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義小說中的劉備都是一副憨厚的形象,歷史上的他真的是這樣嗎?

《三國演義》這部小說,對於中國人來說,大多

耳熟能詳。年紀稍大一點的人,可能當時歷史原因,有些人不識字,再者,某些條件也不允許去翻閱這麼一部書,即便如此,書裡的某些人物和情節也能謅個大概,比如諸葛亮設空城計、草船借箭等,還有劉備仁慈,在民間也是婦孺皆知,以致舊時老人聽聞說書人言及劉備敗時則悲,言及曹操敗時則喜


演義小說中的劉備都是一副憨厚的形象,歷史上的他真的是這樣嗎?


小說《三國演義》為塑造人物性格,將劉備描寫成仁愛之士,從來不加害於人,即使有人送他恩惠,也推阻再三,迫不得已才勉強受之——比如取益州等。還很愛哭,甚至有歇後語說:“劉備的江山——哭出來的”,“劉備摔阿斗——收買人心”等,當然,這些歇後語,多為小說家杜撰,史實上並無摔阿斗,也不愛哭。當代人李宗吾寫《厚黑學》時說,遍閱《二十四史》都沒找到歷史上那些人物成功的法寶,倒是在《三國演義》裡找到了——無非就是“厚黑”二字,這個“厚”就是臉皮厚——說的就是劉備。

《三國演義》作者對劉備這番描寫,從藝術上說,是為了襯托諸葛亮、關羽等人才能,也是修飾梟雄劉備令人詬病的一面,淡化他在歷史上的負面形象寄託作者為君為臣,抑或處事當以仁義為本。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說:“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這話不假,那是因為作者對劉備粉飾太過,

那麼歷史上的劉備,真的一點心計都沒有,就像一個傻楞嗎?


演義小說中的劉備都是一副憨厚的形象,歷史上的他真的是這樣嗎?


據《三國志》記載,劉備確實是“漢景帝子中山靖王勝之後也”,但詳細的族譜卻無從查考,是皇室後胄可以斷定。《三國演義》小說裡,漢獻帝核對家譜後發現劉備按輩分竟是自己叔父,尊稱劉備為“劉皇叔”,不確,那是作者虛構了從劉勝到劉備的每一代家譜,《三國演義》也多處用“劉皇叔”指代劉備。若將《三國演義》所記家譜對照漢朝君主世系,劉備當為獻帝孫輩。且《三國志》等史料並未詳細記載劉備世系,也無記載獻帝尊劉備為皇叔之事。

《三國志》記載劉備祖父、父親都當官,這一點很重要,至少可以說明,世代官宦後裔,耳濡目染官場風氣,不可能是個傻楞,官場那些手段、心機、爾虞我詐肯定會烙印在心底。不過很不幸,劉備很小的時候,他父親就死了,跟著母親織草蓆賣草鞋為業,但是志向卻遠大——這一點,《三國演義》中也有表現。當時他家旁有一棵桑樹,五丈多高,從遠處觀看像是一臺皇帝的車頂,路人都說此樹非凡,必出貴人。劉備與鄰家小孩在樹下游戲時就說:“我長大之後,必乘坐車蓋像這桑樹一樣大的馬車。”


演義小說中的劉備都是一副憨厚的形象,歷史上的他真的是這樣嗎?


劉備長大後也不喜歡讀書,反倒喜歡寵物、音樂、華美的衣服。身長七尺五寸——約173公分,垂手下膝,有一對招風大耳,不需鏡子,眼一睃就可看見自己耳朵——這是古代奇人異象的寫照。平時少說話,喜怒不形於色,城府很深。

由於個性善於待人,加上行事風格酷似先祖劉邦,好交結豪俠義士,當地有很多年輕人都爭相趨附他。中山大商人張世平、蘇雙等亦為此常給劉備金錢與物資,劉備由是得以糾合部下,發展組織。

劉備23歲那年,黃巾之亂爆發,劉備率領耿雍、關羽、張飛等跟隨鄒靖討伐黃巾軍,立下戰功,被任為安喜尉。後來,因將督郵捆綁,杖打二百下,又棄官逃亡。再後來,劉備到下邳時與盜賊力戰有功,被任為下密縣丞,不久又辭官。


演義小說中的劉備都是一副憨厚的形象,歷史上的他真的是這樣嗎?


劉備30歲,任高唐令,被盜賊擊敗而投奔公孫瓚。公孫瓚隨即上表,保奏劉備為別部司馬,任為平原令、平原相。劉備在內則屯糧分發給百姓,士以下的人,都可與他同席而坐、同簋而食,不會有所揀擇。平原郡的郡民劉平一直以來看不起劉備,不服從他治理,便僱刺客前去暗殺劉備。劉備對於此事毫不知情,以為刺客是普通人,對刺客關懷備至、十分禮遇,刺客深受感動,不忍心殺害劉備,坦露實情後離去。劉備治理平原郡期間廣樹恩德,深得人心。

劉備51歲,是他人生轉折點。建安十六年三月——公元211年,益州牧劉璋聞曹操遣將鍾繇等向漢中討張魯,心懷恐懼,怕曹操攻下漢中後再攻益州。屬下張松建言:劉備和你同宗室,與曹操又有深仇,善於用兵,叫他討伐張魯,張魯必敗。張魯敗,益州強大,曹操

來了,也不怕他。於是,劉璋使法正、孟達各領兵2000,去荊州邀請劉備入蜀助攻張魯。劉璋這一招,看起來很聰明,其實愚蠢之極,劉備是什麼人?一代梟雄,他這是引狼入室,再加上張松、法正都是叛徒,把蜀中兵器、府庫、人馬多少及多個要害之處等,畫出地圖全告訴劉備。


演義小說中的劉備都是一副憨厚的形象,歷史上的他真的是這樣嗎?


劉備親自統軍從荊州出發,到達涪城,劉璋出迎,相見甚歡。張松、法正及龐統提議劉備乘機殺了劉璋,或者擒住劉璋。劉備以初來到蜀地,人心尚未信服,不宜輕舉妄動為由,未採納建言。劉璋又配給劉備士兵,及督白水軍,令他攻擊張魯。劉備當時總計有三萬多人,車甲、器械、資貨甚多。但劉備卻未出兵,而是樹立恩德,收買民心,為他日後在益州立足做鋪墊

十月,曹操出兵攻打孫權,孫權向劉備告急,劉備請求劉璋撥出兵士萬人與軍事物資救荊州之急。但劉璋只允諾給予四千兵馬,其餘物資僅提供一半。劉備大怒。十二月,劉備與劉璋決裂,須臾,劉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下涪城。劉璋退保綿竹。張飛、趙雲、劉封等隨諸葛亮率軍入蜀。

劉備53歲,雒城終被攻破。劉璋向劉備繳械投降,益州易主,歸屬劉備。取蜀城中的金銀,分賜將士,還其谷帛。益州之民,是以大和,有志之士紛紛來投。

劉備58歲,攻取漢中。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21年,劉備60歲,在成都稱帝,改元章武,國號仍為“漢”,史稱蜀漢。


演義小說中的劉備都是一副憨厚的形象,歷史上的他真的是這樣嗎?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劉備62歲,因夷陵之戰敗於孫權,在永安病重

,詔諸葛亮、劉永、劉理等從成都來永安託孤:“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劉備這番話,前面的都好理解,惟“君可自取”模稜兩可,“自取”到底是自己取代,還是自己忖度、看著辦?

讚賞劉備的人說,劉備高風亮節,不計較功名利祿、個人得失,如果劉禪不是那塊料,把他廢了,你自己當皇帝。反對劉備的人說,劉備是在裹挾諸葛亮,先給他打一針預防針,讓他日後不敢輕妄動,作非分之想。從人性角度來說,劉備肯定是防著諸葛亮,古語有云:“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劉備一生征戰,流離顛沛,好不容易得來半壁江山,豈會拱手送人?於理不合。


演義小說中的劉備都是一副憨厚的形象,歷史上的他真的是這樣嗎?


縱觀劉備一生,都是梟雄本色,儘管失意多於得意,但是他一生理想卻從未破滅,從幾度寄人籬下,到漢中偏霸,再稱帝,都顯示著他有著非同凡人的意志,這種意志不斷的趨使他進前,不斷超越自己。劉備也絕不是一個婦人之仁的凡夫俗子,在他的道路上,往往也表現出一個梟雄的狠辣和不擇手段,比如唆使曹操殺呂布,強佔荊州,謀奪益州,劉備還說過“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的名言,劉備說的“以人為本”不是以人為根本,而是以人為資本,陳壽評價劉備“機權幹略,不逮魏武”,然也。

結語:各位看官,你覺得劉備是憨厚之人嗎?歡迎大家評論區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