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蘊含著什麼樣的道理?

揚光666


中國的傳統禮教基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核心價值觀。而且三千多年的歷史實踐充分證明了這一禮教核心價值觀的正確性。縱觀中國歷史三千年歷史發展的過程中,統治者如果尊循了這一核心價值觀,社會就會興旺發達穩定,比如:從漢文帝的文景之治,到李唐王朝的開明統治,再到離我們最近的康乾盛世,深入分析這些封建王朝的統治者都是運用了中國儒家禮學的核心價值觀念引領他們的王國由戰亂貧窮落後走向穩定富足繁榮的。反向證明,如果統治者不從自身修為上去修身養性,一味的為所欲為,恣意妄為,不去引領社會民眾踐行修身、齊家的核心價值觀,社會必然會禮崩樂壞,社逐漸會走上積弱、弱貧、經濟衰退的社會發展之路,甚至會在自然災害來臨時,引起戰爭和內亂,例如:商紂王荒淫無度、唐玄宗的安史之亂等等,這種種鮮活的歷史印記想必每個瞭解中國文明歷史的人都能有所體會的吧!綜上所述:其身正,不令而從;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是一條被歷史證明了的,而且伴隨中華文明走過千年文明發展之路的治世、治囯、治家、修身的真理!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中華文明的繼承者,不論我們是國家的領導人、是公司的管理者、是普通的工人、還是普通的農民都應該將修其身、正其形做為自身的修身規範,繼承中華文明傳統精髓,使我們這個傳承了千年文明史的民族能夠令行禁止、團結一致,富強民族,振興中華文明。


美人虎666


出自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語出孔子《論語·子路篇》。

其全句義為:孔子說:“自我品行端正了,即使不發佈命令,老百姓也會去實行;若自身不端正,即使發佈命令,老百姓也不會服從。”

此警句,在當今仍有反腐倡廉的現實意義。


潤玉程收藏推薦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出自《論語·子路》,意思是:自己端正,做出表率,不用下命令,別人就會跟著行動起來。如果自己不端正,即使命令別人,別人也做不到。

孔子講到為政的道理,始終認為個人的修養非常重要,任何一種制度,到底還是要人去實施。領導人本身端正(“正”字包含的意義很多,思想純正,行為中正等) ,就是一個良好政治的開端,用不著嚴厲的法令,社會風氣自然會隨著轉化而歸於端正。如果本身不正,僅以下達命令來要求別人,結果是沒有用的。

一 治家要正

小到治家要正。幾乎所有家長都是以正要求孩子,很少聽說要求孩子學壞的,但現在社會上還是有很多所謂“問題少年”,細追究一下,大多數熊孩子身後都有一個熊家長。家長即便沒有問題,小孩子還有很多可能“變異”的情況。如果家長一身毛病,壞了,從善如登,從惡如崩,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即使從正面去要求,小孩子做到的可能性很小,除非是小孩子因討厭家長的壞毛病而嚴於自律。

二 為政要正

中到為政要正。在單位,在公司,己正正人很好使。尤其是軍隊 ,我們看一些老戰爭片,國民黨的軍官聲嘶力竭地喊:“弟兄們,給我頂住!弟兄們,給我上!”沒用,兵敗還是如山倒。小時候看只覺得搞笑,其實不是笑話。相反,共產黨軍官一聲“同志們,跟我衝”,譁拉一下,戰士們都衝上去了。

三 治國要正

大到治國要正。歷朝歷代,國君嚴於律己,勤政愛民 ,休養生息,輕徭薄賦 ,結果都一樣:國泰民安,政通人和。如文景之治,光武中興,貞觀之治,康乾盛世等。反面的例子太多了,自己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