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踩“風火輪”的宋軍醫-今日頭條-手機光明網

“妹妹,你好啊,我聽宋青說了,咱們的志願軍好姐妹又打了個勝仗,真為你高興。加油啊,一定要聽大夫的話好好治療,希望早點兒聽到你出院的好消息。”

正在說話的是軍隊前方專家組副組長宋青教授88歲的老母親餘奶奶,她是一位志願軍老兵。此刻,餘奶奶在視頻那頭正在鼓勵中部戰區總醫院一位重症新冠肺炎患者——87歲的志願軍戰士李奶奶,站在她身邊的宋青也隨著李奶奶向母親揮手致意。

腳踩“風火輪”的宋軍醫

這個連線讓兩位老人都很激動,相互之間問起了60多年前彼此老部隊的情況,說著說著,竟然還唱起了《志願軍軍歌》,“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宋青看李奶奶越來越激動,呼吸速度在加快,趕緊打斷了她們之間的對話。

“媽,您讓李阿姨休息吧,等她好利索了您們再好好聊。”

“我不累,讓我再說幾句。”

李奶奶不願意結束談話,宋青就像哄小孩一樣告訴她:“李阿姨,您得聽話,治了這麼久總算好轉了,咱們可不能前功盡棄啊,等您徹底好了,喘得不這麼厲害了,我讓您們每天都視頻,怎麼樣?”

李奶奶總算是同意了。

讓兩位年齡相仿的志願軍老兵,通過自己的微信建立起聯繫,把心情調適到最佳狀態,積極配合接下來的治療,這是宋青想出的新招數。

看著李奶奶一天天好轉,這裡的醫護人員怎麼也不相信,一個多月前的她基礎病比較多加上年齡太大,感染新冠肺炎後症狀非常嚴重。宋青看到她的第一眼立刻先調整了她的治療方案,指出當前最關鍵的是給無創的高流量吸氧進行呼吸支持,同時加強心理疏導。

腳踩“風火輪”的宋軍醫

在省婦幼保健院光谷院區為重症患者章女士會診時,宋青提出要上ECMO,主診醫生有些猶豫:“教授,之前很多一線醫生反饋,有些危重症病人一插管或者一上ECMO就過去了,章女士是不是再等等。”宋青當場拍板:“必須上ECMO,聽我的,再晚這個人可能就沒了。”

現在,章女士早已痊癒出院,幾天前還發來微信問宋青的地址,說要給她寄些武漢特產。李奶奶也在逐漸恢復,還有一名三月初命懸一線,宋青給她上了所有的支持手段後,當時全身插滿管子的病人現在給宋青發來了在家做廣播操的視頻……到底經宋青之手會診、搶救過多少病人,她已記不清了,但只要聽到、看到他們從生死邊緣到各項指標都恢復正常,痊癒出院,迴歸家庭,發來短信,這足以讓宋青感到欣慰和自豪。

腳踩“風火輪”的宋軍醫

在自己親手指導建立的ICU病房裡,把一撥撥重病人集中到一起,放在眼皮子底下看著,宋青才放心。每天陪著他們跟疫魔一起戰鬥,鼓勵病人必須樹立信心,才能打敗敵人,宋青聽到最多的就是“感謝宋軍醫,感謝所有的醫生和護士”。這樣褒獎的話無論說多少次,她什麼時候聽到,心裡都一樣溫暖。雖然宋青是軍隊重症學界的領軍人物,但她最喜歡的還是病人叫她“宋軍醫。”這樣的非常時期,這樣的特殊稱呼,她感覺這就是自己戰鬥的源動力。

“我是為重症醫學而生的。”

此話不假,熟悉宋青的人對她的直觀印象就是率真、幹練、熱情、拼命。

2020年春節前,還在解放軍總醫院海南醫院工作的宋青因為當地發熱病人數量激增,她每天都要奔波在三亞的各個定點醫院之間,指導輸入性病例的診治和搶救。大年三十,就在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出發的當天,她接到了命令:立刻返京,原地待命。從大年初一下飛機回到北京這天起,宋青就像一個飛轉的陀螺,一刻都沒有停下來過。

先到有收治任務的第五醫學中心進行會診,接著就是和陳良安教授等專家對千里之外的中部戰區總醫院接收的危重症患者進行遠程會診。通過會診,宋青對危重症患者的血氧飽和度極為關注,得知前方救治設備和各種儀器極為缺乏,她立刻聯繫並自己購買了100臺氧飽和儀捐給前方醫院。需要會診的重症病人不斷增多,所有的病例都要立刻拿出救治意見來,模稜兩可是萬萬不行的。關鍵時候,專家給出的方案也不能出錯,救命的事兒不能有半點含糊,更不能繞彎路,就像箭在弦上不得不發,而一旦發出去就不能回頭。

腳踩“風火輪”的宋軍醫

一週多的時間裡,天天盯著會診屏幕的宋青更加心急如焚。去武漢的行李,從海南迴來那天就已經收拾好了,確診病例和危重症患者數字的急速攀升,讓幹了一輩子重症醫學的她簡直坐立難安。

“院長政委好!我再次向你們請戰。這些天,我遠程會診了幾十例危重症病人,從他們表現出的症狀看,我認為一線急需呼吸、急診、心腦血管和重症醫學方面的專家。請求組織上立刻派我去吧,北京的專家還有很多,不差我一個,但武漢的重病人需要我!人命至重,有貴千金,救命的時候了,我必須去,請你們一定要批准!”

這已經是宋青第3次向組織請戰了。此時,在武漢的軍隊前方指揮協調組也根據形勢任務的變化,決定要成立前方專家組,集中優勢力量對危重症患者進行救治。於是2月9日當晚,由解放軍總醫院劉又寧教授和宋青教授分別擔任組長、副組長的專家組正式成立,開始在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駐紮的所有任務點位,對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進行現地指導。

宋青,這位參加過數次急難險重任務的重症醫學專家立刻投入戰鬥,開始了在這場阻擊戰中的奮力拼殺。

初到中部戰區總醫院,宋青立刻穿上防護服進了“紅區”,挨個病房看病人。聽醫生介紹完重病人的情況後,她當場就建議:必須抓緊成立重症病房ICU,把重病人集中在一起救治,這樣對危重症患者是最有利的。另外,還得抓緊培訓醫生護士,讓他們掌握當前急需的重症治療方法和急救操作技術。

醫院的領導馬上採納了宋青的意見,堅決支持由她指導建立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的ICU病房。但ICU病房除了要求空間必須夠大外,還需要滿足如通風換氣、線路管道、氧源供應等很多嚴苛的條件。宋青就帶著感染控制科主任滿院子找,大半天下來,終於確定改建專門的ICU病房。

病房有了,但醫生護士裡沒幾個是搞專業的,醫院很大一部分專業骨幹在武漢疫情暴發的最早期,已經被抽調出去支援地方醫院的救治工作了,那現在這個ICU怎麼辦?

腳踩“風火輪”的宋軍醫

辦法總比困難多。這是宋青碰到難題時一貫的作風,尤其在救命這件事上,她從來不含糊,沒有條件也要創造條件,把專家們千里迢迢從各個地方調到武漢來,不就是來啃硬骨頭的嗎?

我來培訓!

這個表態意味著,宋青肩上的壓力和責任無形中倍增。有天晚上,宋青離開ICU病房,從“紅區”出來,正好遇到要接班的內分泌科醫生小朱。邊換衣服,宋青邊問她:“你是今天的值班醫生?”小朱答到:“是的。”“那你會看呼吸機和ECMO嗎?晚上重病人要有病情變化,你知道該怎麼處理吧。”接著宋青立刻停下來,耐心地給小朱講,晚上值班哪類問題是特別常見需要注意的,現在哪個病人最有可能會出現哪類情況,儀器的哪些數值到了哪個界限就是出情況了,應該怎麼應對,宋青在最短的時間裡,簡明扼要地給小朱上了一課。

“沒有時間講大道理了,打仗的時候,就是實實在在地教方法,越直接越好,越簡單越好。”

第二天一早進“紅區”,宋青第一件事就是找到小朱,問她昨晚的值班情況。小朱也興奮地告訴宋青:“教授,我昨晚聽您講完,心裡也不慌了,雖然出了點小情況,但我就按您跟我說的那樣,處理得很好。我一直在想,我這個小醫生實在是太幸運了,能跟您這樣的大專家這麼近地學,以後我當大專家也有希望了。”

“無論當哪個學科的專家,重症救治這一關都是要過的。”這是宋青在早交班會上反覆強調的。

不止小朱醫生有這樣的感受,所有跟宋青一起工作的人,都能感覺到她對病人的關注心細如髮,她對專業的熱愛執著投入,對晚輩醫生的傳幫帶也不惜餘力。

“當我們還是年輕醫生時,不就是這麼被老專家們帶過來的嗎?醫生的敬業和專業精神不是與生俱來的,它需要代代傳承。所以我們前方專家組就是一面旗幟,我們怎麼做,所有的醫療隊員就會跟著怎麼做,這既是責任,更是傳承。”

從到武漢那天起,宋青就在會診現場、專家組統籌安排的線上授課和危重症病例的討論中,讓很多不同學科的醫生通過宋青的建設性意見,對重症醫學的認識和理解不斷加深的同時,更直接應用到了一線醫務人員的救治實踐。

“重症醫生必須來到床旁看病人,因為新冠肺炎患者的病情變化太快,前一分鐘看到數據給出的意見,不如你掀開被子看看他的末梢循環,甚至皮溫等,給你最直觀最真實的感受最重要,看到病人,你才能根據自己的經驗準確地捕捉到他下一分鐘的變化”,這就是宋青為什麼堅持要來一線,要進“紅區”,每天要數次查房的主要原因。

帶著這樣的責任和使命,宋青參與了中部戰區總醫院和省婦幼保健院光谷院區兩個任務點位新冠患者ICU病房建設,和專家組成員們在最短時間裡形成了專家共識,寫進軍隊的兩版診療方案。

腳踩“風火輪”的宋軍醫

ICU病房的醫護人員都清楚地記得醫院第一例上ECMO的患者搶救時的情形。這名患者原本可以通過氣管插管來改善缺氧,但患者和家屬的工作遲遲做不通,到了不得不插管的時候又發現不上ECMO不行了。宋青想方設法協調相關設備,凌晨四點,患者終於上了ECMO。

那晚站在病房外面的宋青,看著沒有星星的夜空漆黑一片,她覺得自己幾乎快要崩潰了。其實,這個病人的哪個環節她都可以說,我們已經盡力了,但作為一名幹了一輩子重症醫學的她怎麼能放棄一個鮮活的生命。每個重症患者都有生還的可能,他們的背後都連著一個家庭的幸福和團圓,每個生命能否挽回也都和這場戰“疫”的救治率與病亡率息息相關。每天向全國公佈的一個個百分比和小數點,都是醫務人員最大限度爭取來的,放棄,怎麼可能有最後的勝利。

從第一例氣管插管、第一例ECMO的搶救、第一例俯臥位通氣改善肺功能的現場教學中,宋青就告訴每名醫護人員,千萬不能等到病人意識沒了再上手段,只要對病情恢復有幫助的都要盡力去做,她反覆強調這些以保證重症醫學領域的救治理念能讓醫護人員入腦入心。與宋青交流過的年輕醫生,還被宋青灌輸了很多觀念。小梁醫生的手機上就有宋青發來的一條微信:見到多重的病人,都不能輕易斷言希望不大,這種暗示會傳遞給團隊的其他人,會使大家在敵人面前懈怠,病人也會跟著投降,這個連鎖反應一旦形成,仗還怎麼打,病亡率又怎麼能降低。

通過這次任務的歷練和培訓,宋青希望這些來自各個學科的醫護人員都能成為掌握重症病人救治技術的骨幹力量,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

“我們就是要通過自己全部的努力,讓病人看到,讓家屬看到,醫生的價值到底在哪裡,我們軍隊的醫療隊員不只是逆行者,更要做有擔當有作為的逆行者。”

夜裡十點,剛講完課的宋青還要一一回復十幾個病人的微信。除了要密切追蹤這些病人的情況,她還要指導他們進行數值監測,直至徹底康復。對病人,她從不吝嗇自己的時間,需要幫助她就把自己的聯繫方式給病人,就像宋青給自己取的微信名字“風火輪”一樣,有戰鬥的地方就有她不知疲倦的身影,永不停歇的腳步……(弓豔)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 新華社解放軍分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