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祥先生練習大成拳的心得體悟!

大成拳,原名意拳,是一代宗 師王薌齋先生一生習武,窮畢生精力,尋名師益友切磋拳藝,闖蕩大江南北後創建的。因友人習之愉快,遂將此拳贈名為大成拳。自四十年代中期我師爺王薌齋創拳至今,意拳和大成拳兩名,一直相伴而存。

大成拳系統全面地揭示了拳學的本質,創立了以意念為主導,沒有套路的獨特功法,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拳學理論。經過半個多世紀的風風雨雨,大成拳獨樹一幟,已成為一種生命力很強的年輕拳種,它的創建和發展為後人留下了一筆豐厚的文化財富。

我自幼隨家父(王斌魁)學拳至今,深深體認到大成拳的一切運動均離不開意念活動;形體內外均離不開矛盾爭力,這就是此拳意形結合的獨到之處。

記得幼時,師伯姚宗勳先生曾讓我脫離開王薌齋師爺的拳論,把大成拳說清楚,可那時我沒有這個能力。然經過多年的實踐和對各方面知識的綜合學習,可以說我現在已經能把大成拳說清楚了,但可惜的是,姚先生已故去,不能再與我談拳,至今回憶起來仍是一件憾事。

王永祥先生練習大成拳的心得體悟!


王師爺創建的那個時代,正是大成拳鼎盛時期,人才濟濟,可至今只時過三代,大成拳的老一輩傳人已所剩無幾,其有造詣者只剩如星星之火。當然,這裡包含了許多歷史遺留下的問題。由此看來,我們這一代正是承上啟下的繼承者,多麼希望這星星之火,能夠燎原,使武林振興,使國人的身體強壯。這是一個強種強國的大問題,本人在此大聲疾呼,並藉此拋磚引玉,望能與更多的有識之士共研拳理,將中華武學發揚光大。

大成拳又名意拳。之所以名意拳,我認為,它是一種在精神意感(意念)誘導下,進行整體修養和在矛盾意識訓練下,使人具有整體爆發力的一種運動,其意念活動,貫穿大成拳的始終。

所謂“精神意感”是指在每個人的頭腦中都會有意念活動,也就是大腦的思維。換言之,就是你在想什麼,又如何去想的過程,這就是大成拳鍛鍊的關鍵。所謂大成拳的精神意感,就是運動假借。如假借用一些客觀的事物來表示它的抽象的活動。比如當表現身體呈運動狀態時,它像風中旗,淵中魚;當然也可用浪漫主義的色彩加以表現;氣勢如錢塘江漲潮排山倒海,狂風中大樹,蛟龍振電驚起等等,平時訓練就要求有在萬馬軍中拼搏,如入無人之境的感覺。

我們通過在爭力意念誘導下的這種訓練方法,目的是要對身體的各部肌肉進行最佳協調狀態的組合,以提高我們自身的內在能力。這是大成拳訓練中精神變物質的一種特殊現象。簡言之,大成拳的運動,既離不開意念活動,又離不開矛盾爭力。

人世間的事物,無一不是矛盾的,而矛盾的特性又是既對立又統一的。拳學的基本功也不例外。人體是按地球的引力規律生長的,人與大地本身就是一對矛盾。在人的生長過程中,肌肉骨骼要支撐和牽動本體重量,本體重量又是與地球引力作用的結果。人每行一步,無不是克服大地引力這一矛盾的結果。由於地球有引力,人對地球就形成了物重,物重與地球的接觸,又產生了摩擦力。如果人沒有與大地的摩擦力,則是無法行走的。汽車之所以能運行,也是因為其車輪與大地產生摩擦力的緣故,這是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相作用的結果。大成拳的發力也是如此。腳與大地的矛盾增加了人與地面的摩擦力,使我們與地面形成一個矛盾對立的統一體,因而有了很堅實的根基。人在空氣中,感應強大阻力的這項訓練,目的就是在與空氣對抗的矛盾中,使自身鍛煉出一個整體與外界抗衡的強大力量。而大成拳的發力,正是以腳與大地的矛盾爭力為力源,通過腳對大地的蹬力,使力從腳下蹬出並傳導至周身,繼而發生周身的矛盾爭裹,並在以腳為力源的基礎上,以周身肌肉的鬆緊馳張度為力源,把力量最大限度地發放出來。此發力叫驚炸力或驚彈力,或叫剎車力、槓桿力、三角力、螺旋力等等,其實這都是意念和矛盾爭力的結果。即力產生於腳與大地的矛盾爭裹的鬆緊馳張度。

人的腳部起著支撐身體和牽動周身運動的作用,這也是地球引力規律所決定的,一般認為,腿粗便站得穩。但是大成拳的鍛鍊,並不是要求腿比別人粗,胳臂比別人壯,它是要通過一系列完整的科學訓練法,使學拳者在原有形體的基礎上,將自身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調動出來,釋放出來。它的鍛鍊形式,主要是開發體能,而不是簡單地增加肌肉纖維的粗壯度。若是增加肌肉的話,練健美即可。


我翻閱資料時,有一篇文章曾有過這樣的記載:人體全身肌肉力量的總和為三十噸,但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卻沒有發揮出那麼大的力量。這是因為,我們身體用力的協調程度不盡相同。由於每人肌肉用力大小及方式不同,造成了力量之間的相互抵消,再加上許多用不上的肌肉,如耳朵、鼻子上的肌肉等等,這樣加起來就大大消減了我們的整體力量。而我們要做的是要把排列不同的可控肌肉加以訓練,這樣就把分散的力量集中了起來,使我們能具備常人所沒有的那種均整協調的力量。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功力。大成拳是現代運動中長力而又不長過多肌肉的一項運動。因為它的訓練方法,不是簡單的力量訓練法,它涉及到哲學、心理學、醫學、人體動力學及養生學等綜合學科,故大成拳不是簡單的武術套路,而是武學、心理學、醫學、人體動力學及養生學等綜合學科,故大成拳不是簡單的武術套路,而是武學中一門深奧的學問。

王永祥先生練習大成拳的心得體悟!


大成拳的矛盾,具體可分為體內矛盾力和體外矛盾力兩大類。練好這兩種力則是成就大成拳的關鍵環節。

(一) 體內矛盾

體內矛盾力實際上是在意念的指導下,對於人體可控肌所進行的一種訓練活動。通過練習使它成為既矛盾又統一的整體。這樣就使發力有了堅實的物質基礎。體內爭力的訓練,可促使人體素質的提高,體弱者可健身,體強者可繼續開發體能,做到練中有養,養中有練,養練結合。

具體的鍛鍊法,以養生樁或丁八步技擊樁架為例。體內爭力訓練要求人體向前時,同時要有向後的力量;向左的同時要有向右的力量;向上時要有向下的力量。這是人體本身的矛盾,這一訓練能使我們感受到本體既互相牽制,又互相聯繫,進而形成一個整體。

矛盾爭力由試力而知。在初練階段,要注意同一個時間內的兩個不同的側重點。如身體向前時,要注意向後靠,但此時要仍以向前為主;向後靠時,手要注意向前指,要有向前頂爭的意識,但此時則要仍以整體的向後移為主。向上、下、左、右方向試力時的道理亦相同。通過這種矛盾爭力的試力訓練法,可使身體爭圓,使試力及發力渾厚。試力時的動作要均勻緩慢,心情要穩靜,像電影中的慢鏡頭動作一樣。

試力時,應注意一個關鍵問題,那就是前腳要有下踩上提之感。首先,大成拳的試力樁架,應先站成身體重心為前三後七的丁八步式,所謂前三後七,就是前腳所承受的身體重力為三分,而後腳所承受的身體重力為七分,重心在後腳上。按前三後七的丁八步站好後,就開始做身體由後向前位移的試力訓練,此位移是定步動作,後腳要有蹬力,前腳要有踩提。在重心由前三後七,向前蹬成重心前五後五時,隨著身體重心的前移,前腳增加了重量,這樣也就增加了前腳與地面的摩擦力。這時要加強前腳的踩的意識,但在腳有踩意的同時,不要注意前腳也要有提的意識。

王永祥先生練習大成拳的心得體悟!

具體講,是腳心在上提,膝在上提,脊骨在上提,頭在往上領提,總之是整體在上提。當然這裡的身體不可能被真的提起來,否則就不成為矛盾了。提不起來的原因是因為還有踩力的存在,踩提應為矛盾,才產生爭力。通過踩提,使一切爭力都以頭和腳的相爭之力為樞紐,使各個肢體的矛盾,都統一在腳與脊骨、腳與提是同時存在的,所以身體重心由後向前移動的狀態,依舊是水平位移狀態。當身體重心由前三後七,移到重心前五後五時,再做由前向後位移的試力訓練,使重心再退回到開始的前三後七狀態。隨著身體在不斷向後位移的同時,前腳的重量也就越變越輕,與大地的摩擦力越變越小。這時前腳在下踩的基礎上,要有前膝上提的意識,似乎要把腳提起來。由於膝上有上提的意識,便使前腳由蹬踩之力,而轉換成踩按之力,而此時前腳踩按之力的目的,是不要讓膝把腳抬起來,這樣就形成了一種矛盾力,加強了腳與大地的摩擦力。通過踩提意識的這種反覆訓練,能夠使腳部的根基穩定,加強了腳與大地的聯繫。總之,踩提之意,是既踩又提之意,此二者的矛盾之意是同時產生的。它能使人與大地的吸引力相吻合,形成一個矛盾的統一體。


做轟水試力時,要注意和體會前腳的踩提和後腳的蹬撐裹之力的感覺。做推拉試力時,雙手平胸,要注意手與後腰的爭力,同時手又要與兩腳的爭力相合,做插託試力時,兩腳的爭力,要與上領之意爭合,此時雙手要上舉,使頭和脊骨豎起來。可見這些爭力,均離不開踩提之意。


(二) 體外矛盾爭力

體外矛盾爭力,就是身體與外界抗衡之力,是與外界物體推拉牽扯,由空氣阻力摩擦感應而產生的。


與空氣的阻力感,可用水中的狀態來比喻。比如,我們的身體在水中時,就會感受到水的前後、左右及上下的單方面親合的阻力,與這種阻力相抗衡,這就是體外矛盾。在空氣中運動的道理和在水中運動的道理一樣。因此,體外矛盾可使微微增強與外界的抗衡能力。外界的空氣阻力是圓融的,我們自身只有圓融,才能與之相爭、相合。相爭的目的關鍵在相合,而相合的關鍵是如何順其自然。


總之,只有將體內矛盾和體外矛盾相合的發力,才能說是渾圓均整的發力。

人的體內體外矛盾爭力是同時產生的,如人向前時,離不開前面的阻力,同時還要做出向後靠的力量,這樣就產生了人體與外界的矛盾,同時又具有了人體的內存矛盾,這就是產生完整爭力的依據,爭力既是同時產生的,又是遊離於身體之內的,這就是周身無點不彈簧的道理。

體內外爭力訓練具有形體不失中的優越性,俗語道:形不破體,力不出尖。因為意拳的爭力,是六面均整全方位的矛盾爭力,這就是可以達到充實如太蒼,力漲似海溢,身動如山飛的境界。

體內矛盾與體外矛盾相結合的訓練,是改變人體後天長期局部用力習慣的關鍵。矛盾產生力量,身體內部矛盾能使人的自身逐漸形成一個整體;身體與外部矛盾爭力的訓練,能逐漸形成整體對外界相等的應力。在兩組矛盾力同時訓練的過程中,便可逐漸形成人的渾圓發力,這就是整體力量的由來。中國武術之所以難練,就是因為改變人的日常局部用力習慣的緣故。因為局部力是片面的,用力方法是不均整的,所以要改變它,以形成一個全新的發力體系,由此發揮人體的內在潛能。這是意拳訓練中十分關鍵的內容之一。

一般初學者,在人體內外矛盾爭力的訓練中,應先做體外單方面的阻力矛盾訓練,如單做向前的阻力,單做向後的阻力及向上、向下、向左、向右的阻力感應的試力,之後再同時做兩方面的爭力訓練。身體向前的時候,同時要有身體向後爭的力量,向左、向右、向上、向下的道理也是一樣,都要同時做出兩個方面的矛盾爭力。再進一步就要同時做出前後左右上下的六面爭力試力訓練。這樣才算是完成了渾元爭力訓練的全部內容。在此基礎上,如果再由大動到小動,由小動到微動,那就成了技擊樁。站技擊樁時,仍舊是六面爭力同時做,這就是渾元技擊樁。

總之,在試力時,應先由外爭力做起,此時的外爭力,主要是找大感覺。如在做前後轟水的試力時,要有轟起水浪的感覺(見圖七)。上下的插託力,要有提挈天地的感覺。因此,這一階段的訓練目的,主要是找整體的大的協調感,而不要一上來就求細微的形體變化,否則將陷於局部之中。

第二階段的訓練內容,是要在體外矛盾的基礎上,以體內矛盾為主。這是重點,是要認真檢查自己的周身,是否都在參加運動,是否具有爭力,是否均整協調,並且要體認,是否體內與體外有所呼應。這一階段的訓練極為重要,要真正獲得發力的能力,這一階段的功夫應十分紮實。

第三階段的訓練重點,是再回到體外矛盾上,它是體內外矛盾的高級圓融階段。此階段的訓練程度深淺,是衡量意拳習者功夫是否精深的標準。這一階段通過自身與體外假借意念爭力的訓練,能使身體達到與外界力相應合的實際鍛鍊效果,從而得到整體的感應發力,或叫無意之力。此訓練要達到汗毛孔根根透風,感應外界。要求得一羽不能加,蚊蠅不能落,有感皆應,應感而發,周身無點不彈簧的境界。這時,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的意境便體現出來,從而進入自然而然,天地人圓融統一的境界。

大成拳在具體訓練時要周身放鬆,不用笨力氣。松到何時為度呢?正確的放鬆應是以身體放鬆後又稍微有一點力為度。大成拳不是絕對的鬆軟無力。所謂放鬆,就是要做到有力而不用力,而使氣遍及周身(意遍周身),不用力而力自生。具體感受需要學拳者自身去體會。

人體周身的肌肉只有全體放鬆,才能有發力時全體的緊;只有當身體的肌肉能同時協調調動起來的時候,才能真正發揮出人體的巨大能量。

如果肌肉僵緊,必然動作反應遲緩,不僅有礙技術動作的發揮,而且會給人的心臟造成壓力,不利於生理衛生。


所以,正確地進行意拳訓練,能調節機能,平衡陰陽,調解清濁升降,使陰陽相濟,加快血液循環,養先天之元氣,補後天之不足,使人身強力壯,精力充沛。特別是通過正確的放鬆訓練,能使習者獲得超過常人的耐力和體力,使身體從僵緊中解脫出來,使肩、臂、手,儘可能地放鬆,不可能有絲毫肢節的局部動作,這樣便去除了多餘的局部負擔,一切皆服從於整體。同時由於周身的放鬆,便能大大減輕機體對心臟不必要的壓力,使大腦輕鬆愉快,所謂無火而能溫,無水而能潤,流通精神,貫穿血脈,養我浩然之氣,就是這個道理。

大成拳講究精神意念,就是說它的精神活動要與美好的自然環境相圓融,這樣能形成身體的良性循環,對人的肌肉有積極作用,既能養身、健身、去疾,又能使周身均整協調,一動無有不動,力合宇宙,發揮良能,防身自衛,更能陶冶性情。常言道:精養靈根氣養神,養功養道見天真。養得丹田長命保,萬兩黃金莫與人。

以上是我數十年鍛鍊中的部分體驗,共武學同仁參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