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談姜太公釣魚 願者上鉤

姜子牙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歷史人物。其姓姜名尚,子牙為其字,人們習慣稱他為姜太公。人們對姜子牙的認識,大多來自民間傳說、神話小說、影視作品,因為正史上記載的史料不多,很少有人純粹從歷史的角度對他進行認識和評價。可不管怎麼說,姜子牙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還是很不錯的,是智慧的化身,神仙般的人物,功高譽遠,彪炳史冊。

趣談姜太公釣魚 願者上鉤

在許多與姜子牙有關的故事裡,“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人人皆知。姜子牙生於商朝末年,出身低微,前半生可以說是飄泊不定,困頓不堪,一無所成。但他卻是飽讀經書,滿腹經綸,壯志凌雲,深信自己能幹一番大事業。聽說西伯侯姬昌尊賢納士、廣施仁政,年已逾七旬的他千里迢迢投奔西歧。但是來到西歧後,他不是迫不及待地前去毛遂自薦,而是來到渭水北岸的磻溪(今陝西寶雞縣)住了下來。此後,他每日垂釣於渭水之上,等待“願者上鉤”。

趣談姜太公釣魚 願者上鉤

姜子牙的釣法奇特,短幹長線,線系直鉤,不用誘餌之食,釣杆也不垂到水裡,離水面有三尺高,並且一邊釣魚一邊自言自語:“姜尚釣魚,願者上鉤!”一個叫武吉的樵夫,看到姜子牙不掛魚餌的直魚鉤,嘲諷道:“像你這樣子釣魚,別說三年,就是一百年,也釣不到一條魚。”姜子牙回應道:“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曲中取魚不是大丈夫所為,我寧願在直中取,而不向曲中求。我的魚鉤不是為了釣魚,而是要釣王與侯。”

趣談姜太公釣魚 願者上鉤

後來,姜子牙果然釣到了周文王姬昌。姬昌興周伐紂迫切需要人才,得知年已古稀的姜子牙具有卓越才幹,他齋食三日,沐浴整衣,抬著聘禮,親自前往磻溪召聘,並封姜子牙為相(當時無此官名,相當於後世相的職位)。姜子牙輔佐文王,興邦立國,幫助姬昌之子周武王姬發,滅掉了商朝。後來,姜子牙被武王封於齊地,實現了建功立業的理想。姜子牙在渭水之中一條魚未釣到,卻釣出了一條“王侯大魚”。

“姜太公釣魚 ,願者上鉤”這個哲理性很強的故事,給現代的我們以怎樣的啟迪呢?1、我覺得人生奮鬥,要想成功,找到一個合適的平臺非常關鍵。姜子牙前半生窮困潦倒,一事無成的主要原因是沒有找到一個適合自己施展才能的平臺,當得到周文王的知遇、重用,搭上這個平臺,才成就其偉大功績,名垂青史。

2、機遇難得一見,機遇只留給有準備的人。姜子牙奮鬥一生,一直沒啥成就,但他能夠不斷學習不斷積累,擁有了安邦治國的才能,當機遇降臨其身時,能夠擔當得起重任,成就偉業。如果不是這樣,再多的機會也改變不了什麼。

3、沒有機會時要善於創造機會。姜子牙是一個很有智慧的人,他懂得審時度勢,在不為人知時,善於創造機會,宣傳自己,表現自己。他真不知道直鉤垂釣釣不到魚嗎?不是的,他志不在釣河裡的魚,而是要釣“王侯”大魚。事出反常必有因,用反常的舉動引起不尋常的反響,實際上是在不停地給自己做廣告,創造成功機會。

4、這世上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空有一身本領和理想抱負的人大有人在,能夠被人發現併合理使用的並不多。姜子牙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因素外,關鍵在於遇上了周文王這位慧眼識才的“伯樂”。

5、有本領才幹的人要自尊自重,不能委曲逢迎,而要“直中取”,有勇氣有骨氣有擔當。只有這樣才能贏得老闆和領導的賞識和尊重,建立相對平等的合作關係,有利於事業成功。姜子牙與周文王一個願釣,一個願上鉤,兩情兩願,故能合作協調,合作愉快,合作有成效,創造了不朽功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