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有這麼多“惡毒”後媽

黑龍江省建三江墾區一名4歲女童凡凡(化名)疑因遭繼母虐待致全身多處重傷,正在醫院ICU接受治療。凡凡家附近鄰居則證實,曾經聽到女童被體罰。建三江公安局副局長表示,已按照刑事立案處理。(4月28日《新京報》)

虐待童天理不容、法律不容,相信虐童的惡行者會受到法律的懲罰。後媽虐待孩子的報道屢見不鮮。很多人不禁會問,為啥後媽都這麼惡毒?

其實,就虐待孩子而言,繼父養父並不少見,親生父母也幹過。可唯獨繼母背上了“惡毒”的名聲,這背後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生物共性導致虐童事件多發。英國神經犯罪學家阿德里安·雷恩教授寫過一本書叫《暴力犯罪》,其中對繼父母虐待非親生孩子的行為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進行了分析。該書認為,基因相關度和殺人罪行之間正好成反比。兩個人的基因越是不一致,他們互相殺戮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果孩子和一個毫無血緣聯繫的人生活在一起,那麼遭遇不測的可能性要11倍於那些和親人相濡以沫的其他人。換句話說,繼父繼母與非血緣子女之間,是天生相互排斥的。這是人類的生物共性使然。我們不難發現,不同種族及不同文化背景下,世界各地都有大量的關於惡毒繼父繼母的童話、神話以及民間傳說,說明繼父繼母虐童,是世界共有現象。這些現象通過世代相傳的文學形式表現出來,其目的是要幫助人們認識人性的複雜性,讓大家對繼父母虐童現象保持警惕。

傳統觀念的影響使人們對後媽群體懷有偏見。中國傳統文化崇尚“男尊女卑、男外女內”。“主內”的女性生兒育女、相夫教子,成天面對的是生活中雞毛蒜皮的瑣事,無法像“主外”的男性那樣灑脫、大度,因而留下了工於算計、刻薄、惡毒的印象。所以“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最毒婦人心”之類的偏頗說法就加到了女性身上。若遇上後媽對繼子女要求嚴厲苛刻,“惡毒繼母”的壞名就難以避免。其實,世上稱職的後媽不少,只因“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後媽盡心撫育繼子女,難得被宣揚,而一旦發生虐童事件,自然會傳得沸沸揚揚。因此,從小到大,大家都耳聞目染過不少惡毒後媽事例。在傳統偏見的影響下,大家自然對繼母懷有成見,認為世界上的後媽都是惡毒的。那些稱職優秀的後媽,都被繼母皆惡毒的有色眼鏡過濾掉了。

部分女性的人格缺陷是虐童的原因之一。一些女性存在人格發展的不良傾向,或是說有某種人格障礙,比如自卑、抑鬱、怯懦、孤僻、冷漠、悲觀、依賴、敏感、自負、自我、多疑、焦慮或對人格敵視、暴躁衝動、破壞等等,這些都是不良的心理因素。這些不良心理因素在血親子女面前,能被沖淡或暫時隱匿,較少暴露發作。但是面對非血親子女時,這些負面心理因素,在一些條件下可能會被激發,變成不可控情緒。尤其是孩子不聽話或不服管教時,更易導致煩躁心理,一旦控制不住,不良情緒就會以暴力方式傾瀉到孩子身上,給孩子帶來傷害。

父親、丈夫角色不到位助長虐童行為。不少繼母虐童案的背後,都有一個不稱職的父親。丈夫平時對妻子言聽計從,不太關心孩子。可以說,後媽如果沒有孩子親爹的縱容默許,是不會毫無顧忌地虐待孩子的。此外,不少再婚家庭,夫妻關係多少存在一些隔閡,感情並不十分融洽,家庭氛圍也不太和諧。愛能軟化堅硬的心,傳遞美好和溫情。在缺少愛的家庭中,女性感受不到愛的美好,因而也沒有足夠的愛遷移到丈夫帶過來的子女上。在湊合著過日子當中,女性會有怨氣需要排解,所以弱小的兒童往往成為發洩對象。

應該說,兒童受社會關注和多部法律的保護,他們無論處於何種環境,都應該是健康無憂,快樂成長的。但俗話說,“清官難斷家務事”。虐童的問題,很多時候是赤裸裸的暴力犯罪,應該受到法律的嚴懲。可卻往往被當做家庭問題淡化處理。虐童者沒有得到法律的嚴懲,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惡行者的氣焰。同時,不時發生的繼父母虐童案例,在不斷警示為人父母者,若夫妻感情破裂,一定要妥善處理孩子的撫養問題,要小心那可能會揮向自己未成年孩子的罪惡的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