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营的坑——胶泥坑

马营的坑——胶泥坑

塞外马营有两大坑,一是大水坑,二是胶泥坑。今天我们来看下马营的胶泥坑。

马营的坑——胶泥坑

胶泥坑行政村位于乡政府驻地西偏北6.5公里处,地处深山谷地,土地多为黄壤土质。该村西南沟里土质大都是红胶泥土,且地势低洼,故得名胶泥坑。海拔1240米。

胶泥坑北为海家窑的正北沟,南为松树堡和杏叶,村落全部处于杏叶三里墩烽火台与松树堡城东烽火台朝北方向的一道沟内。

马营的坑——胶泥坑

胶泥坑大队驻地石庄沟,下辖柳沟梁、三盘碾、胶泥坑、窑洞四个自然村。村子分布南北依次为石庄沟、窑洞、胶泥坑、三盘碾、柳沟梁。

石庄沟被河湾分隔为左右两部分,房屋分布呈条带状。

马营的坑——胶泥坑

此图为胶泥坑与窑洞

卫星地图上土地颜色明显有别于其它土色,为红胶土。

马营的坑——胶泥坑

此图为三盘碾,房屋分布左中右三部分,或许每个部分都有一盘碾,故得名三盘碾。

马营的坑——胶泥坑

说起盘碾对90、00后来说已经相当的陌生了,但是对现在的中老年人来说是最熟悉不过的了,它是哪个时代的记忆。使用最广泛的时候莫过于早些年的生产队。

马营的坑——胶泥坑

小时候第一次听说三盘碾,是这里人到村子里弹羊毛毡,那时候很流行羊毛毡,家家必有几领毡子,关键是厚实暖和,正好应对土炕的凉。可见这里人朴实多艺,传承古老的手艺。古时候马营的汉族商人就与口外的蒙古人进行商贸交易,把羊毛毡销往口外牧民。

马营的坑——胶泥坑

此图为柳沟梁

马营的坑——胶泥坑

在胶泥坑的沟内又有三道沟,分别为石庄沟、井沟、驼满沟。东北为名山老刁(雕)嵯,经常栖雕。海拔1504.8米。

马营的坑——胶泥坑

胶泥坑抗战时期曾为骑兵大队驻地。

1943年冬天在这里发生了一次战斗。

寻访平北骑兵郑玉森老人口述:吴广义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当时在胶泥坑的一次战斗和锁子沟战斗。一天一夜,这两个战斗。胶泥坑这一天战斗,一个就是我们羊坊村的郝五哥,郝五哥是七班长,骑兵支队一连还是几连的七班长。还有一个就是是江老板子,都叫他江老板子,叫江什么名字我记不清了,他是副排长。白天在胶泥坑这一仗啊,江老板子跟敌人打出来,打进去,七进七出。江老板子这个副排长被称作活赵云,打出来,把敌人杀死的可多了。打出来,打进去,打出来,出来浑身都是血,衣服上都是血,没挂花人家,所以当时我们宣传上就称他为活赵云。这是白天,这是胶泥坑。

马营的坑——胶泥坑

1944年10月,赤源联合县建立。为了推动抗日工作向坝上地区发展,平北地委决定,撤销龙崇赤联合县,建立赤源联合县。县委书记方成,县长姚彤华,支队长吴广义。驻地在赤城县马营乡焦泥坑一带。

1945年6月,抗日战争胜利在即,平北地委决定撤销赤源联合县,成立宝(昌)(沽)源联合县,工作重点在坝上地区。由原来赤源联合县驻地马营乡焦泥坑一带迁往马营乡界墙村一带。

马营的坑——胶泥坑

胶泥坑以前叫焦泥坑,1982年七月一日马营公社焦泥坑大队名称被废止,正式更名为胶泥坑大队,更名理由用字和含义不一致。


1984年设立胶泥坑村民委员会,驻地石庄沟,后迁胶泥坑。


马营的坑——胶泥坑

山间老人


胶泥坑村是革命老三区,解放前流转这样:石庄沟区,胶泥坑县,三盘碾是闫王殿。这里的父老乡亲为革命事业做出过巨大贡献。如今胶泥坑村急需好的带头人跟着党实现家乡的建设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