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旅遊最佳城市-伊犁篇

新疆旅遊最佳城市-伊犁篇

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簡稱伊犁、伊犁州,地處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部天山北部的伊犁河谷內,成立於1954年,是全國唯一的既轄地級行政區,又轄縣級行政區的自治州,也是全國唯一的副省級自治州。 伊犁州西鄰中亞國家哈薩克斯坦,中國陸路最大的通商口岸霍爾果斯口岸位於州境西部。境內駐有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四、七、八、九、十師和新疆礦冶局、天西林業局、阿山林業局、新疆捲菸廠、阿希金礦等一批中央和自治區直屬單位。 伊犁被譽為“塞外江南”、“中亞溼島”,“花城”,伊寧市是伊犁州的首府。全州總面積35萬平方公里,因雨量較充沛被稱為中亞溼島或塞外江南。 2017年末總人口461.71萬人。[1]2018年12月21日,伊犁哈薩克自治州被國家發改委、交通運輸部列入“陸上邊境口岸型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

名稱起源

伊犁得名於伊犁河(光明顯達,形容河水在太陽照耀下碧波粼粼),最早見《漢書》,史稱伊列、伊麗、伊裡等名。清乾隆年間定名伊犁。《西域同文志》中,伊犁為維語,取義於“犁庭掃閭”(意即將庭院犁平整用來種地,把里巷掃蕩成廢墟),寓意平定準噶爾功蓋千秋,西陲從此永保安寧。

新疆旅遊最佳城市-伊犁篇

西域都護府

古代的伊犁,泛指伊犁河流域以及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廣大地區。是古代四大流放地之一[3],最早見於中國史冊的伊犁民族是塞人,西漢時伊犁為烏孫國屬地。顯慶二年(657年),唐朝政府命蘇定方為伊麗道大總管,進軍伊犁,統一了西域。其地置州、府,隸屬安西都護府,唐武周長安二年(702年)改隸新設置的北庭都護府。

公元657年,唐朝政府命蘇定方為伊麗道大總管,進軍伊犁,以萬人擊潰了阿史那賀魯的十萬大軍,並兵分南、北兩路乘勝追擊進軍伊犁河谷,平定了阿史那賀魯的叛亂,再次統一了西域。

唐朝中央政府在西域實行了和內地一致的行政建制,針對伊犁地方各部族多是西突厥這一特殊情況,採用羈縻性質的都督府州制度進行管理,任命和冊封當地各族部落首領擔任都督,允許世襲。他們作為唐朝政府的官員,領取俸祿,具體負責當地日常行政事務,在伊犁及其鄰近地區設置了潔山、鹽泊、雙河等都督府,在各都督府內設了功、倉、戶、兵、法等專職官司吏,並在北庭沿天山北麓通弓月城渡伊犁河到碎葉的交通線上,設置了完整嚴密的驛站制度,唐朝在伊犁除設官軒守,徵收賦稅外,還加強了軍事部署 ,從內地調撥了大批常備軍隊駐防伊犁,歸北大庭大都護府直接指揮。唐朝在伊犁的這些措施,把伊犁同祖國內地緊密地聯結在一起,維護了中西經濟文化交流的暢通和繁榮,使伊犁與中原的統一達到了新的高度。

唐代後期,伊犁地方的主體民族為突厥舊屬葛邏祿部,葛邏祿與回紇、牙格馬部聯合建立了喀喇汗王朝,它的首領認為自己是中國人,自稱“桃花石汗”,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信奉伊斯蘭教的地方政權。

新疆旅遊最佳城市-伊犁篇

1124年,東北契丹貴族耶律大石率部萬里西遷至西域。1131年契丹滅喀喇。伊犁的葛羅祿部即臣服於西遼王朝。在這一時期,伊犁著名的古城——阿里馬城、赤木兒城興建,並發展成為絲路北道上的重鎮。

13世紀初,成吉思汗統一漠北草原諸部落,建立蒙古帝國,後又向西進軍,開始征服西域。1211年,伊犁河流域的葛邏祿部投附成吉思汗,大大動搖了西遼的統治。1219年,成吉思汗親率大軍,經伊犁河谷,出征中亞,成吉思汗征服西域和中亞廣大地區後,將伊犁等廣闊土地分封給他的二兒子察合臺,史稱察合臺汗國。

伊犁雖是察合臺汗王的封地,但由於伊犁的戰略地位,蒙古帝國和以後的元朝中央政府實際上是直接管理伊犁的。元朝建立後,元世祖忽必烈於1268年派皇子北平王那木罕出鎮阿里馬城。1275年,又派丞相童以行中書省、樞密院事輔佐那木罕。1306年元朝政府將窩闊臺兀魯斯領地劃歸察合臺汗國,元朝的統治達到包括伊犁在內的中亞地區。

16世紀20年代,察合臺系的蒙古人已大部融合於四周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之中。1677年,進入新疆的瓦剌又稱厄魯特、衛拉特、內分準噶爾、和碩特、土爾扈特、杜爾伯特四部中的準噶爾逐漸取得統治地位“以伊犁為會宗之地”。

清朝政府統有伊犁,始自對準噶爾的平定。1755年,清朝政府在斷續數十年對準噶爾部的征戰後,乘準噶爾內訌之際,發兵討伐準噶爾部首領達瓦齊,大獲全勝,即指著名的格登山之役。

清朝統一西域後,於1762年在伊犁設立了“總統伊犁等處將軍”,作為當時新疆最高行政和軍事長官,統轄天山南北各路駐防城鎮及歸附清朝的中亞和哈薩克各部。

新疆旅遊最佳城市-伊犁篇

爾後在伊犁將軍所在地——伊犁河谷開始了大規模開發建設,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修建“伊犁九城”。其中惠遠城為伊犁將軍駐地,也是當時新疆政治、軍事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