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野溯源:鄉野村夫與鄰里關係

我們平常生活中經常提到鄉野村夫,泛指沒有見過世面,眼界不開闊的人。嘲諷他人也好,自嘲也罷,但關於鄉野的涵義,你真的理解了嗎?

何為鄉野?

鄉野 ,百度百科的註釋如下:

鄉野,讀音xiānɡ yě,漢語詞語,指鄉土、故鄉,或指鄉村野外。

1.鄉土,故鄉。 南朝 宋鮑照《擬行路難》詩之十三:“每懷舊鄉野,念我故人多悲聲。”

2.鄉村野外。 周善培《致尹張兩都督書》:“十月十八之夕,以避兵禍,倉皇逃伏鄉野。”

關於鄉野,可知和應知的就這麼多嗎?當然不是。

鄉野一般泛指農村,鄉下,是以從事農業生產為主的勞動者聚居的地方。在進入工業化社會之前,社會中大部分的人口居住在農村。

鄉野的出現與城市的形成

原始社會初期,人類依靠採集、漁獵為生,逐水草、居巢穴,無所謂村落。到了原始社會的中期的新石器時代,人類掌握了農業生產技術,有了耕種土地、種植作物、飼養畜禽等生產活動,人類開始定居下來,從而出現了最早的村落。原始村落是以血緣關係形成的氏族部落的聚居之地,實行原始公有制,按自然分工進行生產活動,平均分配。至原始社會末期,交換有了一定的發展,在一些交通方便、位置適中的村落中,出現了集市。

鄉野溯源:鄉野村夫與鄰里關係

古代集市

在奴隸社會時期,由於生產力的發展,手工業、商業相繼從農業中獨立出來。在一些大的村落中,手工業者集中,商業集中,形成永久性市場。這些地方,逐步演變成一個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為了保護財產的安全、政權的鞏固,就開始修築城堡,逐漸出現了城市。大商人、大奴隸主、官吏聚居在城市,奴隸、個體小農、少數小奴隸主則居住在農村。

周代六鄉六遂制與鄉野來源

根據《周禮》六鄉六遂的建制,周代王城和諸侯國都的近郊為鄉,設比、閭、族、黨、州、鄉,稱六鄉;遠郊為野,設鄰、裡、酇、鄙、縣、遂,即六遂。

鄉野溯源:鄉野村夫與鄰里關係

周禮

六鄉:按周制,王城之外百里以內,分為六鄉,每鄉設鄉大夫管理政務。居住在六鄉的平民,叫做國人,他們多為士或庶人。相互之間具有血緣關係,是西周國家的公民,圍繞都城而居。相當於普通自由民,而不是奴隸,有自己的土地,實行井田制,有賦役。

六遂是“鄰、裡、酇、鄙、縣、遂”。地官司徒·遂人/土均記載:遂人掌邦之野。以土地之圖經田野,造縣鄙,形體之法。五家為鄰,五鄰為裡,四里為酇,五酇為鄙,五鄙為縣,五縣為遂,皆有地域,溝樹之,使各掌其政令刑禁。以歲時稽其人民,而授之田野,簡其兵器,教之稼穡。

鄉野溯源:鄉野村夫與鄰里關係

古代田野農作

周制:六鄉之外是六遂,居住在六遂的都是奴隸,也叫做野人或氓人。六遂為被征伐的俘虜及它族姓,或刑罰之人所居。京城外百里之外二百里之內分為六遂,每遂有遂人掌其政令。鄭玄 注:“遂人主六遂,若司徒之於六鄉也。六遂之地,自遠郊以達於畿,中有公邑、家邑、小都、大都焉。 鄭司農 雲:遂謂王國百里外。”

六鄉六遂的建制,是西周及春秋的制度,戰國時代則逐漸消亡。周代遂人制度在“詩經”和出土青銅中多見,可見其真實性。

鄉野村夫與鄰里關係

村夫:鄉下人,農村人。“鄉野村夫”,意為出身於農村,經常代指沒有財富,沒有名氣,沒有見識,粗俗鄙陋。

我們平常說到“鄰里”關係,鄰里指鄰居;家庭居所。鄰里源自周代的鄉遂制,來來來,同學們,我們再複習一遍:“遂人掌邦之野。以土地之圖經田野,造縣鄙,形體之法。五家為鄰,五鄰為裡,四里為酇,五酇為鄙,五鄙為縣,五縣為遂”。哎呀,最常見的“鄰里”居然是從周代的鄉遂制演變而來,並且我們的“鄰里”竟然是居住在離城市百里之外的六遂中的奴隸或俘虜或野人。我們的鄰里都是“鄉野村夫”。所以,最好不要用“鄉野村夫”來嘲諷他人,甚至自嘲也不提倡。再往上溯源,三千年前我們的祖先都是鄉野村夫,無疑。

鄉野溯源:鄉野村夫與鄰里關係

鄰里關係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探求事物淵源,亦可溫故而知新。關於鄉野村夫與鄰里關係,大家還有什麼領會要補充的呢?今天就先講到這裡了,下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