嚮往的愛情、殘酷的現實、精緻的生活,詩經裡的故事精彩紛呈

提到《詩經》,你會想到什麼?

是“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唯美告白,

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睹物思人,

還是“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海誓山盟?

印象中《詩經》似乎是一本愛情詩集,但事實並非如此,《詩經》講述的是西周至春秋的生活,而愛情只是平淡生活中有滋有味的一部分。平常人的生活不外乎吃喝玩樂、學習工作,而古代人的生活也是如此,只不過他們的生活背後,是現代人可能不知道的風俗禮儀。

嚮往的愛情、殘酷的現實、精緻的生活,詩經裡的故事精彩紛呈

而《詩經是一本故事書》將其中的詩句變為一個個故事,不但降低了詩句的理解難度,還描繪出當時人們的生活圖景,從飲食、工作、學習等多個方面展現出當時的禮儀風貌。

詩經裡的故事,因繁瑣的文化而精緻

《詩經》中最為典型的就是當時的禮樂文化。禮樂文化始於先秦,到夏商周走向成熟,周禮則是集大成之時。

《楚茨》講述了周天子祭奠先祖的故事,現在我們祭奠祖先大多是在清明節掃掃墓,放些菊花,燒些紙錢給先人,但當時的祭祀禮儀相當繁瑣。光是祭品種類之豐富,就讓我們驚歎萬分。周人的主食標配是六穀:稌、黍、稷、粱、麥、苽,最常見的主食是黍子,搭配羊肉,其他還有大米飯配牛肉,小米飯配豬肉等等,具體還要根據食物的五行屬性和節令的五行屬性進行搭配。還有我們現在常吃的豆瓣醬、甜麵醬之類的調味醬,當時也是非常流行,而且吃什麼菜就得配什麼醬,十分講究。這次天子祭祀就要備好二十二種醬,讓祭品的美味升級,討得神靈開心,庇護國家風調雨順。

嚮往的愛情、殘酷的現實、精緻的生活,詩經裡的故事精彩紛呈

祭品準備好了,作為司儀的“工祝”就會代表神邸致詞,言說神靈帶來的福祉,鐘鼓齊奏,最後大家享受美味佳餚,叩首祝福。

除了祭祀神靈,還要祭祀同土地有關的各路神靈,祈求農業豐收。當時最重要的是“灶神”和“田祖”,祭祀依然要有精緻的祭品和愉悅神靈的樂器演奏。

祭祀是大活動,自然要隆重守規矩,但日常著裝的規矩也是不少。《都人士》中“狐裘黃黃”的著裝,裡面穿淺色狐裘,外一層的中衣是黃色的,服裝搭配得很協調。不過你可不能直接穿著狐裘出門,外面要再穿兩件衣服,也就是朝服或禮服,不然感覺就是穿著背心或秋衣出門,太不禮貌了。有身份地位的人穿的衣服自然材質更好,更為精緻,百姓們主要還是穿麻布衣服。

嚮往的愛情、殘酷的現實、精緻的生活,詩經裡的故事精彩紛呈

書中的小故事只是《詩經》折射出來的一個側面,真正的周禮涵蓋社會生活的所有方面,既有祭祀、朝覲、封國、巡狩、喪葬等國家大典,也有用鼎制度、樂懸制度、車騎制度、服飾制度、禮玉製度等具體規範,還有各種禮器的等級、組合、形制、度數規定。

這樣的禮儀過於繁瑣,或許是一種時間和精力上的浪費,但也正是這樣面面俱到的禮儀,讓古人的生活變得精緻豐富起來。

詩經裡的故事,因唯美的語言而動人

孔子說,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快樂喜悅的感情不過分,明明是哀怨的感情,卻不至於讓讀者感情撕裂。讀者感受到的是不濃不淡的喜悅和哀傷,卻讓人沉醉其中。

《詩經》中的用詞並不華麗,甚至可以說是普通人都能說的大白話。一個樵夫愛上女神,自知配不上,便化作護花使者,默默守護祝福。《漢廣》中用了8個“不可”,言說女神是自己追不到的存在,如南方喬木,砍柴的自己夠不著,同自己又隔著又闊又長的江河,沒有船隻渡自己到對面,更無法游過去奔向她,只能默默願望,祝女神一生幸福。

嚮往的愛情、殘酷的現實、精緻的生活,詩經裡的故事精彩紛呈

這樣的大白話很親民,卻恰恰是真實情感的流露。詩經裡寫的大多是普通的平民百姓,他們沒有司馬相如那般的好才華,能夠用一曲《鳳求凰》抱得美人歸,但是他們也渴望愛情,心裡也有想表達的情感,不會說漂亮話,那就說實在話,詞窮了,那就多說幾遍。

詩經的另一個顯著語言特點是重複使用疊音詞

,而重複和音樂的美感息息相關。詩經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都因音樂得名。“風”是地方樂調,收錄當時十五國的民歌;“雅”分大、小雅,多為貴族所作的樂章;“頌”是用於宗廟祭祀的樂歌。音樂的美感來自詠歎和高潮迭起,一般音樂高潮的句子是重複的,因為重複可以強調最重要的部分,不斷地昇華感情。而詩經本來就是要配樂唱的,需要符合相應的節奏韻律,讀起來非常朗朗上口,容易讓大眾接受。

嚮往的愛情、殘酷的現實、精緻的生活,詩經裡的故事精彩紛呈

配上曲折的故事,重複的內容之中變動一個字,也能讓人感覺到不同的心境。《關雎》中寫參差不齊的荇菜,一會兒是左右流之,一會兒是左右采之,一會兒又是左右芼之,荇菜這個調皮鬼,就像女子一樣,一開始滑溜溜地,完全抓不住,慢慢地能夠著了,能拔下成為自己的所有物了。這樣的情緒遞進,不會讓人覺得唐突,反而一步步落入甜蜜陷阱,感受到愛情的美好。

詩經的語言樸實無華,但其反覆的詠歎和精準的用詞,將故事裡主人公的感情恰如其分地表現出來,牽動著讀者的心。

詩經裡的故事,因共通的情感而傳承

詩經那個時代距離現在已有2000多年了,但是讀《詩經》,與古人對話,我們卻不覺得有違和感,原因就是詩經裡的故事,發生的年代雖然不同,但其中的感情從未改變。

我們老以為過去的婚姻是包辦的,講究門當戶對,可實際上也有白富美嫁給窮小子

的情況。《衛風 珉》中的白富美為了愛情嫁給了窮小子,生活水平直線下降,生活一地雞毛,而丈夫也漸漸顯露出蠻劣本性,對她進行家暴。現在我們見到的不幸婚姻中就有這樣的案例,白富美既後悔又哀怨,為了虛無縹緲的愛情放棄優越的生活,換來的卻是地獄般的生活。

嚮往的愛情、殘酷的現實、精緻的生活,詩經裡的故事精彩紛呈

也有所謂的上門女婿,《周禮》中明確規定,女方娶“入贅者”是可以得到合法登記的。而且入贅後,男子要改從女方姓,生的孩子也隨母姓,可見當時的婚姻法律條文對上門女婿很不友好。這位上門女婿只能無奈地抱怨,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敢提及。

相比之下,現代的上門女婿境遇要好得多,但那種吃人嘴短、無可奈何的感覺卻是相通的。

也有戰友情、兄弟情,一直延續至今,不曾褪色半分。“豈日無衣,與子同袍”,秦人在戰鬥中最簡單的戰友情就是兩個人同穿一件衣服,同蓋一條被子,生死與共,並肩相伴。面對共同的敵人,物資不足我們一起分享,大難當頭我們一起前行,團結的我們必將取得勝利!《秦風·無衣》中句句慷慨激昂,鼓動著我們的同甘共苦之心。

嚮往的愛情、殘酷的現實、精緻的生活,詩經裡的故事精彩紛呈

從古至今,我們的日常風俗習慣不知變了多少回,可那份人類共有的感情從未改變,也正是這樣的情感力量,讓《詩經》擁有傳承千年的魔力。時至今日,提起《詩經》,我們仍然會為那些噴薄的感情所感動。

《詩經》的每一首詩短小精悍,情感高度凝練,精緻的文化,唯美的語言,共通的情感,都在短句的背後。而《詩經是一本故事書》用一個個生動的故事,讓隱藏的情感顯露出來,講述千年前的文化與傳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