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器,可晚成

大器,可晚成

2020042


淡然的一生





明成化十三年,蘇州府長洲縣有一男童,7 歲時還不會說話,也不能很好地站立。父親做過縣令,心態豁達,對兒子的狀況未感慌亂,他認為其子定會有所成就,便帶在身邊授以詩文與禮法。


大器,可晚成

松石高士圖 文徵明


這位男童叫文徵明,於他來說,生命中的一切都是慢的。


同齡孩子出入私塾已經三年有餘,11 歲的文徵明才剛剛開始清晰地說話,拜先生學字識典之外,時常隨父親官職的變化東奔西走,山東、安徽和京城,他都去過。


蘇州城內,有一家唐姓商人,大兒子名寅字伯虎,與文徵明同歲。1485 年,16 歲的唐寅以第一名的成績考中秀才,名噪全城。這一年,兩位年輕人第一次見面,結為摯友。三個春夏後,慢熱的文徵明才考得秀才,成績三等,還被老師批評字寫的不佳,內心失落。


大器,可晚成

山莊客至圖 文徵明


明代科考,拘文法,循章句,內容僵化,文徵明雖然每天練習應試之文,但內心卻有些排斥。間隙,他常常按照自己的喜好翻閱《左傳》、《史記》、《漢書》及各類古今文集,讀得入迷。


1489 年,由父親文林引薦,文徵明拜於吳門畫派開創者沈周門下,初學繪畫。沈周家族世代隱居蘇州城,為書香名門,其曾祖父是“元四家”之一王蒙的好友,家學淵源,富於收藏。那時,沈周 63 歲,一生家居讀書,從未科舉,且正值藝術創作上的成熟及巔峰期,年輕的文徵明獲以親傳,榮幸萬分。


大器,可晚成

《幽賞圖》局部 沈周


為了讀書畫畫,文徵明築起書房,父親取名為停雲館。停雲,凝聚不散的雲,出自陶淵明的《停雲》詩:靄靄停雲,濛濛時雨。


他以此激勵自己,每日晨起臨寫《千字文》,以寫十本為起點,然後讀書作畫會友,數十年如一日,很是努力。


遺憾的是,努力並不意味著如願。1495 年秋,26 歲的文徵明開始了不斷失意的科場生涯,他第一次趕赴南京參加鄉試,不中。三年後,再試,仍不中。


而同年,好友唐寅斬下鄉試第一,名動江南。


大器,可晚成

滸溪草堂 文徵明


文徵明不急不躁,臨帖,讀書,作畫,會友,遠行...期間,娶崑山吳愈第三女為妻,一生從未變過心。


某次,唐寅邀眾文士畫友在蘇州石湖盪舟,喝到酒酣時,讓事先藏在船艙中的妓女出來為文徵明敬酒。文大驚,忙告辭,還以跳湖相威脅,唐寅知其耿介性格,只得另僱一條小船放他先走才作罷。


大器,可晚成

《滸溪草堂》局部


1504 年,唐寅早已因科場舞弊案從繁華處跌落,縱情於酒色中。而文徵明還是慢慢地向上走著,只是,三試仍不中...


又過一年,文徵明看摯友漸漸失去人生目標,提筆寫下“勸誡書”,只可惜,此時的唐寅耳目已失,學嵇康煞有介事地給文徵明回了封“絕交信”。友誼的小船,翻起來靜悄悄:


寅頓首徵明足下。……寅束髮從事,二十年矣。不能翦飾,用觸尊怒,然牛順羊逆,願勿相異也。謹覆。


多年後,唐寅回過味來,感慨良深,又給文徵明寫了一封情真意切的和好信:


昔項橐七歲而為孔子師,寅長徵明十閱月,願例孔子,以徵明為師,非詞伏也,蓋心伏也。


文徵明素來為人寬厚,對好友如此,對陌生人也是如此。這一點,也許來自老師沈周的教導——師徒二人從不“打假”,只要有人帶著書畫上門求鑑定,他一概說真,沒有鈐印的還幫忙蓋上,稱是不好讓他人生活落魄。


大器,可晚成

《滸溪草堂》局部


至 1514 年,他又經歷了四、五、六試,均不中。


此年,恰逢寧王朱宸濠到蘇州招攬人才,欲起大事,文徵明雖生性遲鈍,但還算老成,收到邀約覺察異樣後,委婉拒之。好友唐寅重燃仕途夢,欣然赴約,文勸其三思,未果。幾個月後,寧王露出造反傾向,唐寅方才察覺,“赤身裸體,露其醜穢,佯裝瘋癲”。不得已,寧王將其放走。


大器,可晚成

聚桂齋 文徵明


再過兩年,七試,結果未有變化...


1523 年,唐寅走完了豐富又起伏的一生,而 54 歲的文徵明還在小步前行,但仍沒中第。


工部尚書李充嗣聞知蘇州城有一位才子,屢試不中,特向朝廷舉薦,經過考核,文徵明被授職低俸微的翰林院待詔職位,參加修編《武宗實錄》。這時,他的書畫已負盛名,求其書畫者眾多,由此,便受到了同僚的嫉妒和排擠。


文徵明心中不快,從第二年開始上書請辭回家,三年遞交多次,終獲批准。辭歸出京,放舟南下,回蘇州定居,自此致力於書畫,不再求仕進。


57 歲的文徵明慢行慢走,重獲新生。


大器,可晚成

《聚桂齋》局部


再往後,年長的王鏊、周臣與祝允明死了,學生輩的王寵、陳淳和仇英也相繼離世,文徵明還是淡淡的以戲墨自遣。


明代文人中,他是難得的詩、文、書、畫無一不精之人,甚至被稱是“四絕”全才,特別是繪畫,成就極高,受其性情溫和儒雅特點的影響,他的畫作多清麗雅緻,又富有筆墨情趣。


晚年,購求書畫者踏破門坎,他都一一應接,而對於權貴,卻少了興趣。宰相嚴嵩曾路過蘇州,全城文人墨客皆至,唯獨少了文徵明,以至於這位權臣在事後向工部尚書顧璘發牢騷說:文徵明為什麼不過來拜望?


大器,可晚成

品茶圖 文徵明


1556 年,八十有七的文徵明還沒放下喜愛的丹青之事。從白天至深夜,他常常是先書《離騷》,後寫《九歌》,書畢,感慨又有些得意地說:“明後年將及九十,恐老眼目昏,不知尚能作否?”


3 年後的某日,年近 90 歲的文徵明在為友人母親書墓誌銘之時,安靜的離開了人世,他依然是坐在桌前,慢寫慢畫,只是那些字,未待寫完。


*部分圖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