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英明一世又如何?照樣被親情搞得遍體鱗傷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是中國古代封建帝王中有作為的政治家、軍事家,他在位期間開創了“貞觀之治”,其個人被少數民族稱為“天可汗”,在他的統治下,中國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直到現在,外國人還會稱中國人為“唐人”。

可見,唐太宗李世民的事業是何其成功?

然而,他的一生,卻受親情困擾,兩次受到親情的巨大傷害,成為其一生揮之不去的陰影。從這方面來說,他的人生其實是一場悲劇。

唐太宗李世民:英明一世又如何?照樣被親情搞得遍體鱗傷

1

李世民出生於公元598年,據說,李世民小時候,一個會相面的書生曾對李淵說:次子貴不可言,20歲便可濟世安民。李淵非常高興就給“李世民”取名為“世民”,希望兒子能濟世安民。

公元616年,李世民18歲,他父親李淵時任隋朝的太原留守。

當時,天下大亂,隋朝已經有了滅亡的趨勢,李世民積極動員父親投入反隋的歷史洪流之中。

公元617年,李淵、李世民殺死了太原副留守王威、高君雅,打出了反隋的旗幟。

當時,隋軍主力正在和關東、瓦崗的起義軍作戰,西京長安空虛。

7月,李淵留幼子李元吉為太原留守,親自率軍出征長安,長子李建成任左軍將領,次子李世民為右軍將領。

在霍邑,他們遭到了隋朝將領宋老生的抵抗,加上天氣不好,一直下雨,軍糧將盡,李淵準備退回太原。

李世民反對退兵,他指出“臨敵退避,會造成眾散於前,敵乘於後的不利局面,全軍將遭到覆滅的危險”。他一面鼓舞士氣,積極備戰,一面派人回太原催運糧草。

雨季剛過,軍糧運到,李世民便率軍猛攻隋軍。他身先士卒,衝鋒陷陣,兩把鋼刀都砍缺了口。隋軍大敗,宋老生在戰亂中被殺。

乘霍邑大捷的聲威,李淵一舉渡過黃河,擊敗河西隋朝守軍,浩浩蕩蕩直搗長安。沿途州縣的隋朝官員,紛紛向李淵父子投降。

11月,李淵兵臨長安城下,隋西京留守、代王楊侑投降。李淵父子立楊侑為傀儡皇帝,同時廢除隋煬帝頒佈的嚴刑峻法。

公元618年3月,避亂江都的隋煬帝被絞死,隋朝隨即滅亡。李淵廢掉楊侑,自己做了皇帝,建都長安,國號大唐,立李建成為太子,封李世民為秦王,李元吉為齊王。

唐太宗李世民:英明一世又如何?照樣被親情搞得遍體鱗傷

2

唐朝建立初期,農民起義不斷,地方割據勢力也未清除,因此政權不穩,戰爭不斷,李世民四處征戰,並且在戰爭中大大顯示了自己的能力。

李世民首先對割據蘭州,自稱秦帝的薛舉用兵。公元618年8月,唐軍和秦軍在陝西淺水原決戰,秦軍大敗,最後投降了唐朝。

這時,割據武威的李軌被李世民派人殺死,土地並屬於唐。

李世民連續消滅兩大勢力,大大增強了自己的實力,又免除了後顧之憂,便調過頭去對付東方的劉武周、王世充集團。

可是,對劉武周的戰爭開始很不順利。劉武周割據馬邑,於公元619年9月,勾結突厥軍進攻李淵老家太原。留守太原的李元吉不敢出戰,瞞著眾將,乘著黑夜溜出城門逃到長安。

李淵大為震驚,急忙寫了一道手令,令唐軍全部放棄山西地區,退守潼關。李世民極力向李淵陳述利害,指出河東根據地一旦棄守,關中休想安寧。他表示願意領兵消滅劉武周,恢復河東。

李淵收回成命,委派李世民率軍渡過黃河抵抗劉軍。唐軍過河後,英勇反擊,扼制住了劉軍的進攻。

轉眼到了春天,劉軍糧盡而逃。李世民率軍一日夜行二百多里,在鼠雀谷追上敵軍,徹底消滅了敵人。劉武周的猛將尉遲敬德等歸降唐朝。劉武周投奔突厥,後被殺死。

劉武周被擊敗後,李世民率領唐軍又先後擊敗了王世充、竇建德,唐朝的政權才逐步穩定下來。

3

可以說,無論是在起兵反隋,還是在平定戰亂過程中,李世民都是戰功赫赫。而且,一部分跟隨他的將領,也建立了不少軍功,已形成了一股不小的勢力。

而以太子李建成為首,包括不少后妃外戚和宗室權貴,是另一股政治勢力。李世民的崛起、能力和實力,使他成了李建成集團的眼中釘、肉中刺,對方欲除之而後快。

在李建成先後實施了一系列對李世民誣陷、下毒等手段之後,李世民秦王府的將領憤憤不平,決定反擊。雙方的矛盾已到了劍拔弩張,一觸即發的程度。

終於,公元626年7月2日,發生了“玄武門之變”,李建成、李元吉分別被李世民、尉遲敬德殺死。李建成、李元吉的兒子全部被殺害。隨後,李淵退位,李世民即位,是為唐太宗。

李世民即位後,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選拔任用人才,大力推行改革,充分發揮了房玄齡、杜如晦、魏徵、馬周等的治國理政才能,並且征服了少數民族,使政治安定、人民幸福,開創了“貞觀之治”,成就了大唐盛世。

然而,其內心是掙扎的、不安的,畢竟,李世民是踩著父兄爬上皇位的,作為任何一個有感情的人來說,這都是一塊心頭之病。

據說,李世民稱帝后,因為殺伐過多,晚上睡覺經常做噩夢,便讓猛將秦叔寶和尉遲恭在門口守衛,果然能夠安然入睡。為了不讓兩位大將太辛苦,就畫了秦叔寶和尉遲恭的畫像貼到門上,民間爭相效仿,因此,秦叔寶和尉遲恭成了中國最有名的門神。

雖然是傳說,但是傳說也並非毫無根據,由此可見,唐太宗內心是煎熬的、不安的,尤其是親情對他的傷害。

唐太宗李世民:英明一世又如何?照樣被親情搞得遍體鱗傷

4

為什麼會發生玄武門之變這樣的慘劇呢?這就不得不說一說嫡長子繼承製。

從西周開始,中國就開始實行嫡長子繼承製,也就是在皇位繼承或家族傳承時,要立正妻所生的長子作為繼承人。

中國古代實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我們通常認為古代是“一夫多妻”的社會,其實這種說法不準確,古代實行的是“一夫一妻”制,男人會有很多女人,但是正妻只有一個,其他的只能算作妾。

正因為李世民不是長子,因此,他即便能力再突出,也不是法定繼承人,要想成為繼承人,就得通過非正常手段。

因此,是制度釀成了宣武門之變的慘劇。

而且,嫡長子繼承製還產生許多白痴皇帝。

不管怎麼說,雖然嫡長子繼承製某些時候會導致兄弟相殘,但是作為一種制度,更多的作用,或者說建立這種制度的初衷恰恰是避免兄弟相殘。

想想看,如果沒有一種制度來明確繼承人,那豈不是個個都不安分,豈不是更亂。

因此,嫡長子繼承製的優劣,我們不好過多的評判。

唐太宗李世民:英明一世又如何?照樣被親情搞得遍體鱗傷

5

李世民的悲哀不在於通過兄弟相殘獲得帝位,更大的悲哀在於,他的兒子也陷入了這種兄弟相殘的紛爭之中,而且比起他來,有過之而無不及。

這無異於在李世民的傷口上撒鹽,對其造成了極大的傷害。

李世民因為有玄武門之變的前車之鑑,對立太子和選擇繼承人異常謹慎,生怕悲劇重演。

然而,怕什麼來什麼,事與願違,李世民的兒子大多陷入了權力的紛爭之中。

李世民的14個兒子,算得上善終的,只有2位。我們來看看他們的下場。

長子、原太子李承乾,試圖謀反,被貶為庶人。

次子楚王李寬,過繼他人,夭折,無後。

三子吳王李恪,被誣告謀反,飲恨被殺,其實是長孫無忌為李治登基掃清障礙。

四子魏王李泰,和太子明爭暗鬥,表現太過積極,觸及到了李世民的舊傷,被幽閉,英年早逝,鬱鬱而終。

五子齊王李祐,發動叛亂,失敗後被賜死,貶為庶人。

六子蜀王李愔,紈絝子弟,為非作歹,被流放而死。

七子蔣王李惲,紈絝子弟,縱情享樂,因被誣告而惶恐自殺。

八子越王李貞,反對武則天失敗,服毒自殺。

九子唐高宗李治,登基稱帝,但江山被武則天所奪,導致李氏宗族被大肆殺戮,可謂李氏的罪人。

十子紀王李慎,因李貞謀反被牽連,病死在流放嶺南的途中。

十一子江王李囂,6歲早夭。

十二子代王李簡,早夭。

十三子趙王李福,過繼給李建成為嗣,因為平庸無能,得以善終。

十四子曹王李明,受李賢謀反案牽連,被逼自殺。

縱觀李世民14個兒子,有能力的,大多因為參與太子之爭,或者有礙於太子執政而死,比如李泰、李恪;才能一般的,大多被人利用,參與謀反而死,比如李貞、李慎。

除了早夭的3人之外,能夠善終的,僅有稱帝的李治和才能平庸的李福。

更為悲慘的是,李世民見證兒子們你死我活的鬥爭,但又無能為力,親眼見證了悲劇的重演。

歷史是何其的相似?不知李世民在殺害李建成、李元吉兒子的時候,是否能夠想到,自己也沒能逃過這樣的命運。

李世民即便英明一世,才華過人,事業成功,然而,這又如何?此時此刻,面對這些紛爭,他一樣無能為力。

唐太宗李世民:英明一世又如何?照樣被親情搞得遍體鱗傷

說白了,每個人只不過是時局中的一枚棋子,任何人只能順應時局,不可能改變時局。歷史是人民創造的,李世民再優秀,也只不過是他們中的代表。

作為我們現代人來說,事業固然重要,可是,親情更為重要。親情是與生俱來的,不可選擇的,出生在什麼樣的家庭,有什麼樣的父母,有什麼樣的兄弟姐妹,有什麼樣的親戚等等,我們都無法選擇。

但是,無論如何,一定要珍惜親情,維護親情,英明偉大、事業成功如李世民,都被親情傷得遍體鱗傷,何況是我們普通人呢?

不管事業再成功,我們終將要回歸生活。有句話說得好: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九萬里悟道,總歸詩酒田園。

讓我們珍惜親情,維護親情,享受親情,讓親情成為幸福生活的潤滑劑,而不是絆腳石。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