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絕望中依然倔強

生活在陰溝裡,

也要記得仰望星空啊

他們沒拿刀,卻手沾鮮血

《少年的你》,絕望中依然倔強

電影的命題,是一記沉重的直球

“那些孩子,根本不知道那樣能打死人。”

我們自以為的小打小鬧,對一個孩子究竟會產生什麼樣的傷害

校園欺凌,於不同的人是不同的概念

身邊的一個朋友,說看完電影后三觀像是被刷新,恰如電影熱播後,知乎上一個熱議話題“現實中的校園暴力真的有那麼嚴重嗎”;

另一個朋友與之相反,她身邊恰有這樣的例子,在巷子裡,在角落處,活生生地

同感之處,在於電影帶來的震撼 ——“心跳很快”

很多事情,不是我們閉上眼睛,捂上耳朵,就可以當作從未發生過的

就如校園欺凌

《少年的你》,絕望中依然倔強

是不夠重視,還是刻意躲避?

這個年紀持有的惡,到底該如何評判?

一句“他還是個孩子”,是不是能掩蓋掉年齡背後的一切黑暗?

人和人之間真的有感同身受嗎?

懷孕的女警官說,去相信大人,

卻在陳念尋求幫助時,懷揣著惡意,句句質疑,步步緊逼

陳念問“你敢讓你的孩子出生在這樣一個世界嗎?”

同樣是作為欺凌開始的椅子上的那攤血

胡小蝶被老師呵斥“沒聽到上課鈴響嗎”;

陳念被老師關心“怎麼了”

如果那些“大人”們真的能停下來看一看、問一問

一切是否會有不同?

怎樣才能獲得救贖,獲得怎樣的救贖?

影片放映完畢,我無法得出答案

你贏了,我才不算輸

《少年的你》,絕望中依然倔強

一個是好學生,一個是小混混

一個在同學跳樓身亡後,從一條條讓人喘不上氣的微信刷屏中,走出來為死者蓋上衣服;

一個看見約莫十歲的小男孩被威脅偷錢包,抄起酒瓶就砸到下命令那人的腦袋上,“呯”一聲,很響

可是你看,後來,唯一能給陳念安全感的,不是老師、同學,甚至不是警察,而是一個街頭小混混

一個十三歲就輟學的小混混

原來,光也是有聲音的

相遇是一切共鳴的開始

劉北山是撞進陳念生命中的光,他保護她,把她從無助中推出來

他也明白,陳念聰明,她一定要衝出去,衝進光明中,走得更高更遠

所以啊,

你往前走,我在後面,別害怕

一個乾乾淨淨的女學霸

一個混跡街頭打架鬥毆的小混混

看似兩條平行線般,不會有交集

而令人意外的,他們相遇了

兩人能走到一起,與他們的身份毫無關係

兩個孤獨而寒冷的靈魂因為被欺凌而走到一處

而後相互理解、相互擁抱、相互取暖

她說,他是第一個保護他的人

他說,她是第一個問他疼不疼的人

下個出口,不是天堂,也無關緊要

《少年的你》,絕望中依然倔強

很喜歡電影用來與觀看者共情的手法

無論是跳樓那段的鏡頭切換和移動,大合照時歡聲與沉默的共存,還是高考入場時僅僅幾秒的靜音;

又或者,是陳念給媽媽打電話時的演繹,聽筒與聽筒間的距離足以藏匿起累累傷痕

沉重,沉重得像是沒入死靜的水中

《少年的你》,絕望中依然倔強

“我們只是想衝出去,一個人也好,有這麼難嗎?”

難,太難了,可是——

“我們生活在陰溝裡,但有人依然仰望星空。”

“沒有人會替別人背上強姦罪和殺人罪”

“我們不會,但他們是少年”

少年的世界是純粹的,愛的字眼裡不摻雜任何雜質,我喜歡你,我就想給你最好的結局,哪怕犧牲自己

幸好,這是一場電影

陳念和小北最後走在了同一片陽光下

如果,胡小蝶的故事也可以這樣浪漫,該有多好

可是,這真的只是一場電影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