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大學重慶醫院今起全面開診

中國科學院大學重慶醫院今起全面開診

國科大重慶醫院兩江院區4月29日全面開診,形成“一院三址”格局。院方供圖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發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4月29日10時訊(首席記者 黃宇 通訊員 張勤)2019年的最後一個週末,中國科學院大學重慶醫院(重慶市人民醫院)位於兩江新區星光大道的兩江院區門診部投入試運行。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與調試,兩江院區在今(29)日全面正式開診,醫療資源逐步向該院區集中。

自2015年8月啟動建設,這個當地重大民生工程項目的進展就頗受關注。兩江院區的規劃設計、設施條件、運營理念在試運營期間得到肯定評價,全面開診後有望為百姓就醫帶來“人性化”的質變。

作為重慶首家省級建制人民醫院、首批三甲綜合性公立醫院,重慶市人民醫院掛牌已有4年。其間的發展脈絡,很大程度印證了重慶市近年推動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新方向。“有理由相信,兩江院區開診只是未來更多積極因素的預演。”醫院有關負責人表示。

項目“代建制” 釋放多重效益

為整合重慶市公立醫院資源,2014年8月,重慶市人民政府批准原重慶市第三人民醫院和原重慶市中山醫院合併組建重慶市人民醫院。

“2016年3月,‘重慶市人民醫院’正式對外掛牌。醫院擁有三院、中山、江北3個院區,但硬件條件難以滿足長遠發展需求,各院區分隔亦不利於兌現資源整合的改革初衷。”醫院有關負責人說。

由此,兩江院區建設應運而生。兩江院區一期規模達16.7萬平方米,包括醫療綜合樓(門急診、醫技樓、住院部)、全科醫生臨床培訓基地等。一期開放1000張床位,二期建成後1480張。

醫院是民用建築中最複雜的種類之一,也是比較特殊的一類,科室繁多、要求精細,設計審查涵蓋衛生、城建、生態、地震、消防、氣象、交通等多方面,施工難度大、社會關注高,容不得半點馬虎——如此龐大的建設內容,從2015年8月動工到正式開診不到5年時間,兩江院區建設跑出“高質量、加速度”的秘訣,在於創新運用項目“代建”制度。

做強“軟實力”也是“頭等大事”

過去這4年,兩江院區的項目建設與醫院“軟實力”升級,都是重慶市人民醫院的“頭等大事”。

合併之後的重慶市人民醫院學科完備,設有心臟、骨科、呼吸3大協作診療中心;4家醫療科研院所;肝膽外科、心血管外科、變態反應科、呼吸內科、眼耳鼻喉科、骨科等13個國家級(市級)重點學科和專科已為市民所熟知。

學科資源的“強強整合”如何惠及群眾?在兩江院區尚未投用的情況下,重慶市人民醫院施行“三個院區單一通行”制度:患者無論在哪個院區就診,如遇到該院區沒有的檢查項,都可以通過醫生開出的檢查單到其他院區完成檢查,無需再掛號、排隊、找醫生。為了方便患者,加強院區間無縫對接,院方安排了定點定時的班車接送。

人才“內培外引” 建設“研究型醫院”

“有了人才,學科才會越建越強;有了強大的學科,方能持續保持人才吸引力,通過雙促進,實現雙一流。”醫院有關負責人表示。

成立以來,醫院先後啟動了“512人才工程”:力爭用10年時間培養50名學科帶頭人、100名技術骨幹、200名各專業優秀青年人才;“515聚賢工程”:對照學科建設需求,分年度引進5名傑出領軍人才、10名學科帶頭人、儲備引進50名後備人才。相繼落地了重慶市衛健委博士後科研工作站、海外培訓百人計劃、臨床科研項目創新孵化基金、高端專科醫師培訓等項目。

2016年11月,醫院順利引進中國工程院院士韓德民團隊,聘請他擔任重慶市眼耳鼻喉科醫院名譽院長、重慶市人民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專業首席科學家。2017年3月,中國醫促會“華佗工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培訓中心落戶重慶市人民醫院;同年5月,醫院成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專科聯盟,至今已覆蓋重慶36個區縣及貴州部分地區的60多家基層醫療機構,常態化開展學科內人才培養、學術交流、雙向轉診、派駐坐診(會診),立足優勢學科,實現了大醫院管理經驗、技術優勢、學科資源的下沉共享與橫向整合。

“近年來,醫院成功引進了肝膽胰疾病防治與治療領域專家王槐志、乳腺甲狀腺專家張帆、胸外專家馬錚、婦產專家陳誠等高端人才。”醫院有關負責人表示,“全院的發展理念一開始就瞄準了產、學、研協調支撐,以人才內培外引為主線,建設研究型醫院,促進醫學科研成果高效轉化。隨著兩江院區正式開診,人才和學科的優勢將得到更好的凸顯,也將更好服務於民。”

攜手國科大 持續釋放“共建”能量

作為重慶市政府與中國科學院戰略合作的重要內容,2018年6月,醫院成為中國科學院大學(國科大)直屬附屬醫院,即中國科學院大學重慶醫院,保留“重慶市人民醫院”名稱,並於同年11月依託醫院設立國科大首個臨床醫學院實踐基地,今年9月將啟動招生。

“這是醫院發展歷史上里程碑意義的事件,將有利於助推產學研一體化高端資源的深度融合,大大助跑研究型醫院建設。”醫院有關負責人說。

加入中國科學院大學平臺後,更多資源正在向醫院聚集:利用全球資源,招聘醫療和科研專家團隊;促進頂尖科研成果項目臨床應用和疑難診療技術攻關;國科大將每年在渝重點培養一定數量學科領軍人才、學術業務骨幹;國科大進一步推動醫院申報國家級研究項目;國科大支持醫院建設成為國內乃至國際知名醫療機構,建設相應的世界一流學科……

2018年10月,重慶市神經變性病重點實驗室獲批落戶醫院。1年半以來,實驗室在科學研究上異軍突起,共發表SCI(ScientificCitationIndex,《科學引文索引》)文章23篇,影響因子累計達108分。今年3月18日,該實驗室主任、中科院微生物所“85後”研究員施一團隊在Nature(《自然》雜誌)上發表文章“Structuralinsightintoarenavirusreplicationmachinery”,分別介紹了兩種具有代表性的馬丘波馬馬雷納病毒(MACV)和拉沙乳突病毒(LASV)的全長聚合酶的結構,並探討了病毒複製的機制,實現了醫院Nature正刊文章發表零的突破,這也是重慶市醫療系統首次在Nature正刊上發表文章。

“共建正在持續釋放能量。”醫院有關負責人表示,軟硬實力的不斷加持,將有助於醫院持續推動重慶建設西部醫學中心,兌現引領地區公立醫療機構改革發展、優化區域醫療資源格局的目標使命。

隨著兩江院區的全面開診,國科大重慶醫院(重慶市人民醫院)仍保留中山院區、三院院區,形成“一院三址”運營格局,加上健康管理中心,共同為廣大群眾提供高質量的醫療衛生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