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儀評論其父載灃“膽小怕事”,然這兩件事證實載灃乃是硬漢一枚

載灃之子、清朝末代皇帝溥儀曾經說:載灃膽小怕事,難堪大任,無法給予兒子一點保護。

溥儀不僅在《我的前半生》中多次提到自己的父親載灃,還引用了遺老的話評價載灃:“與王公大臣常相對無言,即請機宜亦囁嚅不能立斷。”總結下來就是說載灃是一個懦弱無能、優柔寡斷之人。事實上,載灃是一個極其有骨氣和民族氣節的人,並不像溥儀書中說的那般不堪,具體可從以下兩件事上考證。

溥儀評論其父載灃“膽小怕事”,然這兩件事證實載灃乃是硬漢一枚

(一)載灃代表大清前往德國道歉,拒絕向德皇下跪

光緒十六年,德國公使克林德因義和團事件被殺於北京,德國大怒,要求大清向德國道歉,否則就舉兵攻打大清。慈禧為求和平,命光緒皇帝的胞弟自己的親外甥載灃代表大清前往德國道歉,並派前內閣侍讀學士張翼和副都統蔭昌隨載灃出訪。

1901年6月5日,載灃及張翼、蔭昌三人收拾好行裝,便登上了前往德國的輪船。幾人經過了一個多月的顛簸航行,終於在同年8月23日到達瑞士西北邊境靠近德國的巴塞爾,由於清政府與德方在行使禮儀方面發生了衝突。

溥儀評論其父載灃“膽小怕事”,然這兩件事證實載灃乃是硬漢一枚

所以載灃一行人並沒有在當天見到德皇,直到8月19日,德方政府才通知他們面見德皇,但要求在面見德皇時,載灃不僅要向坐在上方的德皇三鞠躬(在中國只有向死人行禮才是三鞠躬),才能遞交道歉信,還要讚頌德國和德皇。

而其他隨同人員均要以中方叩首禮節向德皇行禮。載灃聽到德皇的這些要求後,立即表示自己及隨同中國官員都不會向德皇行如此禮儀。然而載灃的抗議並沒有任何作用,德方認為中國作為戰敗國,沒有資格與自己談條件。

溥儀評論其父載灃“膽小怕事”,然這兩件事證實載灃乃是硬漢一枚

雙方就這樣僵持著,期間載灃向慈禧、光緒等人發去電報。向他們上報德方的無理要求,並尋求對策,慈禧並沒有給出任何有效建議,僅是讓載灃等人拖延時間。與此同時,在北京的議和大臣以此為由拒絕在《辛丑條約》上簽字,以期能給德方一些壓力。

不知是北京議和大臣的施壓有效了,還是德方見載灃態度堅硬不願再浪費時間,最終德皇表示載灃呈遞國書之時只能帶蔭昌一人隨同,免去跪拜禮儀,只行鞠躬禮。這場禮儀之爭最終以載灃勝利告終。

溥儀評論其父載灃“膽小怕事”,然這兩件事證實載灃乃是硬漢一枚

(二)兒子溥儀出任“偽滿洲國皇帝”,載灃破口大罵

民國二十年九月八日,日本關東軍發動“9•18”事件,迅速佔領東北,為了達到統治中國的目的,日方商議在中國找一個代表替他們在明面上統治中國。而溥儀便是不二人選,溥儀不僅是慈禧的親孫子,還是正宗的皇室血統。

由他來統治中國最好不過,於是日方派出日本駐屯軍司令官土肥原賢二幫助溥儀在東北地區建立滿洲國。為了更好的控制溥儀,日方還威逼利誘溥儀簽下《日滿議定書》,正式承認滿洲國,而滿洲國承認日本在中國的特殊利益。

溥儀評論其父載灃“膽小怕事”,然這兩件事證實載灃乃是硬漢一枚

溥儀雖是明面皇帝,但不過是日本統治中國的傀儡,毫無實權。載灃得知溥儀出任“偽滿洲皇帝”後,氣得面色鐵青,當即與兒子溥任以私人身份前往東北看望溥儀和溥傑。載灃到達東北後,溥儀派人將他們接到宮中。

載灃到達宮中後,看見溥儀和溥傑不僅處處受制於日本,還要被日本關東軍欺辱,心中很是難受悲痛。於是,載灃一見到溥儀便說:“在這裡當日本的兒子皇帝有什麼好處?連石敬瑭(藉助契丹人問鼎中原,建立後晉王朝,是契丹統治中原的傀儡皇帝)都不如。”

溥儀評論其父載灃“膽小怕事”,然這兩件事證實載灃乃是硬漢一枚

溥儀並未聽進去,他認為只要滿清還在,就是最好的結果,但載灃並不這樣想,見兒子執迷不悟,載灃也不再說什麼了。

載灃不願繼續呆在東北受日本人的氣,可溥儀和日本人都不讓他離開,為了離開東北,載灃裝病不吃東西,以絕食威脅溥儀,溥儀雖說看不起父親,但也不願父親因此丟了性命,無奈只得放載灃回北京了。

溥儀評論其父載灃“膽小怕事”,然這兩件事證實載灃乃是硬漢一枚

從以上兩件事可看出,載灃並非溥儀說的那般膽小怕事、懦弱無能,至少載灃比溥儀更有民族氣節,也更有骨氣,不會為了所謂的滿清國而做日本人的傀儡皇帝。載灃寧可不要滿清,也要當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試問這樣的載灃又怎會是溥儀口中懦弱無能、膽小怕事的父親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