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美】歷史 | 馬鞍文化

烏拉特前旗文體旅遊廣電 前天


【家鄉美】歷史 | 馬鞍文化

蒙古族素有“馬背民族”的譽稱,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蒙古民族馬文化與能征善戰的蒙古民族一同載入史冊。如果說北方草原是蒙古人的搖籃和天下,那麼駿馬就是蒙古人吹響文明的號角。


蒙古人離開馬背,猶如鳥之失翼,車之折輪,英雄沒有了用武之地。馬鞍,這一偉大發明,將英雄與駿馬緊緊的連在了一起。它使得蒙古民族躍上馬背,造就了所向無敵的生產力和戰鬥力,取得了震撼世界的輝煌成功。因此,在遊牧文明的歷史與光榮裡,馬鞍,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在古代,馬鞍的優勢,甚至能無聲的體現主人的身份和地位。這種濃厚的社會氛圍和歷史傳統自然孕育了博大的鞍馬文化。


【家鄉美】歷史 | 馬鞍文化


春秋戰國時期,趙武林王胡服騎射組建了騎兵部隊,從而揭開了我國古代中原地區單騎歷史的序幕。當時的馬鞍,形狀就像兩片枕頭,裡面用羊毛填充,外面用皮革製成,那時與其說是馬鞍不如說是鞍墊。


【家鄉美】歷史 | 馬鞍文化


這種鞍具的使用一直持續到秦朝。

到了漢朝,就是前後都有鞍橋,前鞍橋防止人向前滑動,後鞍橋防治人向後滑動。


【家鄉美】歷史 | 馬鞍文化


隋唐以後,鞍橋的形制又發生了改變,前鞍橋高而直下,後鞍橋向下傾斜,這種經過調整後的馬鞍更符合人體的生理結構。也到這時,乘騎之風才逐漸普及開來。不但男子在隆重的場合騎馬,就是貴族的婦女出遊也熱衷於乘騎。


【家鄉美】歷史 | 馬鞍文化


馬鞍發展到宋元時期達到了一個很高的水平,在那時期的陳國公主墓中,出土了一副金馬鞍,它由柏木製成,呈凹型,前橋立,後橋向後傾斜,前後鞍橋和兩側都貼著金銀鞍飾極為華貴。


【家鄉美】歷史 | 馬鞍文化


在此不到100年的時間裡,元朝的上都設立了制鞍子局,工匠達到了成千上百人。在成吉思汗征服歐亞大陸的同時,也將這種製造馬鞍的技術傳到了國外。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曾在戰場上不可替代的馬作用逐漸消失了,但他並沒有走出我們的生活,而是成為人們休閒娛樂的伴侶,無論散步旅行,還是策馬飛馳,古老的馬鞍,仍然在發揮著它的作用。


【家鄉美】歷史 | 馬鞍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