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8歲人格發展階段

5、青春期(12~18歲):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的衝突


12-18歲人格發展階段


一方面青少年本能衝動的高漲會帶來問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臨新的社會要求和社會的衝突而感到困擾和混亂。所以,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務是建立一個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會集體中所佔的情感位置。這一階段的危機是角色混亂。"這種統一性的感覺也是一種不斷增強的自信心,一種在過去的經歷中形成的內在持續性和同一感(一個人心理上的自我)。如果這種自我感覺與一個人在他人心目中的感覺相稱,很明顯這將為一個人的生涯增添絢麗的色彩"。埃裡克森把同一性危機理論用於解釋青少年對社會不滿和犯罪等社會問題上,他說:如果一個兒童感到他所處於的環境剝奪了他在未來發展中獲得自我同一性的種種可能性,他就將以令人吃驚的力量抵抗社會環境。在人類社會的叢林中,沒有同一性的感覺,就沒有自身的存在,所以,他寧做一個壞人,或乾脆死人般的活著,也不願做不倫不類的人,他自由地選擇這一切。隨著自我同一性形成了"忠誠"的品質。埃裡克森把忠誠定義為:"不顧價值系統的必然矛盾,而堅持自己確認的同一性的能力。
老師分享建議:這個階段的孩子處於一個比較難過的階段,一方面生命本能和日益豐滿的知識和能力促使他們想更好的做自己。另一方面社會又對這些孩子有了更加廣闊的考量,學習的好壞。接人待物的出示標準。以及孩子個性及行為規範等等會像緊箍咒一樣越來越按到孩子頭上。所以這個階段的孩子往往想迫不及待融入廣闊的社會生活,又被社會的標準束縛制約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