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校—德州建設街小學

百年老校—德州建設街小學


德州城解放前,在今建設街小學的校門對面,路北偏東點的位置,是一座由德國人建的“天主教堂”,建設街小學的歷史,就是從這裡開始的。

崇德小學

原位於建設街路北的天主教堂,始建於清朝末期的光緒年間。它座北面南,佔地面積約1500平方米。是一座近似於哥特式的建築群,全部建築物均為青磚拱形建築,目視無明顯木樑或木柱。教堂大門的迎面是東、中、西三個半圓拱型的門,大殿的周圍均勻的排列著,在木欞子上鑲嵌著彩色玻璃的窗戶。大殿的頂部中心是正方形的塔座,上面是向上逐漸變徑的鐵塔,它外面包裹著鏽跡斑斑的鐵皮,頂部豎立著一米多高的十字架。

大殿內的陳設與其他天主教堂幾乎一樣,不過木製的連椅顯得有點陳舊,看上去雖然肅穆、但不那麼豪華。院子裡建有鐘樓、客房。教堂的東西兩側各有一個跨院。大殿的後面還有一座講堂。

1912年,教會在西跨院裡開辦了“天主教公校”,東跨院裡是修女、傳教士和校工們的宿舍和餐廳。該校才開辦時,只招收天主教徒的子女。由於他們的教學條件相對較好,故城裡的某些有錢人,為了讓孩子能到這裡讀書,就帶著孩子來此作禮拜、參加宗教活動。學校開始只有兩個班五十餘名學生。課程除了數學、國語外,還設有天主教的“經言、要理

”等宗教的初步知識。


  1921年,“天主教公校”改名為:“天主教私立崇德小學”,學校增加到四個班、百餘名學生。教學課程有數學、國語、音樂和體育等,但仍有聖經課,向學生們宣講天主教義,要求孩子們都到教堂裡去做禱告。

1935年,增加到八個班近二百名學生,教師十餘名。學生的食宿改成了半自費,冬天冷孩子們需捧著小火爐上課,早自習時需拿著蠟燭照亮。不好好學習者,還會遭到老師拿戒尺打手的懲罰。學校的教師都穿著黑長袍、戴著頭套。因它是德國人辦的教堂,故在日偽時期,該學校仍繼續開辦,校長為:張歌平。

百年老校—德州建設街小學


建設小學

1946年德州城解放後,“崇德小學”改為“德州市建設街初級小學”, 當時只開辦了兩個班,第一任校長為程玉林。

1947年,因德州市的教育經費十分困難,建設街小學改為民辦小學,在艱苦環境裡他們仍堅持辦學。1948年秋,隨著解放戰爭的逐步勝利,建設街小學恢復為公辦學校。

1949年,學校達到七個班、二百五十多名學生。隨著學生的增加,而教堂裡的房子數量有限,故政府便將路南的盧家大院給了學校。

盧家大院,全部系在土坯外包了一層青磚的平房(德州城稱為磚包皮),當時屬較高檔次的建築了。當年4月,學校便遷到路南即今日的位置,當時在大門上橫寫著“建設小學”四個大字。

1950年,學校的規模逐步擴大,分成了“初小”和“高小”兩部分,即一至四年級為“初級小學”,五、六年級為“高級小學”,學校改名為“德州市建設街完全小學

”。系德州城區僅有的三座完全小學之一。

盧家大院號稱“三進三出”的宅子,即三個院落。進大門後是個大院子,“高小”的教學班在這裡,也是全校學生集合的地方;向南走的第二院落裡,為東西南三個教室,辦公室在這個院子裡。最南面的院落也是三個教室,西南角有個小門通向小操場。

1952年前後,大西門被扒了後,政府在原大西門甕城偏北的地方,為建設街小學修了個大操場。上體育時,需走約一華里的路到那裡去上課。該操場一直用到建“新興裡”居民區時為止。

雖說,這裡是富豪家的宅子,可房間較狹窄、窗戶小、而光線不好,太陽一偏西教室裡的光線就暗了。到冬天嚴寒時,在教室前面砌一個爐子,由學生自帶煤取暖。

1956年,學生達到五百多人;1960年,試行小學五年級制;1960年、1963年和1967年先後辦了三屆初中班。

1990年,德州市建設街小學進行了大規模的拆建,將“三院合一”形成了今天這樣的格局。

德州市建設街小學,具有百年的建校歷史,是一座有著優良傳統的學校。今天,它具有二十個教學班,一千五百餘名學生的學校。今天,校園裡綠草茵茵、鮮花嬌豔、樹木青翠成蔭,系一座名副其實花園式校園。今天,它以優雅的環境、合理的佈局,讓這座百年老校煥發出了嶄新的光彩。(

馬惠彬

注:

1、經言:天主教整理的聖經之名言。

2、公教:是基督教的一個派別,和東 正教、新教並稱為基督教三大教派。

3、完全小學:指設有初級和高級兩部的小學。簡稱完小。

百年老校—德州建設街小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