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有盡,莫餘恨

昨晚,弟弟來家裡吃飯,下班時間,他和孩爸一起到家的。七點,準時開飯。


飯桌上,弟弟說起了上一次他跟媽媽打電話,讓媽媽不要去外面,儘量宅家而發生爭執的事。

事情是這樣的。媽媽想外出打工,由於疫情原因,弟弟勸她安心待家裡,但媽媽閒不住,或者說不敢閒下來。弟弟百般勸說無果,說了狠話,媽媽生氣掛斷了。


然後弟弟打電話讓我開導一下媽媽。因為我們姐弟倆有個不成文的習慣:哪一個惹母親大人不開心,另一個必須追加電話過去安慰。這不,我剛剛接通,媽媽就跟我說起了弟弟跟她說的話。

因為爸爸走得早,媽媽一直一個人過,我們作為子女又經常不在家,導致她一個人無聊、缺乏安全感,所以會導致她情緒不穩定。這應該是當今社會,好多獨居老人的通病吧。


媽媽跟我說了好多有點離譜的弟弟說的話,因為媽媽是哭著跟我說的,所以我沒有思考,立馬一通電話撥過去罵了弟弟。甚至微信裡發了言辭犀利的長文過去教育他,而他當時就怒氣外洩,併發了句以後別聯繫了。當然,全是氣話。


今晚弟弟終於說明白,媽媽跟我說的是添油加醋的話語,是對自壓抑內心情感的一種宣洩。而我不分青紅皂白就站在媽媽一邊教育他,做法欠妥當。

壽有盡,莫餘恨

長在一個家庭,萬望珍惜


弟弟說:作為一箇中間人,應該兩方都不偏袒,弄清楚事情真相後,還要在一方面前多說另一方的好話,做個調和劑,而不是貶損和不顧實際。這時,我才知道弟弟說得有道理,也明白他的意思,也對那事心懷愧疚。


作為女兒, 尤其是自己已經組建了家庭的女兒,可能會更容易去體會母親的心情,體諒她的行為。


我是一個哺乳期媽媽,我的孩子睡眠質量不好,我幾乎24小時都是以孩子為中心。即使他偶爾睡得好的時候,夜醒也會有個一兩次,那種睡熟了突然被吵醒的感覺,相信經歷過的人都會很痛苦。


而絕大多數的男性們還覺得女性理所當然地全身心照顧孩子,他們自己做起了甩手掌櫃。還在一旁用毫不在意的口吻說不就閒著帶孩子嗎?


到我們這一代的年輕人,大多數都離開農村,所以沒有繁重的農活去打理,確實比上一輩的人輕鬆了好多。但不被人理解和尊重的境況還是一樣的。


母親那時,她到哪就把我們姐弟倆背到哪,沒有任何人幫助。我們餓了,她只能現去做,沒有電,沒有先進的電氣設備,沒有母嬰店哪些輔食。父親常年不在家,幫不上忙,重活全是自己一肩扛。


我們大了,本來可以給他減輕些擔子了,卻常年在外,留她孤身一人在家。那種孤獨寂寞真的太辛苦,沒人幫,沒人陪,她更不想去串門,看別人家團圓幸福的模樣了。


所以,我深刻明白,與其去改變媽媽的處事態度和方式,不如應和她,去說她喜歡的話,順著她的意。為什麼呢?因為媽媽雖然年紀不是特別大的那種,但也已經是老人了。老人需要哄,而不是和她講道理,需要順著她。


孝順二字中,順佔了絕大部分內容,順才是孝,孝了才順當。不順從就讓老人家心裡不高興,她不開心誰敢命名自己孝順?


壽有盡,莫餘恨

記得武志紅老師在《自我的誕生》裡說到一個“摔倒老人訛詐扶助者”的案例。為何摔倒的老人對於攙扶他起身的幫助者非但不表示感謝,甚至還恩將仇報呢?


武志紅老師關注之後得出了結論:老年人的心理發展水平比較低,他們接受不了“我老了,控制不住自己身體的事實”。所以,摔倒在地,既然不是我自己的問題,那肯定是另一個力量或者說另一個人把我推倒的。


沒有形成自我,壓力和情緒管理能力很差,但他們不願意承認這一點,就必須得找個我之外的人來當替罪羊,找個旁人來怪罪。

媽媽也是如此。因為長期一個人生活,去外邊工作,大夥兒在一起肯定很快樂,時間過得快。但當疫情之下,逼得只能待家裡,不得自由,又沒有人可訴說。關鍵是自己還說不出口,當然得找個人來怪罪,好把自己的內心情緒宣洩出來。


家終究不是講理的地方,講理贏了卻輸了親情,讓家人情分淡薄了,對任何一個家庭成員都沒好處,何必呢。我們的本意是讓家人都過得舒心,那麼,讓彼此生分和爭吵既然不是我們想要的,就不要去讓這些東西發生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多花點時間陪陪家裡的老人,趁著他們都還在的時候。父母在,人生上游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程。父母含辛茹苦地撫養我們長大,而我們看著他們一天天變老。怎能無動於衷?怎麼能忘記生養之恩。

龍應臺說過:到最後我們都會漸漸明白,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任何人,可以像父母一樣,愛自己如生命。

父母對我們無私、無求的辛苦付出和關愛,三春之暉尚不能報答。在這個世界,再也沒有誰會毫無所求的愛我們了。


願天下間的父母老有所依、歡欣幸福。願您對於家裡的老人虧欠少一點,心裡安一分,盡孝請趁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