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八大菜系《川菜》

川菜即四川菜餚,是中國特色傳統的四大菜系之一、中國八大菜系之一、中華料理集大成者。

川菜三派的劃分,是在已有定論的上河幫,小河幫,下河幫的基礎上,規範化完整表述為:上河幫川菜即以川西成都、樂山為中心地區的蓉派川菜;小河幫川菜即以川南自貢為中心的鹽幫菜, 同時包括宜賓菜、瀘州菜和內江;下河幫川菜即以重慶江湖菜、萬州大碗菜為代表的重慶菜。三者共同組成川菜三大主流地方風味流派分支菜系,代表川菜發展最高藝術水平。2017年9月28日,眉山被中國烹飪協會授予“川廚之鄉”的稱號,眉山菜成為川菜的代表。

川菜取材廣泛,調味多變,菜式多樣,口味清鮮醇濃並重,以善用麻辣調味著稱,並以其別具一格的烹調方法和濃郁的地方風味,融會了東南西北各方的特點,博採眾家之長,善於吸收,善於創新,享譽中外。四川省會成都市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美食之都”的榮譽稱號。

近現代川菜興起於清代和民國兩個時間段,並在新中國成立後得到創新發展。川菜以家常菜為主,高端菜為輔,取材多為日常百味,也不乏山珍海鮮。其特點在於紅味講究麻、辣、鮮、香;白味口味多變,包含甜、滷香、怪味等多種口味。代表菜品有魚香肉絲、宮保雞丁、水煮魚、水煮肉片、夫妻肺片、辣子雞丁、麻婆豆腐、回鍋肉、東坡肘子和東坡肉等,其他經典菜品有:棒棒雞、泡椒鳳爪、燈影牛肉、廖排骨、口水雞、香辣蝦、尖椒炒牛肉、四川火鍋、麻辣香水魚、板栗燒雞、辣子雞等。

川菜是一種我國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美食菜系。川菜的歷史源遠流長,在整個盆地內還分為上河幫、小河幫、下河幫三派,各有其不同的特色,唯一不變的是它們真的都很好吃。川菜也不止是一種辣菜,而是有自己的追求和逼格的菜系。

新常態下對現代川菜理論體系的重新構建,包括川菜三派的劃分,是在已有定論的上河幫,小河幫,下河幫的基礎上,規範化完整表述為:為:上河幫川菜即以川西成都、樂山為中心地區的蓉派川菜, 其特點以親民平和, 調味豐富, 口味相對清淡, 多傳統菜品;小河幫川菜即以川南自貢為中心的鹽幫菜, 同時包括宜賓菜、瀘州菜和內江菜, 其特點是味厚、味重、味豐為其鮮明特四川省會成都市作為四川菜餚集大成者,於201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美食之都”的榮譽稱號,全世界僅6座城市獲此殊榮,且成都川菜舊時歷來作為四川總督與將軍衙門的官府菜。

辣椒引進四川進行種植並廣泛運用於川菜烹調中,是古代川菜與近代川菜劃分的一個分水嶺,被視為近代川菜初現雛形的開始,這個時期大致在清朝初期的康熙時代。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陳溴子撰寫出版的《花鏡》一書在第五卷有記載:“番椒,一名海瘋藤,俗名辣茄……其味最辣,人多采用,研極細,冬月取以代胡椒。”這裡的番椒,就是辣椒,也稱海椒、秦椒等。而辣椒與蠶豆(即胡豆)的完美結合創制出的被譽為川菜靈魂的四川豆瓣被廣泛運用於川菜烹調中,則被視為近代川菜形成的標誌。豆瓣,俗稱胡豆瓣,在品種繁多的四川豆瓣中,以郫縣豆瓣最為著名。繼而泡椒、泡菜、豆豉在川菜烹調中的革新運用,以及川菜三大類24種常用味型、54種烹調方法和3000餘款經典傳統名菜的形成,是近代川菜最終成型併成為中國四大菜系之首的標誌,這個時間在民國中後期。

辣椒原產南美秘魯,在墨西哥被馴化為栽培種,15世紀傳入歐洲,16世紀末,即明代後期從海上傳入中國。因從西方國家傳入,故又被稱為“番椒”,又因是從海上傳入,故被稱為“海椒”,而四川的辣椒是從關中傳入蜀地,故又被稱為“秦椒”。由於川菜以善於用辣椒和花椒而著稱,辣椒和更早前一直使用千餘年的花椒是川菜烹調飲食的一大特色和代表,故而西方對花椒的翻譯,就是直譯為四川胡椒,足見花椒和川菜在世界的影響。

辣椒最初被當作花卉進行種植,後來逐漸用作調味料。辣椒在我國最早記載見於明代高濂於公元1591年成書的《草花譜》,書中記載:“番椒,叢生,白花,子儼禿筆頭。味辣,色紅,可觀,子種。” 說明當時亦有人嘗過其味,但未提及是否用於烹飪。明代湯顯祖在萬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完成的《牡丹亭》一書中列舉有“辣椒花”,仍是主要作為觀賞花卉。到徐啟光所著《農政全書》才指出了辣椒的食用價值:“番椒,有名秦椒,白花,子如禿筆頭,色紅鮮可愛,味甚辣。”至清代康熙年間,辣椒既用於觀賞,也開始用作辣味原料,朱彝尊在《食憲鴻秘》中正式將辣椒列為36種香辛料之一。乾隆年間(公元1742年)刊行的農書《授時通考》在蔬菜部分收錄了辣椒。

隋唐五代

隋、唐、五代時期川蜀飲食文化的繁榮:

西晉末川蜀地區的戰亂,導致了大批川蜀地區人民的東遷,使得經濟文化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到了隋唐時期,統一大帝國的建立使得生產得到恢復,經濟得到了空前發展。經濟大恢復與生活富裕下的文化充實始於隋佔領川蜀地區以後,隋徙封成都的越王楊秀在成都大興土木,擴建成都城垣,說明至隋統一中國時,蜀地區的人口增加,蜀漢時成都城區規模已不敷居住。楊秀“漸奢侈”對成都飲食消閒文化起到了表率作用。其後自安史之亂起,蜀成為唐王朝的後院,成都曾短暫地被改名為“南京”,隨後成都在中唐和晚唐再次經由韋皋和高駢進行兩次擴城,成為一個相當規模的大城市了。唐中後期的動亂裡,四川一直是世族、著名文人避難的地方,這就為文化交流,包括飲食水平的提高創造了條件。

這一時川蜀飲食水平達到了新的高度,在唐人詩裡有所反映,例如杜甫在四川夔府時,曾作《槐葉冷淘》詩:“青青高槐葉,採掇會中廚。新面來近市,汁滓宛相俱。入鼎資過熟,加餐愁欲無。碧鮮俱照箸,香飯兼苞蘆。”“冷淘”是一種涼麵,早在南北朝時期即已出現其雛形,盛唐時成為宮廷宴會的時令飲食,杜甫能在夔府吃到冷淘,說明京師盛宴裡的佳餚業已流傳到四川民間。杜甫又曾對四川綿州“饔子左右揮霜刀,魴魚金盤白雪高”的烹魚技術非常欣賞。繁榮的川蜀經濟、商品的交流給了地區性飲食文化以充分的支持,張籍在《成都曲》中有“萬里橋邊多酒家,遊人愛向誰家宿”、雍陶“自到成都燒酒熟,不思身更如長安”的描述。李商隱有“美酒成都堪送老,當爐仍是卓文君”的句子都描述了當時四川飲食的豐盛。

特別在第三次移民後的五代時期,前後兩蜀的經濟文化達到了又一個高潮。這是因為遷徙到四川的高文化素質的世族人士在數量上超過了前兩次,使川蜀成為當時全國中原世族避難的兩個地區之一。

《清異錄》載:“孟蜀尚食,掌《食典》一百卷,有賜緋羊。其法:以紅曲煮肉,緊卷石鎮,深入酒骨淹透,切如紙薄乃進。”從《齊民要術》裡,我們看到直接用酒處理肉類的烹飪只有蒸缶(下四點水)小豬,緋羊的製作方法似發揚了此種方法,現代的“東坡肉”也繼承了這一方法,用酒處理豬肉。從花蕊夫人的宮詞裡,我們知道當時飲宴方式豐富多彩,有了“船宴”。《食典》以其高達一百卷的數量,應該是隋唐至五代期間內容最浩大的食譜書,雖然它僅反映了皇家御廚的廚藝,但可以窺探出巴蜀烹飪文化在五代時期的五彩繽紛。

民國時期,特別是抗日戰爭時期,四川成為抗戰大後方,重慶更成為國民政府的陪都,大批外地官員、富商和各界人士內遷入四川的重慶、成都等地,全國幾乎各大菜系的廚師、餐館特色菜點及其烹飪製法甚至西餐等都隨之入川。據民國32年(1943年)重慶的中西餐業同業公會會員名冊統計,重慶市區已有中西餐館260家。在成都也有許多經營外地風味乃至西餐的著名餐館。這一時期,四川境內名廚雲集、名店薈萃,為川菜與其他菜系的交融創造了條件,不僅湧現了許多川菜名店和名廚,如榮樂園的藍光鑑、頤之時的羅國榮等一批近現代川菜的宗師,出現了分工相對固定的行業幫派,如飯食幫、燕蒸幫、麵食幫、甜食幫等。而且眾多的川菜製作者還創制由一大批名菜名點,營造了近現代川菜興旺局面。主要特色有三點:

一是烹任特色突出。首先,用料廣泛,博採眾長。近現代川菜不僅充分發現和使用本地出產的一眾多優質烹飪原料,而且大量引進與採用外地、外國的烹飪原料。其次,調味精妙善用麻辣。辣椒的引進和廣泛應用是促進川菜發展並形成獨具一格菜餚的重要條件之一。辣椒成就了川菜。此時期還增加了如郫縣豆瓣、保寧醋、南充冬菜、宜賓芽菜、永川豆豉等品類豐富風味獨特的釀製品,使川菜在調味上具有了精妙多變並且善用麻辣的特點。再次,烹法多樣,別具一格。據《成都通覽》所載,清代川菜普遍使用的烹飪法已有三大類、20餘種,每種具體的烹飪法下又派生出許多方法。其中,炒法下又分小炒,燒法下細分乾燒、家常燒,都是川菜最具特色和最擅長的烹飪方法。

二是風味體系完整、多元。這一時期,四川大部分地區,各種類型飲食發展較為均衡,川味菜點數量眾多,品種齊全,使得川菜形成了結構完整、風格多樣的風味體系。從地域分佈上,川菜有上河幫、下河幫、大河幫、小河幫、自內幫之分。其中上河幫指岷江流域成都、樂山一帶的川菜;下河幫指川江下游重慶、達州、萬州一帶的川菜;大河幫指長江上游瀘州、宜賓一帶的川菜;小河幫指嘉陵江和川北地區南充、綿陽一帶的川菜;自內幫指自貢、內江一帶的川菜。從消費對象和屬性來看,當時川菜風味體系由筵席菜、三蒸九扣菜、大眾便餐菜、家常菜、風味小吃五大類構成。各類均有不同的特色和品種。《成都通覽》中,記載筵席菜300餘種、家常菜上百種、麵點小吃數百種,如甜燒白、粉蒸肉片荷葉鮮肉等三蒸九扣菜以及韭黃炒肉、芋頭燒肉等眾多大眾便餐。

口味分類

川菜的味相當豐富,號稱百菜百味。其中最為著名的當數魚香、麻辣、辣子、陳皮、椒麻、怪味、酸辣諸味。調製這些複合味有很大的難度,但若掌握了它們的配方及調製方法,基本上也能學得八九不離十。

魚香味

蔥薑蒜泥1.泡椒0.5.四川豆瓣醬2.糖1.5.醋1.5.醬油、酒適量。調法是先煸蔥、姜、蒜、泡椒,再煸豆瓣醬出紅油,與其他調料混合。色紅味甜、酸、辣均衡,都不算太濃。可做魚香肉絲、魚香茄子、魚香蘸汁等。

麻辣味

花椒0.5或花椒粉0.2.幹辣椒0.3.四川豆瓣醬3.糖1.醋1.蔥、姜、蒜、酒、醬油適量。調法是先將幹辣椒段炸至褐色,再下花椒炒香,煸蔥薑蒜之後下其他調料。為取麻味,還可加些花椒粉。(油炸花椒起香,麻味來之於花椒粉)。特點是色澤金紅,麻辣鮮香,有輕微的甜酸。可制麻辣魚丁、麻婆豆腐等。

辣子味

四川豆瓣醬1.糖0.3.醋0.3.蔥、姜、蒜及醬油、酒適量。調法是先下蔥薑蒜煸香,再將豆瓣醬煸炒出紅油,下其他料調和。特點是鮮辣中帶有極微的甜酸味。可制辣子雞丁,辣子魚丁等菜。

陳皮味

花椒0.5.幹辣椒1.四川豆瓣醬3.糖2.陳皮2.醬油、蔥、姜、蒜、酒適量。調製法為先將幹椒炸焦,再煸花椒出香味,如用陳皮塊,亦加煸炒,若用烤乾的陳皮碾成的粉,可在烹調近完畢時灑入。煸蔥、姜、蒜出香味後再煸瓣醬,隨後下料加湯及其他作料燜燒原料。口味特點是麻辣鮮香,有陳皮特有的芳香味,可制陳皮牛肉、陳皮雞等。

椒麻味

蔥白10.花椒2.醬油12.糖2.醋2.鮮湯少許。製法是將花椒用酒浸泡一夜,然後與蔥白一起剁成細泥,加醬油、糖、醋等其他料調拌而成。特點是麻香鮮鹹。可用於調拌椒麻允片、椒麻肚片等菜。

怪味

四川豆瓣醬1.芝麻醬1.糖0.8.醋0.8.花椒粉0.05.油1.蔥、蒜泥各0.1.醬油、鮮湯適量。製法是先以油煸四川豆瓣醬至油變紅,用鮮湯調開芝麻醬,再加上所有作料調拌均勻而成。特點是辣、麻、甜、酸、鹹、鮮、香諸味融為一體,味覺非常豐富。可調製怪味雞丁、怪味鴨片等等。[7]

酸辣味

辣味有用於炒爆菜和用於燴菜之分,前者比例為:四川豆瓣醬1,糖0.6,醋0.9,蔥、姜、蒜及酒、醬油、鮮湯、紅油適量。製法是先煸蔥、姜、蒜和豆瓣醬,再調和其他味料。後者比例為白胡椒粉0.8,醋6,蔥花香菜末6,麻油少許。前者特點是酸辣而香,微有甜味,後者酸辣爽口。

在國際上享有“食在中國,味在四川”的美譽;其中最負盛名的菜餚有:乾燒巖鯉、乾燒桂魚、魚香肉絲、廖排骨、怪味雞、宮保雞丁、五香滷排骨、粉蒸牛肉、麻婆豆腐、毛肚火鍋、幹煽牛肉絲、燈影牛肉、擔擔麵、賴湯圓、龍抄手等;川菜中六大名菜是:魚香肉絲、宮保雞丁、夫妻肺片、麻婆豆腐、回鍋肉、東坡肘子、開水白菜等。

派系分類

傳統派系

川菜派系初步形成於近代,近代川菜有上河幫、下河幫、大河幫、小河幫、自內幫之分。其中上河幫指岷江流域成都、樂山一帶的川菜;下河幫指川江下游重慶、達州、萬州一帶的川菜;大河幫指長江上游瀘州、宜賓一帶的川菜;小河幫指嘉陵江和川北地區南充、綿陽一帶的川菜;自內幫指自貢、內江一帶的川菜。[6]

當代川菜派系分本土川菜與海派川菜[6] ,本土川菜以三派論為主,分上河幫、下河幫、小河幫。

上河幫

上河幫川菜以成都官府菜、樂山菜為核心,其特點以親民平和,選材豐富,口味相對清淡,善用豆瓣與糖類調味,是流傳最為廣泛的四川菜。上河幫川菜講求用料精細準確,嚴格以傳統經典菜譜為準,其味溫和,綿香悠長,同時集中了川菜中的宮廷菜、公館菜之類的高檔官府菜,通常菜品起源頗具典故。精緻細膩,多為流傳久遠的傳統川菜,舊時歷來作為四川總督與將軍衙門的官府菜。

名廚黃敬臨在清宮御膳房時創制的高級清湯菜,常常用於比喻廚師廚藝最高等級的「開水白菜」便是成都川菜登封造極的菜式。老成都公館菜也是川菜中清淡高檔菜的代表,“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御府養生菜”,代表菜如香橙蟲草鴨、醪糟紅燒肉、劉公雅魚等等。

著名菜品有開水白菜、麻婆豆腐、宮保雞丁、青城山白果燉雞、夫妻肺片、螞蟻上樹、蒜泥白肉、芙蓉雞片、鍋巴肉片、白油豆腐、燒白(甜燒白)、魚香系列(肉絲、茄子)、䰾泥鰍系列(石鍋䰾泥鰍)、鹽煎肉、乾煸鱔片、鱔段粉絲、酸辣鴨血、冷鍋魚、甜皮鴨、東坡肘子、東坡墨魚、清蒸江團、蹺腳牛肉、西壩豆腐、魔芋系列(雪魔芋、魔芋燒鴨)、簡陽羊肉湯、雅安雅魚全席宴等,涉及到的上河幫火鍋吃法有串串香,乾鍋有盆盆雞等。川北綿陽廣元的飲食風格與成都樂山完全兩樣。

近些年,上河幫以海鮮食材及東部河鮮為原料創制了新派川菜,如香辣蟹,碧綠椒麻桂魚、卞氏菜根香的泡椒墨魚仔和泡菜半湯桂魚;以四川山珍為主的山珍川菜,譬如 石渠白菌燉土雞。

中國八大菜系《川菜》
中國八大菜系《川菜》
中國八大菜系《川菜》中國八大菜系《川菜》
中國八大菜系《川菜》中國八大菜系《川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