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致青春

首先,我得承認,這是一部超出了我的想象的電影,儘管這部電影有些地方還稱不上精美,整體節奏沒有突出的戲劇性的高潮,如同回憶江河流水一樣平淌,儘管這部電影總體上並沒有哲學或人性上強大震撼力,說的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青春碎夢一樣的生活,但這部電影最可貴的地方就在於——這是一部認真探討問題的電影。

我們可以說它探討的並不深刻,但最起碼的,這是一部認真的電影。

有些道理,或許我們只要到了將近40時才會懂得,正如那句老話——年少時,我們不懂愛情,但這部電影勾起了30-40這一代人的回憶,當這一代人到將近40時,才會真的明白,什麼是我們應當去做去選擇的人生。

任何時代,任何社會,任何階段,每個人都會被你周圍的社會束縛捆綁,無論你是否意識到這一點,無論你是否去掙脫這些,無論你是否曾滿懷激情地追逐屬於你的愛,你的自由,無論你是否掙脫漁網,無論你是否碰得頭破血流,不幸的是,當你20歲時你做出了錯誤的選擇,幸運的是,到了人近40歲,你活得明白過來,但更不幸的是——失去的我們又能從哪裡找回?

這才是讓人心痛之處。

我們可以說,30——40這一代人身上捆綁了太多的東西,正如我們在片子中看到的,在物質還沒有完全豐富的年代,同學們都是自己坐火車來報到,住在骯髒擁擠的破舊宿舍,面臨著就業出國林林總總的壓力,與現在這個時代不同的是:還存留著對物質的一點點的抗拒和蔑視,對精神的更多的追求和保留。

但也就是這樣一代人,他們無法割裂外在社會秩序對他們的影響,無法真正活出自己,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女主角鄭薇是唯一的例外,但卻正是她碰得頭破血流。

林靜因為他父親和鄭薇母親的姦情而做出了逃避的選擇,

陳孝正因為貧賤的壓力和自我報負的野心而做出了出國的選擇,

趙世永永遠懦弱地擁有,而阮莞卻總是軟弱而不能擺脫。

從理想主義者的角度,她們滿懷激情並痛苦地失敗著,

從現實主義者的角度,他們忍辱負重並卑鄙地成功著,

在這裡,我們甚至無法評論他(她)們行為的對錯,

我們唯一知道的,只是逝去的終究不能再找回來。

我之所以說這是一部認真的電影,還在於另一個理由, 這是這部電影的結局告訴我們:

當你20歲的時侯想不明白,但你到40歲時總要想明白。

所以,當林孝正想找回自己的錯誤並試圖挽回的時侯,

鄭薇告訴他:這是錯誤的。

當林靜同樣也想做同樣的挽回和補救時,鄭薇告訴他:這也是錯誤的。

青春是值得懷念的,但不是用來挽回的。

這在我們這個濫情的年代是難能可貴的。

同樣,片子地結局告訴我們,有人陷在青春的回憶中不能自撥,比如張開,

有人不想回憶這殘酷的青春,比如朱小北。

但鄭薇做出了正確的選擇——

她在別人不能愛的時侯愛了,她在別人成功的地方失敗了,她在能挽回自己失敗的地方放棄了,但她成功了。

她擁有青春之夢時可能活得並不明白,但當她選擇自己繼續失敗下去的時侯卻成功了。

她活得很明白,正如這句據說引發笑場的臺詞所說——愛,就如同愛祖國,愛山川,愛河流。

她活得很明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