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歷史的和發展的態度看待孔子和傳統文化

先說說我對孔子認識的過程

以前總是覺得歷史總是向前發展的,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過去封建統治的工具,特別是中學歷史講新文化運動的時候,把孔子和中國傳統那一套東西打個稀巴爛,孔家店成了妨礙社會進步的最大思想障礙,於是我也不自覺地就認為這個兩千多年前的老夫子真的特別可恨,世世代代老百姓受盡其蠱惑毒害。這一點認識直到大學畢業也沒有改變,甚至在讀研究生二年級時聽到人民大學成立國學院的消息,我還在宿舍跟舍友們笑罵那簡直就是復古逆流,不符合時代需要。

後來參加工作,偶然的機會接觸到了一些與傳統文化有關的任務,於是不得不服從工作需要去做相應的工作,其中有些工作內容是接觸一些清北人師和社科院、中央黨校的一些研究傳統的知名教授,為了做好工作,不得不逼著自己去研讀一些傳統經典,不得不去讀孔孟老莊那一套東西,而就在這個過程中,我對待傳統文化的認識和態度卻發生著慢慢的轉變,個人的思考也逐漸深入了一些。

至於現在回過頭讀孔孟老莊,更多的是感受到先賢聖哲們博大精深、洞明世事人心的智慧,今天的人們彷彿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彷彿一切都看得到,看得清,看得透,其實今人未必就比古人更智慧,恰恰是那個生產落後、人們普遍認識不深的歷史條件下,一些了不起的思考者,產生了對人性深邃的洞察與總結。今天的我們不能只從當下去理解孔子他們,無論怎樣,他在當時能開私學之先河,為恢復社會秩序,安定人心,並且能以合適的方法化育學生,傳播正能量,無論如何都是當時的頂級人物。

再回頭看看孔子與儒家文化和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關係。仔細想想,把孔子作為封建帝制思想的“罪魁禍首”既不客觀也不公平,一是因為孔子只是儒家學說的創始人,但儒家思想特別是作為統治階級正統思想的儒家思想卻不是孔子的功勞,而是後世對儒家思想的大規模現實性改造,最突出的莫過於漢武帝時期倡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董仲舒,再往後就是宋明理學對儒家思想的又一次大改造,最終完成成為“皇權”正統性的思想理論支柱。另外還值得一提的是,在傳統社會中發揮作用的並不僅僅是儒家思想,歷史上也有“外儒內法”的說法,甚至某些時期法家思想則更突出些,釋家、道家思想也在社會層面上不同程度地存在且發生作用。

最後,關於對待新文化運動打倒“孔家店”的認識,我則認為更多的原因則是救亡圖存和社會再造之需要,矯枉必須過正,最終的目的也是改變當時國家社會落後受辱之現狀。

至於,當今是否需要孔子,無論我們否定或肯定,始於孔孟的儒家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大部分中國人的文化理念、家庭觀念和社會價值觀,都深受其潛移默化的影響。事實上,儒家思想發展過程中的很多理念反倒是特別珍貴,比如“仁”和“仁政”、“民貴君輕”、“小康”與“大同”,無不體現著人類最閃亮的精神之光。任何毫不分析、不加揚棄的武斷態度對待傳統都是不公正的,只有批判繼承,去粗取精,才能讓中華文脈在新的時代征程中延續輝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