興文教時留下的重要歷史遺物。

此塊木刻匾額由臨海市永豐鎮沿溪村村民何江海發現。何江海伯父曾拿它當樓板用,後來伯父老房拆了, 木匾又被拆下來當雞圈隔板用了十餘年。一次偶然的機會,何江海看到此匾,經過解讀,發現它是一塊很有價值的歷史遺物。

木匾長170釐米,寬57釐米,厚3釐米,正中題書“植茂義塾”四字,首題“同治庚午四月吉旦”,下款“臺郡守岳陽劉璈”。大字藍底,引首和落款為硃紅色。

經瞭解,此匾是鄉塾植茂義塾的匾額,因何江海祖上在赤繆林氏朱氏宗祠(植茂義塾設在此)授教,後遷居到沿溪村,匾額也隨之帶往該村,並一直保留在其家。

義塾,又名義學,是舊時靠官款、地方公款或地租設立的蒙學。義學的招生對象多為貧寒子弟,免費上學。據民國《臨海縣誌》卷之八,鄉塾,“按《同治志稿》記鄉塾全縣有四十餘所之多。然或借宗祠,或居寺廟,並無院所建立,蓋劉守撥公款以便村童者也”。晚清檯州知府劉璈在臺州主政的九年裡,重視文教,身體力行,在臺州各地設立義塾八九十所,其中臨海就有四十多所。學館書院,書聲朗朗。民國《台州府志》稱此時“臺之文教乃大振復”。可見劉璈辦學為人稱道,深得人心。

清同治年間(1862-1875),臨海永豐共建有8所義塾,分別是濟川義塾(三江村)、石鼓義塾(石鼓村)、渡頭義塾(渡頭葉村)、留賢義塾(留賢村)、董岸義塾(董岸村)、植茂義塾(赤繆村)、經古義塾(蓼岸村)、更樓義塾(更樓村)。植茂義塾以五十畝渚地和三十餘畝麥地的收入,充當經費。

從目前發現的劉璈留在臨海的筆跡,有東湖同治十年(1871)半勾亭二副石刻聯,靈江江下渚“大瀛洲”石額。植茂義塾匾是劉璈的又一手跡。

此匾寫於清同治九年(1870),是臨海新發現的教育史的文物,見證植茂義塾成立150年的歷史,具有現實的教育意義和人文歷史價值。


來源:中國台州網-台州日報

作者:彭連生/文 何江海/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