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部新部長為知名地質學家,曾兩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新京報快訊(記者 鄧琦)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29日上午經表決,決定任命黃潤秋為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為我國知名地質學家,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曾兩次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學生稱呼他為“秋哥”,兩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黃潤秋,生於1963年8月,湖南長沙人,九三學社社員,工學博士,教授,是我國知名的地質學家。

黃潤秋畢業於成都地質學院(現成都理工大學)水文系,1988年9月博士研究生畢業後留校工作,歷任校長助理、水文系主任、環境與土木工程學院院長。1994年,剛滿30歲的黃潤秋成為我國當時最年輕的博士生導師之一,隨後又陸續擔任成都理工大學副校長、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等職務。

2007年12月,黃潤秋當選九三學社中央常委。2017年12月,黃潤秋當選九三學社第十四屆中央委員會副主席。

2016年3月,黃潤秋進入部委,任環境保護部副部長,機構改革後,2018年3月任生態環境部副部長。

黃潤秋曾兩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2015年,黃潤秋及其團隊,歷時6年獨立完成的研究成果《汶川地震地質災害評價與防治》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這也是他10年內第二次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2005年,其主持的項目“中國西南高邊坡穩定性評價及災害防治”200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當時,來自九三學社的一篇文章《黃潤秋:搞科研蠻拼 再獲國家科技進步獎》寫道,作為學科帶頭人,黃潤秋至今依然堅持頻繁的野外工作,他曾從馬背上掉下,差點摔下數百米深的峽谷;也曾與山上掉下的石塊“擦肩而過”。作為地質工作者,類似的死亡考驗、風餐露宿、披星戴月乃家常便飯,黃潤秋從未認為這些常人眼中的危險和辛苦可怕過,他說:“幹工程地質這一行確實很苦,也有危險,甚至有犧牲的可能,但只要能換來人類的幸福,換來地質資源的安全利用,即使有危險、有犧牲,這份工作也更有意義、更有價值,也更加光榮。”

2014年,在成都理工大學環境土木與工程學院畢業典禮上,他用大學生酷愛的電子競技類遊戲《英雄聯盟》裡的角色做比喻,妙趣橫生的語言將遊戲術語和人生道理雜糅幷包無縫銜接,為學生們烹製了一道風味獨特的“心靈雞湯”,引得頻頻鼓掌和熱烈歡呼。結束演講時,學生們不約而同高呼“秋哥、秋哥……”。

黃潤秋專長大型工程岩石高邊坡穩定性評價及崩滑地質災害的預測與防治,曾先後主持和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重點項目、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及部委重大項目20餘項,主持和承擔國家重大工程建設的重大工程地質問題評價和重大地質災害防治項目40餘項。

此前分管生態、土壤等領域

2016年3月,黃潤秋進入部委,任環境保護部副部長。2018年機構改革後,黃潤秋任生態環境部排名第一的副部長,分管生態、土壤、環評等領域。

去年9月29日,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發佈會上,黃潤秋出席會議並介紹70年來我國生態環境保護情況。他說,我國建立了2750個自然保護區,其中國家級有474個,自然保護區的總面積達到147萬平方公里,佔我國陸域國土面積的15%。

黃潤秋說,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們一直秉承生態為民、生態利民、生態惠民理念,不斷地加大自然生態保護和修復力度,在許多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生態保護的理念實現了從跟隨到引領的歷史性飛躍,生態治理體系實現了由粗放到嚴密的歷史性轉變,生態保護監管體制由過去的從屬到現在的獨立、由分散到系統,尤其以2018年組建生態環境部為標誌,形成了與我國國情相適應的生態保護監管體系。

另外,70年來,我國自然生態保護實現了由弱到強的歷史性跨越,提前實現了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提出的到2020年保護地面積達到17%的目標。我們的生態狀況實現了由局部改善到總體改善的歷史性轉折。

發佈會上分享自己朋友圈

黃潤秋是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常務委員會委員。作為環保官員,全國兩會記者會上經常看到黃潤秋的身影。

2018年3月10日,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記者會上,環保部副部長黃潤秋,教育部原副部長劉利民等五位全國政協委員,就“保障改善民生水平”相關問題答記者問。

關於震驚全國的“祁連山國家自然保護區生態破壞問題”,黃潤秋現場分享了一條自己的微信朋友圈。他說,自己平時一般不怎麼發微信朋友圈,但是那天從祁連山腹地考察出來以後,寫了一段話。

黃潤秋在記者會現場念道:“今冬至,零下有十餘度,頂凜冽寒風,入祁連山國家自然保護區,海拔至3600米。一路見大小海子,高山草甸、雪地冰川,景觀壯美,但也溝壑縱橫、山體破碎、傷痕累累,加之風化強烈,環境極為脆弱。此地,理當嚴加保護,杜絕各類人類活動之擾動,以維護自然生態之延續。然,所見不盡如人意,修道路、挖坡地、截水流,植被破壞、海之斷流、泥石流頻現,實乃不該有。如到寒風中,歸途已幕黑,心情難平靜”。

黃潤秋也經常就大氣等環境熱點問題接受記者採訪。2018年全國兩會上,黃潤秋接受媒體採訪時談到,當前大氣汙染治理形勢仍然還處在負重爬坡,不是負重前行。我們改善的成果還比較脆弱,所以免不了在一些極端不利的天氣情況下,比如靜穩的天氣、高溼的天氣,重汙染天氣還會捲土重來。

他還在全國兩會上建議,以法治利器嚴懲環境違法,加大處罰力度,提高違法成本,使違法行為人“得不償失”,乃至“傾家蕩產”。

新京報記者 鄧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