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樂使者——華特•迪士尼的動畫人生

引言:在奧斯卡金像獎的歷史上,作品提名次數最多的導演是誰?是斯皮爾伯格?詹姆斯·卡梅隆?都不是。
這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迪士尼公司的創始人——華特•迪士尼。在他38歲那一年,他獲得了奧斯卡終身成就獎(榮譽獎)一次性拿了八個奧斯卡金人,那是為其量身定做的一座大金人,外加七個小金人。


歡樂使者——華特•迪士尼的動畫人生


在其一生中,他與他的團隊成員共在世界範圍內獲得超過950次的榮譽與嘉獎,其中包括48次奧斯卡金像獎與7次艾美獎。

說起迪士尼出品的動畫片,幾乎每個地球人都知道,它給我們帶來無窮的歡樂和童趣,還有寶貴的人生啟示。

那麼華特是如何打造出一個輝煌的迪士尼帝國的?除了才華過人之外,是不是一開始他便拿到了一手好牌?難道他就是傳說中那種含著金湯匙出生的人嗎?

還真不是。

歡樂使者——華特•迪士尼的動畫人生


起點雖低,但夢想總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歡樂使者——華特•迪士尼的動畫人生


1902年,華特出生在美國芝加哥一個普通的大家庭裡,兄弟姐妹五個。

華特8歲的時候,全家搬到了堪薩斯城,以送報維生。他從9歲開始送報紙,工作量很大,把學業都耽誤了。

長大後,華特拒絕再幹體力活,只想做腦力勞動。什麼腦力勞動呢?做動畫。

藝雖不高但人膽大的華特決定自己創業做動畫,但由於資金、人脈、技藝的限制,他一路磕磕碰碰吃了不少虧。

好不容易,華特終於在好萊塢有了自己的製片廠,在不懈努力下,他創作出一炮而紅的作品《幸運兔子奧斯華》。

但他萬萬沒想到的是,不久之後,發行人和工作室的大多數人都背叛了他,他失去了這個系列動畫的製作權。

歡樂使者——華特•迪士尼的動畫人生


但正如我們的先賢老子所說的,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天性樂觀的華特在生活的暴擊面前並沒有一蹶不振,他迅速地另起爐灶,謀求出路。

在一趟回程的火車上,悶熱的天氣和嘈雜的環境絲毫沒有對華特和他的小夥伴們的工作造成影響,他們只專注於更好的卡通形象的設計。

鋪紙動筆,圈圈畫畫,他們時而面露喜色,時而眉頭緊蹙……幾個小時後,一個可愛的老鼠卡通形象躍然紙上,華特激動得拍案叫絕,米奇誕生了。米奇是夢想之源,成為了華特開掛人生的起點。

歡樂使者——華特•迪士尼的動畫人生


這隻快樂機靈的小老鼠後來風靡全球,成為家喻戶曉的動畫明星,也給迪士尼公司帶來輝煌的成就。

甚至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席捲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大危機中,米奇還創造了救市的奇蹟:一家玩具公司因生產米奇系列玩具,避免了破產的命運;一家業務陷入停滯的公司,通過售出200萬隻米奇手錶恢復了元氣;一家編織廠靠製造印有米奇肖像的毛衣在經濟大蕭條中仍擁有做不完的生意。當時《紐約時報》曾評價道:企業家和銀行家們無法戰勝的困難,卻被小小的但力大無窮的米奇征服了。

歡樂使者——華特•迪士尼的動畫人生


華特是如何賦予米奇這種神奇的魔力呢?

他是如何製作出為一部又一部為人們的生活增添歡樂色彩的精彩動畫片呢?

他靠的是什麼呢?

歡樂使者——華特•迪士尼的動畫人生


華特製勝法寶之一:聲音和圖像結合,牢牢地抓住了觀眾的注意力。

建築大師貝聿銘先生說:“我一直沉浸在如何解決我自己的問題中。”

醉心於熱愛的建築事業中,解決了一個又一個棘手的問題,他創造了許多激動人心的卓越建築:如美國國家藝術館東樓、整修巴黎盧浮宮、香港中銀大廈等等,成就了一番番佳話。

動畫大師華特•迪士尼也一直沉浸在他的動畫世界裡,他一直在解決的問題是:怎樣才能讓自己的動畫更出彩?如何才能牢牢地抓住觀眾的注意力?

一開始,華特也是從畫面和創意去與同行相比拼,他為米奇製作了兩部動畫片,但反響都很一般。

後來,他看了一部電影——《爵士歌王》之後大受啟發,這是電影史上第一部有聲電影,宣告了有聲電影時代的開始。那是1927年,大部分電影都是默片,雖然放映時有音樂伴奏,但畫面跟音樂、音效沒有很好的同步。

華特看完這部電影,明白了一點:聲音跟圖像一樣重要,都能抓住觀眾的注意力。

而迪士尼的競爭對手們都還只是把聲音當成動畫的附屬品,錄個音樂在放映時播放就完事了。

為了研發聲音和畫面同步的方法,華特在公司申請了一筆財務開支,做了很多嘗試。全身心投入研究的成果是,第三部米奇動畫片《蒸汽船威利》成功了,它成為了第一部而且是當時唯一一部圖像聲音同步化的喜劇動畫片,上映之後,觀眾反應非常熱烈。


歡樂使者——華特•迪士尼的動畫人生


歡樂使者——華特•迪士尼的動畫人生


聲音同步化成了迪士尼公司的獨門武器,直到1947年,華特都一直親自為米奇配音。米奇雄霸動畫界,成為了人們最喜愛的動畫明星。

歡樂使者——華特•迪士尼的動畫人生


華特製勝法寶之二:創作動畫電影。

華特並沒有滿足於現狀,他認為,人的注意力,不光有感官衝擊的維度,還有時間的維度,要牢牢地抓住觀眾的注意力,就必須把動畫片變長。當時還沒有動畫電影這個概念,動畫都是短片,通常只有7到14分鐘,只是負責給電影長片暖場的。

而那時米奇系列動畫已經火到喧賓奪主的地步了,很多觀眾到電影院只是為了看這隻帶給人們無窮歡樂的米老鼠。

既然如此,那麼製作動畫電影長片,也一定大有市場。

華特下定決心要做動畫電影,迪士尼做的第一部動畫電影是《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以下簡稱《白雪公主》)。後來華特就是靠它得到了一大七小的奧斯卡金人。

歡樂使者——華特•迪士尼的動畫人生


從短片到長片,要跨越的難關可真不少。首先,電影要把故事講好,情節要更復雜,每個角色和場景要保持前後一致,不能像動畫短片一樣只是簡單的笑話堆砌。

另外,動畫長片的製作成本、投資金額很大,風險很高,稍有不慎就會血本無歸。

當時,同行們把華特的這個項目叫做“迪士尼鬧劇”,等著看他的笑話。

華特不理會這些冷嘲熱諷,他新招了幾百個動畫師,對所有員工都進行了系統地美術培訓;為了達到最佳的視覺效果,他斥巨資購置了新的攝像機;為了講好故事,他建了6個編劇小組;更重要的是,他堅持按照真人電影的原則,給角色塑造出獨特的個性。

華特對角色個性精益求精,給動畫師們增加了很多工作量,但動畫師不僅沒抱怨,反而被華特這種精神感染。

在華特和動畫師的努力下,《白雪公主》裡的小矮人,不是模仿人類的樣子,做一些可笑事情的小矮人,而是滑稽、可愛,有自己個性的小矮人。這部電影也證明了,動畫片的藝術表現力,可以比肩真人電影;手繪200萬張圖塑造出來的動畫角色,能夠跟真人演員平等競爭。

看了這部電影的成年人發現,自己以前看無聲動畫時會打哈欠,現在卻跟著白雪公主床邊的小矮人們一起流淚。

歡樂使者——華特•迪士尼的動畫人生


歡樂使者——華特•迪士尼的動畫人生


《白雪公主》第一年的票房總收入850萬美元,超過了成本的5倍,那時候,一張成人電影票均價才0.27美元,很多人都會去影院反反覆覆地看。

華特用有聲動畫和動畫電影牢牢地抓住了觀眾的注意力,也給迪士尼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白雪公主》之後,迪士尼陸續推出了《木偶奇遇記》《幻想曲》等多部膾炙人口的動畫電影。

  • 成功絕非偶然,每一部叫好又叫座的作品背後,是華特及其團隊無數個日夜的全情投入,精心打磨,其中之艱辛,非三言兩語能夠道盡。

去年大火的國產動畫大片——《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導演餃子談起電影的製作過程時說,故事後期有一個4人搶筆的長鏡頭,整場動作戲一氣呵成行雲流水,爽快的視覺衝擊背後,是製作團隊大量心血的結果。

餃子稱,幾個最優秀的動畫人員投入了兩個月,也僅完成了動畫草稿的設計,後期動畫燈光特效等工作加在一起磨了很久才搞定。

一個長鏡頭尚且耗費如此大的心血,整部作品的工序之繁複就更不用說了。這還是在科技發達、資源豐富的今天,想想80多年前的華特製作動畫電影的過程該有多難。感謝藝術家們的付出,為我們的生活增添了美麗的色彩。

歡樂使者——華特•迪士尼的動畫人生


最懂你童心的歡樂使者,讓你的天真爛漫不再無處安放。

1953年以後的華特,注意力就不在動畫電影上面了,他全身心投入到一個新計劃裡:建一座全家人都能享受到樂趣的樂園,也就是迪士尼樂園。

這個樂園後來拓展了迪士尼帝國的版圖。

歡樂使者——華特•迪士尼的動畫人生


為什麼華特要做樂園呢?他曾經陪兩個女兒去過一個遊樂園,那裡不僅一片狼藉、陳舊不堪,旋轉木馬的管理員還很不友善,來遊玩的人,很難盡興而歸。

華特對此很失望,他決定要建一座能讓遊客盡享歡樂和童趣的真正的遊樂園。

華特在做迪士尼樂園時,也像做電影那樣關注細節。

比如,迪士尼樂園的人行道沒有90度的拐角,這是為了讓人們在樂園裡閒散地散步,而不是筆直往前衝。在樂園的主街上,商店的櫥窗都很低,小孩不用踮起腳尖就能看到裡面有什麼。這些設計都來自華特,他在建造樂園時,經常會蹲下來,以小孩的角度去看待整個樂園。

歡樂使者——華特•迪士尼的動畫人生


在迪士尼樂園裡,每個遊樂設施都像一部精心製作的電影,讓遊客體驗了一把當主角的快感。

以乘船為例,在迪士尼樂園,乘船項目的名字是“叢林巡航”,這個設計借鑑了奧斯卡獲獎電影《非洲女王》。“叢林巡航”模擬一艘船在河流上行駛,乘船的遊客是探險家,迪士尼的工作人員是探險嚮導。

去迪士尼樂園玩的時候大家最怕的就是排隊排太久了。它只有一個入口,人多的時候,就會熙熙攘攘。

規劃師當初設計公園時,提議說要設計三個獨立的入口,提高遊客進來的效率。但華特想要的正好相反,他希望整個樂園只有一個入口,他想把入口處變成一個阻塞點。這樣,人們就會在入口相互碰到。

華特希望,人們走進迪士尼樂園,就像電影明星走上好萊塢電影首映式的紅毯上一樣。哈哈,不知大家在擁擠中有沒有籠罩在主角的光環中,感覺到眾星捧月的成就感呢?

歡樂使者——華特•迪士尼的動畫人生

華特對迪士尼樂園的定位想把這裡變成全世界最快樂的地方。

迪士尼樂園裡的所有工作人員,都叫“演員”。這是因為,每個人都是“迪士尼樂園”這場表演的一分子,遊客是明星,經過培訓的工作人員是演職人員。但是,這種“演員”策略,剛開始實施時也曾引發了誤解。

1955年7月,就在第一家迪士尼剛開業的第二天,一個扮演湯姆·索亞的小演員,因為想要扮演好這個粗暴的角色,就主動跟來迪士尼參觀的其他男孩發起衝突。華特很生氣,把表演部的副經理叫過來,副經理趕緊解釋說,這個小男孩毆打顧客,我已經把他解僱了。

但華特真正生氣的不是小男孩的舉動,他生氣的是副經理沒有給小男孩足夠的培訓。為了打造世界一流的員工團隊,他專門辦了一所迪士尼大學來培訓員工。

由此可見華特對迪士尼樂園的建設和管理是事必躬親,細緻入微的。

  • 華特像做電影一樣造了第一座迪士尼樂園,但是他希望這部“電影”永遠不會完工,“我需要有生命力的東西、那些能自己生長的東西,以及我可以用新思想不斷澆灌的事物。這個公園就是這樣。不僅我能為它添磚加瓦,連這兒的樹木也會不停生長。”

1966年,65歲的華特去世了。這座迪士尼樂園的確如他所願,能自己生長。現在,全球一共有6座迪士尼樂園,成為孩子們最嚮往的遊樂場所,每逢節假日更是人山人海,歡聲笑語不斷。

今年受到疫情影響,現在迪士尼樂園暫時關閉,但人們對它的關注絲毫未減。孩子們更是盼望待到平安之日,可以去樂園裡與米奇、唐老鴨和迪士尼公主們共度美好時光。

歡樂使者——華特•迪士尼的動畫人生


結語:歡樂使者華特•迪士尼的動畫人生並不是一帆風順的,每次有新的想法,總會遭到非議,他在做有聲動畫的時候,沒有同行看好;做《白雪公主》的時候,他幾乎傾家蕩產,而同行卻把這個項目叫作“迪士尼鬧劇”,等著看他的笑話;做迪士尼樂園的時候,他跑了幾百家銀行貸款,屢屢碰壁。

但他不忘初心,堅持到底,他想要傳播歡樂,不管是通過鮮活的卡通人物、魔幻的電影,或是前所未有的主題公園。

他做到了,他的夢想成真了,同時也為這個世界獻上了無數寶貴的藝術珍品。

感謝您,歡樂使者迪士尼先生!

(我是可琦Gigi,愛靜思沉吟,也愛唱唱跳跳的樂觀主義者。如果喜歡我的分享,請關注我。)

參考資料:《動畫人生》

圖片源自網絡,如侵即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