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透不說透的境界,不是誰都能修煉成的——李益《上汝州郡樓》

看透不說透,是人生的處世規則,是與人留一線的處世智慧,也是一個人成熟的表現。也有人說,看透不說透是幸福,看透並說透是痛苦,這都是人生的教訓。但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年輕氣盛,事事都想發表意見,最終將自己處於被動之中。#郝乙書法#

看透不說透的境界,不是誰都能修煉成的——李益《上汝州郡樓》

說話時,及時打住,留出意猶未盡的餘地,讓別人自己體會出來的效果,可能比直接說出來更好。話說半句不嫌短,事事說盡惹人嫌。什麼才是看透不說透的境界呢?我們來看看唐代長壽詩人李益的這首《上汝州郡樓》,可能會有一番感受。

看透不說透的境界,不是誰都能修煉成的——李益《上汝州郡樓》

"黃昏鼓角似邊州, 三十年前上此樓。今日山川對垂淚, 傷心不獨為悲秋。"

——看著黃昏夕陽斜下,耳邊聽著鼓角聲聲,彷彿又到了邊疆的州郡一樣,三十年前,我就上過這座郡樓。面對今天的山川破碎,我傷心可不僅僅是因為秋天而悲傷啊!

看透不說透的境界,不是誰都能修煉成的——李益《上汝州郡樓》

開篇七個字,"眼看"、"耳聽"、"心想",全有了,文字精煉無比。隨即回到現實,我還是三十年前登上這座樓的,樓還在,城還在,但人、事全非,看看破碎的山川,我的傷心可不是為了悲秋啊!那為了什麼呢?不說了,自己想去!這就是看透不說透。

看透不說透的境界,不是誰都能修煉成的——李益《上汝州郡樓》

那到底是為了什麼呢?結合歷史,我們來給說透李益想說的事。這首詩寫於公元804年,李益生於公元750年,卒於830年,享年80歲,是唐朝少有的長壽詩人。寫這首詩時,李益55歲左右,從20歲左右登科為官,經歷了三十多年,看著唐朝一代代逐步由興盛走向衰落,再難有當年的興盛之世,心中苦悶,但又無法訴說,也就是看透不能說透,只好藉助詩歌來表達心情,才有"傷心不獨為悲秋"之句。

看透不說透的境界,不是誰都能修煉成的——李益《上汝州郡樓》

縱觀歷史,凡是文人,大多憂國憂民、悲懷憤世。登上一座城樓,面對黃昏、聽著鼓角,就湧出如此之多感慨,為國家擔憂,為百姓惦念。一股蒼涼之感撲面而來,讓人在詩篇的蒼涼中感受詩人的博大情懷。

看透不說透的境界,不是誰都能修煉成的——李益《上汝州郡樓》

至於詩人負心霍小玉、捆妻於家中的故事,則另當別論,屬詩人個人的私屬之事罷了。

另:1、該詩又名《上汝州城樓》。2、第三句也有版本為"今日山城對垂淚"。3、汝州郡樓,又稱"望嵩樓",是曾經的文化標誌性建築,現已無遺蹟。

注:圖片來自網絡,書法作品作者郝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