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的人們怎樣看待“神”?這種看法對社會有什麼影響?

導語:在馬克思的精神薰陶下,有很多人是無神論者,但是在科學社會主義問世前,東西方社會中統治人們精神世界的是宗教與神靈。神靈觀念是一種重要宗教思想,民眾會向神靈寄託自己的希冀,渴望被拯救、脫離現實苦難。中國歷史久遠,每個時期的神靈觀也是不同的,但不可否認,最初的神靈觀對後世產生了最深刻的影響。《左傳》是一部編年體史書,記錄了從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68年春秋時期的歷史。我們將從《左傳》的記述中瞭解那個時代的神靈觀。

春秋時的人們怎樣看待“神”?這種看法對社會有什麼影響?

一、到底什麼是神?

神是民眾信仰和崇拜的對象,人其實是感性動物,只不過理性在壓抑著感性,但是在天災人禍、生老病死等面前,感性戰勝了理性,尤其是人們無力改變現狀時,向超自然的力量求助會給人們一些心理安慰,仙神鬼怪的存在會緩解民眾內心的壓力和恐懼,人們祈求神祇幫助並拯救自己。

宗教信仰的核心與神祇相關,承認神明的存在,神靈是一種精神存在,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干預人們日常的生活,神明存在於世俗之間並能對其施加影響,不受自然規律約束,人神關係密切。人們通過祭祀向神靈表示敬畏,通過占卜"揣測"神明的意味。

其實神是人的本質的無限擴大,神是神格化的人。費爾巴哈曾指出,人們對神的崇拜依附於自我崇拜,是自我崇拜的一種表現。研究表明,絕大多數自然宗教和古代宗教中的神靈或者是人死後靈魂的神格化,或者是人們將一個非人的對象塑造成人格化的神,這種神靈具備人的本性和能力。所以在神靈觀念產生過程中,人們的想象力功不可沒,

人們通過想象力將人性或者人的本質異化為神聖對象的品質,併為之崇拜。

春秋時的人們怎樣看待“神”?這種看法對社會有什麼影響?

人們祭拜神靈

在自然面前,人類總歸是脆弱的,遠古時期的人類對自然是畏懼的,所以他們在想象神靈的時候,總會幻想神靈擁有超越自然的力量,幫助人們解決自己沒有辦法解決的問題。神聖對象要想成為神祇,必須擁有足夠的信仰之力,這就需要被大多數人崇拜,只有成為群體崇拜的對象只有將個人崇拜化為社會崇拜,當崇拜成為社會共識時,神祇才會出現。

二、春秋時期的神靈觀

中國人的神靈觀與自然力崇拜和祖靈崇拜有關,最初,殷商和西周時期人們的宗教信仰就是基於這兩種崇拜產生的多神論。殷商和周信奉天神與祖宗神。天神崇拜是自然力崇拜的延續和發展,人們生活在大自然,其生產與生活受到天使和地利的限制。祖宗信仰發源於對祖先的崇拜,祖先繁衍了後人,而且當時的人們相信祖先的亡靈具有超自然力量,能保佑後人,對人世施加影響。殷商和周的宗教信仰處於國家—民族宗教的階段,這一階段天神或上帝是至上神的觀念逐漸形成,他們地位最高、權威最重,並且被視為人君的父或祖先,授予其君權。

春秋時期,周王室衰微,諸侯國之間戰爭不斷,是中國歷史上的大變革時期,社會劇烈變化,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都出現變動與發展。春秋時期的人們崇拜神靈,認為神靈作為一種超脫自然的存在可以主宰人世間的福祉與災禍。在這一時期,人們信奉多神並存的神靈觀念,天神、自然神、氏族神、職能神等組成人們所信仰的神靈體系,同時人們賦予這些神靈超越自然的能力,讓神靈可以有能力去保佑人們身體無憂、趨利避害。多神並存的神靈觀使得春秋時期成為一個神靈信仰活躍的時代,神靈們降臨人世或出現在"被眷顧的人們"夢中,人神關係密切,神靈享受人們的祭祀,人們祈求神靈的保佑

春秋時的人們怎樣看待“神”?這種看法對社會有什麼影響?

春秋爭霸

1、天神:君權的神格化

在不同歷史時期,至上神信仰有所不同。在商代,至上神是指帝或上帝,'天'的稱呼是到了西周才出現的,此時'天'已經具有至上神的神格,經過統治者的改造,天、帝出現融合的趨勢,二者的地位趨於平等、權能也基本相同。

春秋時期延續了西周的至上神信仰,稱呼至上神為天,也就是天神,但是有時也會稱呼其為帝或上帝。"天神"是西周初統治者吸收和改造殷商的宗教信仰形成的。在自然崇拜下,天本來和日月星辰、風雨雷電等自然現象處於平等地位,但是人類進入奴隸社會後出現了等級制,隨著階級社會的出現以及人們思想的變化,"天"成為眾神之長,並且成為人間"君權、王權"的授予者、支持者、監督者,成為王權、君權合法性的證明

春秋時期,天作為主神,擁有人格和意志,有眾多供差遣的神使,並時常插手人間事務。這時的天已被倫理化,天捍衛社會政治倫理關係的秩序,為尊卑分明的社會等級制度披上了神聖的外衣

,尤其強調對君權的忠誠。出於對天神的敬畏,民眾會加強對社會倫理,這些社會規範對人們的約束力也因天神的威懾而增強。除此之外,春秋時期的人們認為天可以懲惡揚善、賞善罰淫,德行有虧損的人天遲早會降下懲罰。《左傳》中記載"蔡小而不順,楚大而不德",所以天不庇佑蔡國,導致蔡國被楚國滅亡,楚國不德也將會被天降罪。

春秋時的人們怎樣看待“神”?這種看法對社會有什麼影響?

天神

2、自然神:天降災禍,警示人君

所謂的自然神,是指古人將自身無法理解或者無法駕馭的自然力人格化為神,而對自然力的信奉則是源自原始的自然崇拜。春秋人的自然神有兩類,分別是山川神和日月星辰之神,它們關乎社會穩定和民生福祉。

山川,山指的是山地,河指的是河流,這裡特指黃河。周天子處於眾星拱月般的政治格局中,代表的是人間的最高權力,而各國諸侯處於周天子之下的第二等級,等級森嚴、界限明確,對各諸侯的宮殿規模、所用器具、軍隊祭祀等都有明確的規定。春秋時期,人們對山川神實行的祭祀被稱做望祭,根據祭祀等級化、制度化的原則,列國諸侯只能望祭本國境內的山川神,所以導致人們對山川神的信仰具有強烈的地域色彩。

春秋時的人們怎樣看待“神”?這種看法對社會有什麼影響?

黃河

黃河孕育了華夏文明,被中國人稱作母親河,不僅如今的我們是這樣認為的,兩千多年前的春秋列國也將其視為母親河,並尊崇河神。古人及其看重誓言、承諾,君子一言駟馬難追。我們在古裝劇中總會聽到與"如若違背誓言,天打五雷轟"相似的誓言,但是在春秋時期,人們會在宣誓的時候請河神公證。比如《左傳》中曾記載的"若背其言,所不歸爾帑者,有如河!"。

在日月星辰諸神中,春秋人崇拜日神和星辰神。古人因為認知有限,對天文現象無法做到科學解讀,所以認為這些統一都和神靈相關。古人無法解釋日食的發生,所以將日食視為上天的懲罰,是凶兆。春秋時人們認為日食與災害有關,如果發生日食,統治者必須舉行祭祀來避免發生災禍。同時這種祭祀必須遵循相關的規章制度,諸侯不得僭越。而且在祭祀的同時,統治者應反省自身,並採取相應的懲罰,因為春秋人認為日食的發生與統治者的個人行為與國家治理有關。春秋人主要崇拜的星辰神是彗星,多數彗星的出現是無法預測的,所以人們認為彗星出現則預示災難即將發生災難,需要通過祭祀躲避災禍。

春秋時的人們怎樣看待“神”?這種看法對社會有什麼影響?

日食

3、氏族神:精神力量的源泉

當遠古人類處於氏族—部落階段時,出現了氏族--部落宗教,其核心是人們對神靈的信仰。氏族神又稱作祖先神,與始祖崇拜和祖靈崇拜有。在氏族制社會中,氏族成員會敬仰對本族有突出貢獻的領袖與祖先,他們帶領成員們共同生活。當時人們普遍認為一個人的存在是由肉體與靈魂組成的,死亡只是肉體的消失,而這個人的靈魂仍舊存在,即人死靈魂不滅,並且這些亡靈被後人昇華為整個氏族的保護神。

所以氏族神都是曾經存活於世的、有血有肉的人,是將人神格化的產物。春秋時期的貴族們供奉祖先神,相信人尤其是貴族死後其鬼魂仍存在,祖先神的相貌與生前相似,含冤而死的人的神形大多為披髮及地甚至有動物形。

對氏族神的崇拜能夠將不同的氏族區別開來,各個部落的崇拜對象不同,而且對氏族神的信仰是氏族成員的共識和精神力量,這會將成員們緊密聯繫在一起。

春秋時的人們怎樣看待“神”?這種看法對社會有什麼影響?

祭祖

4、職能神

職能神最先是人神,他們是某種社會職業或者某種行業的原始創建者。五行神與社稷神是春秋時期人們主要信仰的職能神,各行各業總分為木、火、金、水、土五大門類,五行之官指的是木正、火正、金正、水正、土正,他們是管理各行業的官長,熟悉所屬行業的專門技術,帶領人民進行勞作、推動社會進步,所以五行之官被封為貴族,並且在死後享受祭祀,成為有超自然能力的神靈,人們通過舉行祭祀來紀念他們的功績。

社稷神是土地神和五穀神的合稱,社指的是土地神,稷指的是五穀神。農業是社會的根本、國家經濟的命脈,國家繁榮、社會安定與農業息息相關,古人更是看重農業。所以社稷是國家的根本,是春秋人信奉的重要職能神,是國家的保護神,保護諸侯國能農業豐收、糧食富足。

春秋時的人們怎樣看待“神”?這種看法對社會有什麼影響?

祭祀

三、春秋神靈觀的影響

1、天命觀念的出現:君權神授

天命指的是天的命令,人君的王權就是天賜予的,這就是一種天命。天是至上神,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和地位,天掌管神界並通過下達自己的命令或者意志來干預人間事務

夏殷王朝的統治者認為王族的祖宗神死後會上天服侍天神並傳達天神的旨意,所以在人世間擁有最高的地位和權力,從而為自己的統治提供了一種粗陋的王權神授的理論。西周初年的統治者們繼承並發展了這一觀點,君權神授,但是天命不是一成不變的,天命會轉移王,這為武王伐紂、取而代之提供了合法性,這是天的旨意,天神主宰王朝的交替興衰。周王自稱是天的兒子,以天神的名義統治疆土臣民,對周王的身份進行神化。周公旦賦予天命道德屬性,提出"以德配天"的神權理論,認為君王的德性是獲得天命的依據,是王朝統治延續下去的保證

。周王不僅祈天承命,更要以德配天,做到敬天、孝祖、明德、保民。

春秋時期禮崩樂壞,但是君權神授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天命不可違,周王仍舊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諸侯國在爭霸的過程中為保證出師有名都會打上"尊王攘夷"的旗號,確保出兵的合法性。

在西周的天命論中周王自稱"天子",獨享天命,壟斷了與天神溝通的特權,與至上神關係親密。在春秋時期,一般貴族也可以與天神溝通,周王與天神溝通的特權被打破,諸侯可以在一定範圍內享有天命,為他們爭霸天下提供了合法的、神聖的根據。

春秋時的人們怎樣看待“神”?這種看法對社會有什麼影響?

諸侯尊王攘夷

2、人神關係的發展:依賴、利用神意

春秋時期,人們與神靈的溝通延承了商周的祭祀和占卜等方式。

巫師又稱謂"巫覡",是神人溝通的中介,男巫師被稱作覡,女巫師被稱為巫,巫師有降神、解夢、語言、祓除不祥的本領。後來"巫覡"出現了分化,一部分人衍變成祝、宗、卜、史等國家的神職人員,在統治階級的事神活動中扮演重要角色。

祭祀是一種宗教儀式,古人認為人神之間存在一種求索酬報關係,民眾通過祭祀取悅神靈,神靈滿意後保佑人們禳災避禍。春秋人認為通過占卜可以獲得神的指示、趨利避害,指導人世間的各種重大活動,比如戰爭前所進行的占卜。但是占卜的解釋具有隨意性,占卜中是可以摻雜著很多人為因素的,通過占卜個人意願可以獲得神聖化,增強權威性。

春秋時的人們怎樣看待“神”?這種看法對社會有什麼影響?

占卜

結語:春秋時期,人們信仰多神論,人們所信仰的天神、自然神、氏族神、職能神來源於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這些神靈擁有超自然的能力可以影響並干預人間,而人們主要是通過祭祀和占卜與神溝通、獲得神的指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