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與王維同年,又都是大文豪,為什麼他們之間沒有交集?

寬柔雅正


公元701年,盛世大唐處在一派祥和的氛圍中。然而這一年不簡單,華夏兩位卓越的大詩人李白與王維幾乎同時降生了,恐怕在世界詩史上也絕無僅有。李白,人稱“詩仙”,唐代浪漫主義詩歌的高峰。王維,人稱“詩佛”,“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兩個人皆以杜甫齊名,素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維是人才”之說。

按說都是生活在同一個時代,有著共同的信仰和抱負的大詩人,這二位平時在一起喝喝酒、吟吟詩並不奇怪。可奇怪的是,李白與王維並沒有交集,換作今天來講,二位怕都沒有加微信。李白的詩作從來沒有提到過王維,王維的詩裡面更找不到跟李白相關的字。

其實李白與王維有一個共同的好基友孟浩然,但任他怎麼穿針引線、傳話撮合,這二人就是不配合,不是藉故推辭就是乾脆迴避,弄得孟浩然也悻悻然自覺沒趣。

一、自古文人相輕

有人認為是“自古文人相輕”。當時王維在京中任右拾遺兼監察御史,李白說到底卻只是侍奉翰林,靠著自己的文筆吃飯的御用文人。王維可能會覺得李白不過如此,詩好又有什麼用?還不是靠著博皇帝一笑來吃飯的。李白心高氣傲歷史聞名,你瞧不起我,我更是沒有道理去瞧得起你。正應了那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

二、佛道相沖、信仰不同

也有人認為詩人都自負。李白被後人稱為詩仙,那是因為他崇尚道教。王維被後人稱為詩佛,那是因為他崇尚佛教。一個仙一個佛,詩歌中滲透了這兩大宗教意境,可能王維看不慣李白上天入地天馬行空的風格,認為是有害詩風;李白也看不慣王維那點田園情調,更不喜歡動不動就是把佛理引入詩中。

三、情敵,皆因共同情人玉真公主

因為他倆有一個共同的女友玉真公主。玉真公主(690年代-762年),道號無上真,字玄玄(一說"元元"),號"持盈",唐睿宗和竇德妃之女,唐玄宗妹妹、道士。這玉真公主和王維的“花邊”交往恩怨史,與王維玉樹臨風的儀表、高超的樂禮演奏水平以及玉真公主“超齡待嫁”有關。李白則是風流倜儻,瀟灑不凡,猶如仙人下凡,一首《玉真仙人詞》更是把玉真公主誇讚得天花亂墜。

四、楊貴妃的出現

四大美女楊貴妃的出現,讓整個大唐都轟動了。李白作為皇帝欽命的翰林,奉召為楊貴妃賦詩一首。“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僅此一句就俘獲了楊貴妃的芳心,畢竟楊貴妃骨子裡也是個文藝女青年。但是王維很生氣!他為什麼生氣呢?原來楊貴妃是他家鄉人,都是山西老鄉,親不親故鄉人。王維有機會在宮廷看到楊貴妃,但沒有機會跟她套近乎,卻被情敵李白帶著到處優哉遊哉,連皇上都睜眼閉眼。


安國寧家


王維看不起李白,那是發自肺腑的。王維是什麼人?21歲高中狀元,可謂是少年得志。正兒八經的科班出身。

而李白甭說是狀元,連個秀才都沒考上,或者說因為他爸是經商的,所以他沒有資格考科舉。總之李白是野路子出身。

這就好比一個從小辛苦努力,考大學、考碩士最後又考了博士,結果往旁邊一看,跟自己齊名並排坐著的,居然是個連小學都沒畢業的學術大拿。王維這心裡的落差感當然就這麼起來了,他每次想到李白,就覺得自己這麼多年的努力都白費了。


一、王維出身高貴,李白出身不清不楚。

老王家是名門望族,河東王氏在唐朝是排的上名號的大家族。王維家的祖輩們雖然官職不算高,但好歹都是當官的。

這種氛圍之下,王維的教育條件當然是相當好的。哪家的閨女,嫁給王家都不需要調查的,政審這一關妥妥可以通過。

可是李白就不同了,李白的出身一直是一個謎團,甚至有人認為李白是唐高祖李淵的兒子李建成的後裔。

王維,字摩詰。九歲知屬辭,與弟縉齊名,資孝友。開元初,擢進士,調太樂丞,坐累為濟州司倉參軍。張九齡執政,擢右拾遺。歷監察御史。母喪,毀幾不生。服除,累遷給事中。---《新唐書》

李白家的祖先早早就跑到碎葉城,也就是現在的吉爾吉斯斯坦境內。李白也就在這裡出身了,這裡是唐朝最偏遠的一個城市。

可是李白自稱自己的祖籍是甘肅天水,問及他的出身時,李白總是閃爍其詞,他的家族背景始終是一個謎團。

當初他想要參加科舉,但是因為家族背景不清不楚,傳言他的父親為了生活,是個商人,所以李白就沒有資格參加科舉。

兩人的出身如此懸殊,即使生活在同一個時期,也難免會有價值觀上的差距。所以說王維和李白不對付,這完全是有可能的。


二、王維出名靠實力,李白出名靠炒作。

兩個人雖然都是大詩人,在詩壇上的稱號都很霸氣,李白被稱之為詩仙,而王維則被稱之為詩佛,總之兩個人都不是凡人。

但是王維成名的時間,卻比李白早得多。因為王維是正經渠道走上臺前的,而李白的操作性更高。

王維21歲高中狀元,一眨眼王維就成了京城裡的大紅人。為什麼?因為王維不光文采照人,寫得一手好詩,而且王維琴棋書畫吹拉彈唱樣樣精通,這京城裡的王公貴族們,全都把王維當成天皇巨星一般看待,火到什麼程度呢?出個門都要請保鏢的那種。

而且王維在官場上雖然起起伏伏,但是好歹是正兒八經的實缺,手裡是有權力的。所以他在官場上也算如意。

可是李白就完全是另外一種人了,這哥們沒有平臺(沒有科考資格),他就選擇自己創造平臺,為了進入名流圈子,他娶了前任宰相許圉師的孫女,從此開始接觸唐朝上流社會的名人們。

在王維看來,李白這個人偷奸耍滑,是個吃軟飯的傢伙。李白自己也沒有否認這一點,他號稱宰相孫女殺手,許氏去世以後,李白再婚,又娶了前任宰相宗楚客的孫女。氣得王維直跺腳。


三、王維是正經的朝廷命官,李白只是唐玄宗的弄臣。

王維通過科舉考試,成為了李唐王朝的官員,這在當時是最合法的一個手段。他雖然官職不高,最高做到過尚書右丞,可是畢竟都是手握實權的官職。

王維這種人,常年出入官場。他們看待李白這樣的人,就好像看到唱戲的一樣,王維只覺得李白是個花架子。

不管是在地方上,還是朝廷裡,王維都能夠發揮自己的特長,為唐王朝幹活。算得上是一位合格的官員。

而李白就不一樣了,他通過層層關係,終於見到了唐玄宗以後,一口氣給唐玄宗寫了一堆詩詞,這可把唐玄宗樂壞了。


尤其是李白給楊貴妃寫的那幾首詩,更是讓人欽佩。為此唐玄宗始終將李白留在身邊寫詩,卻一直不給他實缺。

白嘗侍帝,醉,使高力士脫靴。力士素貴,恥之,擿其詩以激楊貴妃,帝欲官白,妃輒沮止。白自知不為親近所容,益驁放不自脩,與知章、李適之、汝陽王璡、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為“酒八仙人”。懇求還山,帝賜金放還。白浮游四方,嘗乘舟與崔宗之自採石至金陵,著宮錦袍坐舟中,旁若無人。---《新唐書》

李白的理想是成為唐朝宰相,向他那兩個老婆的爺爺們學習。可是理想很豐滿,現實也很骨感,李白到底不是做官的料子,唐玄宗也知道這一點,所以始終把他當成梨園裡的弟子一樣看待。

連唐玄宗都這麼看了,王維這些正經仕途走出來的讀書人,當然也會這麼看李白。所以李白基本被仕途圈子給拋棄了。


四、老大姐玉真公主,成了王維和李白的心結。

王維比李白先進入朝堂,所以他也是先見到玉真公主的。玉真公主是唐玄宗李隆基同父同母的親妹妹,那待遇和話語權在唐朝自然是難以想象的。

王維給玉真公主彈了一首小曲兒,自此玉真公主就難以自拔了。這一年王維21歲,而玉真公主32歲。沒多久王維高中狀元,玉真公主對他更是青睞有加,兩人出雙入對,可玉真公主早年出家修道,所以很難跟王維有什麼結果。

不過王維卻在這個時候私自娶了個媳婦兒,這可把玉真公主給氣壞了,於是王維就被貶謫到了外地。

緊接著李白看準了這個好機會,認為王維這個缺他是補定了,於是就悄然走入了玉真公主的世界裡。

安祿山反,玄宗西狩,維為賊得,以藥下利,陽喑。祿山素知其才,迎置洛陽,迫為給事中。祿山大宴凝碧池,悉召梨園諸工合樂,諸工皆泣,維聞悲甚,賦詩悼痛。賊平,皆下獄。或以詩聞行在,時縉位已顯,請削官贖維罪,肅宗亦自憐之,下遷太子中允。久之,遷中庶子,三遷尚書右丞。---《新唐書》

在玉真公主的推薦下,唐玄宗這才見到了李白。所以說李白和王維,跟玉真公主之間的關係,那是相當微妙的。

如果王維得知,自己昔日的紅顏知己,居然又寵幸了另外一個很有才華的男人,他心裡當然不爽。


總結:王維和李白,最終殊途同歸。

在長安的所有酒會、集會之中,只要有李白的地方,就沒有王維,有王維的地方,李白就不可能出現。

這兩個人就好像約好了一樣,既然大家都是流量大咖,何必在一個平臺上唱對臺戲呢?倒不如各自到不同平臺去,發展也不一樣。

安史之亂這麼一個重磅炸彈,徹底改變了這兩位大才子的命運。王維迫於無奈,屈服於安祿山,而李白則跟著永王李璘瞎晃悠。

兩人都因此入獄,王維雖然得到了唐肅宗的原諒,也做到了人生最高的官尚書右丞,可是他已經無心仕途。李白就更不容易了,辛苦撿回來一條命,從此以後他浪跡江湖,再也不做宰相夢了,這兩人到最後算是殊途同歸了。


江湖小曉生


作為愛好古典文學的我,很喜歡李白的浪漫主義詩句,也對王維的詩詞鍾愛有加。但是,這兩位唐詩大拿,居然老死不相往來,你說奇怪不奇怪?

今天,《迷你文化》將從戲說和歷史兩個方向闡釋李白和王維兩位詩人的恩怨情仇。各位看官請搬來凳子,等我為大家說道。

重點一:李白與王維的恩怨(後現代戲說版)

那天晚上,王維做了一個艱難的決定——他要拉黑李白。為什麼呢?

1

公元743年元旦特別冷,寒風颳過大地,似乎要逼出行人身上所有的熱量,對著名詩人、畫家、音樂家王維來說,這一天特別漫長。

王家的僕人都記得,從外面喝了一頓酒回來,老爺的情緒就一直不太好,一個人窩在廚房烤火。問書僮,書僮不敢說……

那天晚上,王維做了一個艱難的決定。什麼決定呢?他要拉黑一個人。

管家收到了明確要求——今後,凡是那個人參加的論壇、年會、剪綵、酒會、頒獎禮、真人秀,王大人一概不出席。不要問為什麼!

2

王維很有些來頭,屬於C位出道,他祖上是唐朝五大望族之一的太原王氏,祖父是知名音樂人,曾創作《花兒為什麼那樣美》《整個月亮爬上來》《657年的第一場雪》等名曲。

當很多讀書人屢敗屢戰,一次又一次衝擊科舉的時候,王維就以22歲的低齡考中了進士,幾年後又成了狀元,很快,他又成了大唐山水田園詩代言人,但他的性格里,也有些小矛盾。

一方面,他遺傳了佛教徒母親的個性,性格溫和,這是他字摩詰,號摩詰居士的原因,摩詰為梵語,意為“淨名”或“無垢塵"。

小編認為,他內心深處是有潔癖的。另一方面,他對某些人和事是抗拒的,這次拉黑,他的複雜內心暴露無遺。

3

被拉黑的那個人,名字很陽光——李白。

他們都是文化圈的人,本來有很多機緣成為好友,如果從他們的作品來分析,也有相似之處。

來看一下,

新豐美酒鬥十千。(王維《少年行》)

金樽清酒鬥十千。(李白《行路難》)

再看,

縱死猶聞俠骨香。(王維《少年行》)

縱死俠骨香。(李白《俠客行》)

如此“心靈相通”,最終卻老死不相往來。

古代文人一般會在作品中表達他們的人生態度,就像今天我們發微博和朋友圈一樣,可是王維和李白的作品加起來上千首,一次也沒有@對方。

同年出生,幾乎同年死去,同樣炙手可熱,他們都是音樂發燒友。

李白唱功一流,聲音有些像李宗盛;王維更是詩詞屆的方文山,吉他(那時候叫琵琶)彈起來,令人意亂情迷。

可惜,兩人竟一次都沒合作過。

真的很蹊蹺!

4

看到王維和李白鬧彆扭,孟浩然是著急的。

“怎麼回事啊,兩位小老弟?”

那時候的詩壇,有“南李北王”之說。

李是李白,王是王維,孟浩然跟他們都是老鐵。

這個湖北襄陽漢子,比李白和王維大12歲。從時間上看,他承接初唐四傑和盛唐李杜,是一個重要的線索性人物。

如果孟浩然說自己的朋友圈在大唐文化界排第二,估計沒有人敢說自己第一。

在交朋友這方面,孟浩然確實很有一套,他靠的主要是真誠,就像他寫出的那些詩句一樣:乾淨,淡雅。

聞一多評價說,唐詩到了孟浩然手裡,產生了思想和文字的雙重淨化。

一向狂傲的李白,在面對孟浩然的時候,忽然變得少有地羞澀,只剩下拜服。

他一輩子給老孟寫過5首詩,沒有任何鋪陳,都是直抒胸臆。

在《贈孟浩然》中,他開頭就寫道——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後來飽醮感情的《送孟浩然之廣陵》,更是很多人關於唐詩的最早記憶——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如果用六個字來形容老孟在李白心中的位置,那就是,“我心中,你最重”(不是說孟浩然很胖)。

5

老孟和王維也惺惺相惜,是能夠說心裡話的那種知己,兩人在長安漂泊多年,在一個文創基地呆過很長時間,他們是山水田園詩的兩座高峰。

孟浩然在長安求職失敗,心冷返鄉的時候,會第一時間給王維弟弟寫詩——

《留別王侍御維》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

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

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應守索寞,還掩故園扉。

有沒有一種孟大哥摟著王維痛哭的即視感?

王維呢,一個勁地拍著孟大哥的肩膀,

“別哭別哭,快回老家享受生活吧”——

《送孟六歸襄陽》

杜門不復出,久與世情疏。

以此為良策,勸君歸舊廬。

醉歌田舍酒,笑讀古人書。

好是一生事,無勞獻子虛。

看明白了嗎?最有資格把王維和李白拉在一起喝酒的,只有孟浩然。

6

有人說,王李兩人個性不合。似乎有點道理。

一個狂放到極致,一個內斂到心痛。

說到底,他們對生活的態度完全不同。

公元742年,經過多年打拼,41歲的李白終於拿到朝廷的offer,這是他第一次被推薦,進入組織部門考察範圍。

剛出家門,他大聲吟道,“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路上練劍,他“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

小編感覺到了他的吶喊:我是天才,我是天才,我是天才!

心裡似乎有無數個小目標。

接下來的事,大家都知道了,作為一個專職拍馬屁的小翰林,他很不跟主人見外。

貴妃為他磨墨,力士為他脫鞋,玄宗為他調羹。

縱觀幾千年中華風騷史,能得瑟成這樣的,也只有李白。

我有freestyle,你有嗎?

7

同樣也是這一年,王維從嶺南迴到長安,任左補闕。

雖然官位低得不像話,但在江湖上,王維比李白出名早得多,

可是,有海外背景的李白深喑炒作之道,利用進入宮廷一事,他大做文章,一個月漲粉308萬,成為大唐“第一網紅”。

這樣不按常理出牌的人,王維會喜歡嗎?

答案是不知道。

只知道,在長安舉辦的多次PARTY上,有李白就沒王維,有王維就沒李白。

——從開元十八年開始,賀知章經常約張旭、李適之、李白等名士在長安喝酒,後來成了著名的“飲中八仙”,這個酒鬼飯局,王維從沒參加過;

——“老好人”張九齡第三次入京後,約王之渙、王昌齡和王維等人聚餐,李白不在邀請名單上;

——天寶二年(743),王昌齡、裴迪、王縉等人約王維一起到長安郊區玩耍,平常最喜歡出去浪的李白沒有參加;

——天寶三年(744),賀知章辭職歸隱,約了一大幫朋友喝咖啡,李白到場,當時王維人在長安(沒有出差),但沒有人約他。

很顯然,對兩人的不和,大家已經心知肚明。

8

還有人說,兩人完美“錯過”,是因為信仰不同:確實,他們倆一個信佛,一個求道。

李白是老莊的忠實信徒,瀟灑自由,喜歡歌頌太陽和月亮。

作品從不遵循定律,沒有條條框框——

“白髮三千丈,緣愁是個長”,

“天子呼來不上船”,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王維為了研究釋迦牟尼,廢寢忘食,喜歡描寫山林和溪流。

他的作品,不管是畫還是詩,都流淌著連綿不絕的禪意,

不妨感受一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安史之亂中,他被迫擔任偽職,餘生陷入愧疚,也是靠研究佛學解脫的。

正如他在《嘆白髮》中的自言自語,“一生幾許傷心事,不向佛法何處銷?”

但小編認為,精神信仰的迥異,並不會導致他們現實生活中的巨大沖突。

唐朝多種文明、多種宗教共處,是時髦,也是潮流。

兩人互不買賬,一定另有原因!

9

更多人認為,王維是因為女人屏蔽李白的。

準確地說,那是個很不一般的女人——玉真公主。

她比王維和李白大9歲,原名李持盈,是武則天的孫女、唐玄宗的親妹妹。

生下來沒幾年,她就經歷了皇室最黑暗最血腥的歲月,親情成了權力的犧牲品——因被人誣告,玉真的母親竇德妃被婆婆武則天干掉,她沒有祖母和姑姑(太平公主)那樣的政治野心,從小信仰道教,想過靜修生活,但她身上畢竟流著則天女皇的血。這種血,總令人不安分。

跟祖母一樣,她對帥氣男人充滿興趣,對那些才子更是另眼相看。

她胸中有丘壑,經常組織文藝座談,結識新冒出來的小鮮肉。

見多了男人,她的心越來越高,那些想通過她上位的小年輕,她一個都沒看上。

她很快變成了大齡女青年,女中年。

10

公元729年,她遇到了王維。

眾所周知,王維除了有才,還特別帥,雙眸善睞,鼻樑高聳,嘴角時常掛著微笑,不像其它臭男人,嘴角總是掛著口水。

其詩、其畫、其琴,令她神清氣爽。這樣的男人,是極品無疑了。

兩個人花間彈曲、鏡前寫真、黃昏聯句、清晨畫眉,儼然一對姐弟戀人。

可是相處久了,玉真覺得王維跟他的玄宗皇兄一樣,身上缺點什麼:對,是朝氣和銳氣!

一個男人就該荷爾蒙燃燒,粗獷地照亮這個世界,可是王維活得太小心太細緻。自從妻子崔氏31歲早逝後,這位大咖一直獨居。娛樂記者在他家門口趴了好幾年,想來一次“週一見”,身上都趴出繭了,也沒有拍到一張他的八卦照。

11

後來,她又遇到了李白。

他在她的別墅裡左手持(酒)杯,右手揮筆,當場寫了一首《玉真仙人詞》——

玉真之仙人,時往太華峰。

清晨鳴天鼓,飆欻騰雙龍。

弄電不輟手,行雲本無蹤。

幾時入少室,王母應相逢。

王維之前給玉真公主寫過一首《奉和聖制幸玉真公主山莊因題石壁十韻之作應制》(標題長得不行),略顯拘謹靦腆,而李白的這一首,勝在想象奇特。因為奇特,更顯浪漫。

在詩中,李白將玉真公主比作九天玄女,吹捧得恰到好處。

想象力,真的令人視野開闊,身心解脫,表達即誘惑。

就連烈火烹油鮮花著錦的楊玉環姐姐,也被李白的一首《清平調》征服——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這兩首詩,是中國文學史上為女性寫就的最好軟文。

清高是很多男人的臭毛病,李白是個例外,越是狂妄清高,越有魅力。

12

天寶四年(745),因為種種原因,李白與王維先後離開長安。

玉真公主也放棄皇家待遇,出家做了道士,落腳於安徽敬亭山

玉真公主死於762年。

不久,李白逝於敬亭山下的當塗縣。

他晚年寫了一首著名的《獨坐敬亭山》——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在詩裡,他又把敬亭山當成了玉真公主。

狂放了一輩子,這首作品卻極盡寂寞,內斂得讓人想哭。

《獨坐敬亭山》寫完那一刻,他忽然想起了此生擦身而過的王維

“就這樣吧!”

“這一世我們各自奪目,如果你願意,下輩子多喝幾杯!”

重點二:李白與王維的恩怨(歷史版)

為什麼這倆人沒有交集呢?

兩人有共同的好友,共同的愛好,同朝為官,曾經都得到了玉真公主的賞識,但相互之間卻不是好朋友,朋友的朋友也可以是朋友呀,不過話說回來,在盛唐時期文學的兩大高峰,王維與李白,怎麼就會毫無關係呢?

難道是“自古文人相輕”?兩個人就是那麼槓著,誰也不理誰。

當時王維在京中任右拾遺,兼監察御史,李白說到底卻只是侍奉翰林,靠著自己的文筆吃飯的御用文人。

王維可能會覺得李白不過如此,詩好又有什麼用?還不是靠著博皇帝一笑來吃飯的。

李白本心雖然並不是如此,但事實的情況就是這個樣子。

李白心高氣傲歷史聞名,你瞧不起我,我更是沒有道理去瞧得起你。

王維怎麼看自己的詩都覺得比李白的好,但李白的名聲就是響。李白怎麼看王維的就是看不上,但王維的名聲卻一點也不比自己的差。

可能王維看不慣李白上天入地天馬行空的風格,認為是有害詩風;李白也看不慣王維那點田園情調,更不喜歡動不動就是把佛理引入詩中。

兩個人更是為詩打起了冷戰,殊不知後人把他們兩個擺到了同樣的高度。

或許,正因如此,他們倆人,性格上的不同,追求的理想的不同,讓兩個人形同陌路。“道不同不相為謀”大概說的就是如此,更何況是心高氣傲的文人呢?

不知道兩個人臨死時是不是後悔此生錯過了對方這樣一位朋友,都是聞名遐爾的文豪,都是文人圈裡的佼佼者,但是此生卻根本沒有說過幾句話,至死不交,會不會成為人生的一大憾事呢?

到底是什麼原因令李白與王維形同陌路呢?你怎麼看,歡迎留言發表你的高論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