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西方教育更好,留學首選英美!我想,你可能少算了兩筆賬

文|誠言呈語

本文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歡迎轉發分享。

“技術優勢,意味著的是超額利潤。但是如果什麼技術都不突出,那就賣奶粉吧。”

雖然這只是我和幾個EMBA的同學聊天時的一句玩笑話,但大家也都心領神會。

在國內,如果要細數普通人最可能會賺到錢的生意,那麼圍繞著孩子的那些產業,一定會位列其中。

只要牽扯到孩子,那麼“衣食住行”這些基本的生活就有了新的含義:名牌服飾、健康食品、學區房和私家車。

而談到最重要教育,則一定和學區房、補習班有關。當然,現在還有另一條逐漸走向“平民”的路:留學。

俞敏洪:西方教育更好,留學首選英美!我想,你可能少算了兩筆賬

來自俞敏洪的“建議”

在30年前那個大家都不怎麼富裕的年代,能出國留學的孩子,無疑是未來的精英。

不必說去美國、英國,哪怕是去澳洲、新加坡、北歐列國,也算得上是光宗耀祖的事。

30年後,生活條件已經今非昔比,而當年的那些學生,也都成了家長。

雖然自己這輩子都沒出過國,但根深蒂固的觀念讓他們堅信:出國就是好,留學要趁早。

這一方面是過去的自卑感作祟,另一方面,也是拜出國留學機構的鼓吹所賜。

前段時間,俞敏洪在直播的時候給家長們提了個建議。他認為應該讓孩子讀完初中、高中後就出國讀書,建議首選英美這樣的教育大國。

理由很簡單:“因為人文、歷史、科學技術,西方國家依然是最厲害的。”

俞敏洪:西方教育更好,留學首選英美!我想,你可能少算了兩筆賬

這句話聽得我莫名的心塞,也莫名的憤怒。

從科學技術的角度來說,我無法反駁。

且不說目前我們能在科技方面領跑的領域較少,即便是今後我們全面領先了,向國外學習細分領域的先進技術也是有必要的。

但是說西方的人文和歷史“最厲害”,這種結論是從何得出?

人文,從廣義講泛指文化,從狹義講專指哲學。代表的是價值觀和規範,也可以說是信仰和道德。

在哲學方面,復旦大學張維為教授就曾對西方哲學的起源和發展做過詳細介紹。可以說,西方哲學的啟蒙,是來自中國,只是後來走向了服務不同社會意識形態的道路。

而西方文化的包容性,則更不如中國文化的海納百川那般絢麗多彩。

俞敏洪:西方教育更好,留學首選英美!我想,你可能少算了兩筆賬

歷史方面,我就不說我們有3000年燦爛的歷史了(有詳細文字記載的年數)。盡說西方今天的版圖,才穩定了多少年?

當然,我們也不能“倚老賣老”,對於西方領先的理念和技術當然要學,要虛心去學。

但是從文化和歷史的角度將西方教育列位在前,顯然不能服眾。

我理解俞敏洪的營銷式“建議”,畢竟早期的新東方就是以留學生考試培訓期的家。

雖然後來逐漸覆蓋到了K12教育,但留學業務一直是新東方的主要體系組成部分。

我當然不想像擋人財路一樣去駁斥他的言論,但也不得不提醒家長的是,出國留學固然有一定的好處,但有兩筆“賬”,也不得不算。

俞敏洪:西方教育更好,留學首選英美!我想,你可能少算了兩筆賬

這兩筆“賬”,還是算一算為好

第一筆賬,是人文。

雖然現在的學生思想成熟得早,但三觀的形成,是要通過讀書和閱歷來完善的。

在三觀未定之前就送到國外去讀書,很容易受到不同文化的浸染。

多元化並可怕,而且是有益處的,但可怕之處就在於,中學年齡的孩子不具備完善的是非辨別能力。

他們很容易把“新鮮”當信仰,把“異論”當真理。

在長年接受西方教育的同時,他們很可能從精神上更傾向於,也更適應於西方的文化和生活。尤其是去學人文科學方向的孩子,更是如此。

那麼在他們學成之後,究竟是否回國呢?

如果不回國,那剩下的問題大部分是家務事,這個我無權評論。

但如果回國,那就不得不算第二筆“賬”:機會成本。

俞敏洪:西方教育更好,留學首選英美!我想,你可能少算了兩筆賬

不必談生在中國長在中國。

我們都很清楚,在多年留洋後,從習慣、交友、理念各個方面來說都一定養成了相對固定的習慣,甚至形成了牢固的價值觀。

這些或多或少會與國內的文化背景有所不符,他們很可能要重新“適應”,而且不見得適應得了。

如果就讀於西方名校,那麼回國的路還會較為平坦。

但問題就在於,留學產業這些年已經被熱度衝擊得有些扭曲。有的學生到了美國,上的壓根就不是什麼正規大學。

比如像什麼加利福尼亞美洲大學、迪克森州立大學、檀香山大學等等,名字聽起來都挺高端大氣上檔次,但說到底,它們就是美國版的“華北科技大學”(野雞大學)。

這些年上當受騙的中國家長不在少數,官司也是打了一輪又一輪。

即便是贏了官司,頂多也就賠你個學費。可孩子最寶貴的時光,卻全都浪費了。

而那些花費高昂的普通大學,論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的話,可能還不如國內的普通高校。這也是為什麼近年來“海歸”學子頻受冷遇的主要原因之一。

俞敏洪:西方教育更好,留學首選英美!我想,你可能少算了兩筆賬

出國留學,鍍金還是鍍銅?

我們一直信奉“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這雖沒錯,但也讓許多家長拼了命地把孩子送到國外讀書。

從這次祖國協調客機接回國外各年齡段留學生來看,年齡小得令人匪夷所思,數量多得令人咋舌稱歎。

教育,對於家長和學生而言,是一項事業。但對於留學機構和海外很多大學來說,卻是一門生意。

出國留學究竟是鍍金還是鍍銅,只在機構的一張嘴,和你的一念之間。

是否選擇出國留學,是一項遠及人生藍圖的規劃,而不是近在眼前的虛榮和盲目。

即便是留學之路一片坦途,也千萬別忘了:“海歸”,也要淡水養殖才能成才。

『誠言呈語』每天趣談教育新鮮事。

在這裡,有故事、有觀點,有邏輯、有深度。

期待您的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