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直解》(二):文明之光

漢字是我們與祖先心靈溝通、精神聯繫的時光隧道,遠古文明的線索始終貫穿於漢字傳承發展的長河之中,亦是我們啟迪思想、增長智慧的源泉所在,更是凝聚民族團結與國家統一的內在力量,熱愛和珍重漢字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發自內心的孝道。

蘊含於漢字之中的秘密,更是打開人類未解之謎的一枚神奇鑰匙。

經過漫長曆史實踐所檢驗,漢字作為世界上唯一被繼承發展下來的古老象形文字系統,是全人類最寶貴的文化遺產,在世界文明未來的發展道路上,必將成為造福於全人類的文明之光。

《中文直解》(二):文明之光

文明之光

在此要揭示的是漢字之前的原始中文起源:原始中文是古人面對天空中出現的顯著天文現象所產生的神話思想的外在固化形式,其基礎原點是對光芒的線段化擬構刻劃。即中文構成的最基本的刻劃書寫線段所象形的事物源於光線,東漢高誘注《淮南子· 天文訓》 :“文者,象也。先天垂文,象日月五星及慧孛。”,東漢劉熙《釋名》引董仲舒雲:“孛,彗星之屬也,芒偏指曰慧,芒氣四出曰孛。”。

《中文直解》(二):文明之光

巖畫太陽標識


《中文直解》(二):文明之光

甲骨文:孛(無子)字形。

《中文直解》(二):文明之光

日形與數形紋飾

《易經·繫辭下傳》:“作結繩而網罟,以佃以漁,蓋取諸”,又《易經·離卦》之《彖》曰:“離,麗也。日月麗乎天,百穀草木麗乎土。重明以麗乎正,乃化成天下。”。《說文》釋㸚(音麗):“二爻也。”,釋爽:“明也,從㸚從大。”。

《中文直解》(二):文明之光

仰韶彩陶陽光光線紋飾

按:離者,㸚也。即所謂“結繩而網罟”者,實為陽光光線之經緯交錯,如繩線之編織,如捕網之結構。

《中文直解》(二):文明之光


從而產生了中文四形最基本的直線線段,即所謂中文四形字根文字:一(橫直線段)文、丨(豎直線段)文、/(左斜直線段)文、\(右斜直線段)文。

《中文直解》(二):文明之光

巖畫太陽標識與半坡陶文刻劃標識

這四形陶文及其所組成的刻劃於陶器口沿的標識,可以明確的說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象形文字。(以半坡類型為基點:前4300年左右)

個人認為應該是陶器所有者或族群當中對偶家庭的標誌,相當於後來的姓氏。

現簡述如下:

《中文直解》(二):文明之光

四形字根形態及其文字觀念

半坡類型陶文,既然其來源對光線的表達,那麼直線線段不論丨與一,\,/都是一樣的,在半坡陶文時期音義皆同。故半坡時期,當以阜讀之。

《中文直解》(二):文明之光

丨文,甲骨文時用來指示動物的性別,如甲骨文牡之土從丨會意。

《中文直解》(二):文明之光

甲骨文父亦從此會意,甲骨文主從此會意,甲骨文弗從二丨會意。

一文,甲骨文夫從此會意,甲骨文巫從二一、二丨會意。甲骨文於從此會意。


\ 文,甲骨文入從丿從乀對接會意,《說文》釋乀:“左戾也。從反丿。讀與弗同。”。

丿文,甲骨文五從丿從乀相交會意。

《中文直解》(二):文明之光

甲骨文卜從一丿在丨上會意,甲骨文阜從三丿在丨上會意。

《中文直解》(二):文明之光


《中文直解》(二):文明之光

陶文:阜(火焰觀念形態)


半坡類型陶文:阜

《中文直解》(二):文明之光

半坡陶文:阜


甲骨文:阜

由此,我們可以瞭解阜字形的本義來源及其發展變化情況。

如果以現代的《形態構成》理論去理解這四形字根,是不難體會其所要表達的橫平豎直和傾斜狀態的,雖然,先古人不可能如此論述這些相關形態,也不是說這些都是先古人既有的或是說在其出現之時就如此,但是,這四形形態所表現出的形態觀念是其內在所固有的必然存在,完全可以運用此必然存在去理解古人原始思維中逐漸形成的相關線段的視覺感知,這是我們瞭解陶文意義的必由之路,亦是解構甲骨文字形,瞭解其本義的關鍵所在。

《中文直解》(二):文明之光


可以說這四形觀念表達了古人類當時所觀察體會到的對事物基本狀態的類別認識。由此四形類別形態線段所組合構成的更復雜的類別形態,而發展變化成我們現在所使用的方塊式結構的漢字。

戰國荀況(約公元前313-238年)《正名篇》:“凡同類同情者,其天官之意物也同,故比方之疑似而通。是所以共其約名以相期也。”

有關荀子的這一段話,北京大學王力教授在《中國語言學史》一書中解讀為:“人類既然同類,而又具有同樣的感覺,人們的五官接觸萬物所抽象出的特徵自然也無不同,以物比物,特徵相似的也都相同,於是相約形成共同的概念,人類的概念都可以對應。”

王力教授還總結了荀子在《正名》篇中所敘述的三個語言學原理:1,語言是社會的產物。2,語言具有民族性,而思維具有人類共性。3,語言具有穩定性的,同時是發展的。

那麼地球之上,遠古人類散佈於世界各地,在沒有如現代發達的交通與便利的通信的情況下,他們的思維是如何“相約” 而形成“人類共性”的哪?答案只有一個“源於人類共同仰望的天空”。

《中文直解》(二):文明之光


由此而產生了的相同類似的神話思維。(英)凱倫·阿姆斯特朗在《神話簡史》中說道:“凡有人類的地方,必有神話。”,同時指出:“在科學的語境下,我們對神性的瞭解相當草率膚淺,在古代社會,‘神祇’很少被解讀為超自然的、非人格化的存在,或是生活在與人間完全分離的形而上空間。用時髦的觀點來表達,就是神話並非神學,而是人類經驗的總彙。人們曾經認為,神、人、動物和自然是密不可分的一體,它們遵守同樣的法則,並由同樣的神性物質所構成。”

在這裡也套用一下“凡有獨創的古文字的地方,必有太陽神的存在。”及“所有世界獨創的古文字都是先古人思想裡的這種神性思維的外在固化體現”。

《呂氏春秋·觀表篇》有“非神非幸,其數不得不致”一語,陳奇猷先生註釋曰:“謂聖人之先知,既非神奇,亦非幸致,乃其事之天數不得不如此。陰陽家以數為天數之義。所謂天數者,指事物變化之自然規律。”

周易·繫辭傳》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

《中文直解》(二):文明之光


按:今天所謂的文字,是古人觀察體會天文現象所孕育出來的事物變化的自然規律,通過表達事物外貌或橫平豎直或傾斜彎曲本質的四種典型形態的直線線段組合擬構,來概括自然或人工事物的外在與內在形態,通過與言語聲音的對應結合,用來表達傳遞人類思想的工具。

《中文直解》(二):文明之光


其中有一點也是一直以來被我們大家所遺忘的,正如我們面前的電腦,在那上面看到的圖像與文字皆有賴於“數字化”才能夠實現一樣,中文的初始亦是有賴於這四形字根所組成的“數字化”才得以實現的,由於這四形字根都只有一劃,所以,先古人在最初階段完全都可以用來表示數一。以其累積產生數理數字,進而形成相關觀念是文字產生的內因所在。

《中文直解》(二):文明之光

甲骨文:數。

《中文直解》(二):文明之光


“星空璀璨,日月交輝,人類朝夕仰望,不約而同,自然而生者,數也。道理髮揮,啟文字之成,開明理之功,此世界文明之源也。”

這就如現代的電視電腦等傳播記錄信息的新生事物一樣,雖然,依靠的是電子化器件作為載體,但是無不以數字作為媒介,人類如今進入現代信息數字化時代,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必然結果。

告一段落,精彩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