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講故事,你怕了嗎?

給孩子講故事,你怕了嗎?

給孩子講故事,你怕了嗎?

與陽光共舞

給孩子講故事,你怕了嗎?


在大閱讀時代興起的近幾年裡,家長們已經越來越重視孩子的閱讀,從孩子能坐起時就開始購置繪本等各類故事書,而親子共讀的理念也隨之更為廣泛地走進家長的心裡:當孩子晚上躺在床上時,我們會拿出故事書講幾個故事來當作他們睡前的安眠曲;在書店的兒童區,我們會席地而坐捧著繪本給孩子讀……這不論對於孩子的教育還是國人的文化意識來說,都是一個非常好的趨勢。


給孩子講故事,你怕了嗎?


我們知道親子共讀往往是培養孩子閱讀興趣的第一環節,若孩子從小開始就喜歡聽家長講故事,自然會對閱讀產生好印象,與書建立好的聯結;反之,孩子連家長講故事都不願意聽,自然也難以對閱讀提起興趣。那麼有家長就會苦惱了:我不會講故事啊,除了照著書念字,還能怎麼講得有意思,讓寶寶喜歡呢?


給孩子講故事,你怕了嗎?


更有意思的現象是,這種苦惱影響著我們給孩子挑選繪本的方向。我們覺得自己沒法像外面的“故事姐姐”講得聲情並茂、繪聲繪色,便會更傾向於選擇故事情節精彩有趣、文本內容較充實的書,因為僅僅是照著念,就足夠有意思了,但孩子在不同的年齡段,有不同適讀的繪本,有很多雖然簡單但十分優秀的繪本會因此被我們錯過。


或者我們會依賴於帶有音頻的故事書,想著只需要給孩子放著聽,既比自己講得好,也省了不少事,但音頻的設置更多是給家長沒有時間或不在孩子身邊時提供的服務,或者是一個可供家長模仿如何講好這個故事的範例。


其實,每位家長都應該是自家孩子最好的“故事姐姐”,因為孩子最先熟悉的是父母的聲音,無關聲色是否好聽,這天生的安全感是其他人給不了的,有愛的閱讀氛圍也是其他人比不過的,我想這也是親子共讀的意義所在。那麼給孩子講故事真的這麼難嗎?不妨掌握下面幾個小技巧,希望孩子會喜歡讓你給他講故事~


給孩子講故事,你怕了嗎?


不同角色區分音色和音調


這第一點當然是最基本最簡單的了,講故事最忌諱和尚唸經,即使故事再精彩,人物再豐富,如果幹巴巴地念,聲音沒有起伏、沒有變化,那你的孩子可就成了帶著緊箍咒的小孫悟空咯。


故事中的人物角色都會有自身的性格特點,它們或調皮、或乖巧、或大大咧咧、或溫柔優雅,相對應的我們就要調整音量大小,區分音調是高亢還是低沉、音速輕快或悠長、聲色尖細或是厚重。尤其在角色多、對話多的繪本里,更是要注意轉換不同的語調和音色,孩子才能將看到的形象和聽到的相匹配,紙上的角色才會變得立體、有生命。


同樣,故事中的人物角色只有一兩個時,也需要根據他們的形象和性格來調整合適的聲音,而且現在大多繪本中的角色都是擬人化的動物,那麼我們就可以參考這些動物本身的聲音特點,比如小熊的聲音會比較厚,帶點憨憨的感覺;小鳥的聲音清脆,我們讀的時候也可以把音量提高,音色壓細;小青蛙癟癟的聲音就可以朝著幽默、搞怪的方向發揮……


這裡給大家放兩頁《淘氣小呱》的內文,家長們可以讀著試試。剛上小學的青蛙小呱調皮搗蛋,也經常鬧笑話,這是他第一次和媽媽學游泳的情節,那麼你會怎麼講述這段呢?


給孩子講故事,你怕了嗎?

給孩子講故事,你怕了嗎?


多多描繪畫面內容


3歲以內孩子看的繪本一般文字偏少,這是符合他們這個年齡段認知特點的,但這往往是我們給孩子講故事的難點,因為這樣的故事也許分分鐘就講完了,我們會認為孩子還沒什麼感受故事就結束了。其實不然,在文字少的情況下我們更需要關注畫面,繪本的定義在於圖文的結合,圖不是給文字配的插圖,很多優秀的繪本會從畫面中流露出信息,甚至能引導故事的走向。


所以我們給孩子講故事時,除了讀文字,還要記得看圖說話,天氣是什麼樣的,背景裡都有些什麼,給我們一種什麼氛圍,以及畫面中的小細節,人物的表情、動作等都可以講出來,這不僅是豐富了故事情節,更是引導孩子去看圖、去主動觀察的好契機。當然,當孩子有讀圖的習慣後,我們就不用再主動去講畫面,要讓孩子自己去發現和探索。


比如《幼兒園好好玩》,作為入園準備繪本,文字非常簡單且有韻律,每頁只有一句話,但畫面卻非常豐富、信息量充足,幼兒園生活中的各個環節都呈現在畫面細節中,從認知方面到人際交往方面都可以和孩子通過看圖來描繪轉述出來,那麼繪本對孩子產生的影響也會更加深刻。


給孩子講故事,你怕了嗎?

給孩子講故事,你怕了嗎?

給孩子講故事,你怕了嗎?


把握好節奏就是神來之筆


有人說把故事講得有意思是需要幽默的,這話沒錯,但不代表不幽默的人就講不出故事的幽默感。大多低幼繪本的故事情節會以重複的模式來創設,簡單的重複句式伴隨畫面內容的升級而碰撞出的衝突會產生喜劇效果,往往讓孩子看得哈哈大笑,而我們講故事時語言的節奏也大大影響著這個喜劇效果。


僅僅一句話,甚至一個語氣詞,哪裡讀得快、哪裡讀得慢,哪裡可以連讀、哪裡可以拖長,都是我們可以發揮的,根據整個故事的調性來判斷我們用什麼節奏模式來講,尤其對於重複的句式,大可以用同一種節奏模式,那麼每一句只需根據故事的發展來調整音調就能產生很強的幽默感了。


就像在繪本界我們所熟知的宮西達也老師,不知大家是否聽過他現場講繪本,他的低幼繪本中每頁僅僅重複的幾個字,卻能講得讓三百多位孩子和家長齊聲大笑,精髓其實就在於節奏的把握,讓大家有一種不知道為什麼但就是很好笑的感覺。而讓孩子笑了,故事才真的講到位了。


給孩子講故事,你怕了嗎?


動作和表情也別落下


給孩子講故事完全可以說是一種演繹,故事的精彩需要我們用自己的方式傳達給孩子,親子共讀更應該是一種親子互動,而有了互動,孩子自然就會覺得有趣,就像做冰激凌的人在給顧客遞冰激凌時會加一些開玩笑的互動,是一個道理。


給孩子講故事,你怕了嗎?


同樣,若我們在給孩子講故事時,也適時根據情節加入一點跟孩子玩鬧的動作或是模仿人物的表情,甚至利用身邊的物品作為小道具,讓故事變活,孩子會覺得自己就身處故事之中,並能感受到我們是真的融入了這個故事裡,真的是在用心給他閱讀,真的是在享受這個氛圍、這段時光。


最好自己先看一遍故事


如果你不太擅長或並不經常給孩子講故事,那麼以上所說的技巧都必須在這一步的基礎上才可能做到。給孩子講故事,最好自己先看一遍故事,這樣才能瞭解到人物角色的性格特點、知道畫面中有哪些不可忽視的細節、判斷用什麼樣的語言節奏來讀、發現在哪裡可以發揮動作和表情。


更簡單地說就是:先讓故事感動自己。當我們自己先被這個故事觸動到,我們才會喜歡這個故事,也才會有更充足的情感、飽滿的情緒來給孩子來講,那麼我們在表達這個故事的過程中,孩子一定也能從我們的聲音中受到觸動。


切忌問孩子讀後感


很多家長都喜歡在給孩子講完故事後問:“你有什麼感受呀?”“你明白了什麼呀?”之類的問題。NO,NO,NO,這樣只會漸漸消磨掉孩子對閱讀的興趣,因為當我們問了幾次後,他在下一次聽故事的過程中就會去想自己一會可能要回答的問題,而並不是專注於去聽故事本身,那麼親子共讀對他而言似乎就是一次次考試了,長此以往,別談孩子不願意聽我們講故事,甚至很有可能因此喪失閱讀的興趣。


給孩子講故事,你怕了嗎?


我們大可不必通過這樣的問題來檢驗孩子是否聽懂了或是理解了繪本想要傳達給他的東西,孩子的共情能力是與生俱來的,他不一定能表達出來當時的感受,但這個感受是一定存在的,一定是在默默影響著他的。其實,我們可以用更好的方式來和孩子對話,比如我們自己來表達感受,可以就某一個細節或情節來和孩子分享討論,這樣才更利於引導孩子主動思考,願意並試著和我們交流他讀到的東西。


在這段“超長假期”裡,你給孩子講了多少個故事呢?你有什麼講故事的小訣竅嗎?歡迎留言交流哦~


給孩子講故事,你怕了嗎?

// 圖文版權歸禹田文化傳媒所有 未經許可 請勿轉載 //

文字 : 孩子國 蓓蓓

圖片:《講個故事就睡覺》&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刪

來源:微信公眾號“禹田文化”

給孩子講故事,你怕了嗎?

禹田童書 優質好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