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防止“碰瓷”?古人這個辦法,不服不行!

導讀:瓷器怎樣防止被”碰瓷“,古人的做法,的確令人腦洞大開,外帶佩服!但要說清這個問題,必須先講一下古代物流的基礎設施。性急的朋友,可以直接看結尾。

經濟的發展,網購的流行,現代物流快遞發揮了重要作用,處在世界各地的人們,無需見面就可以收到貨物。然而,物流業對待託運件的粗暴操作,導致到手貨物難免出現磕碰或者損傷,嚴重者甚至面目全非,近些年雖有改觀 ,但仍有很大完善空間。

怎樣防止“碰瓷”?古人這個辦法,不服不行!

京杭大運河

大家都知道,中國古代的“土特產”中,絲綢、茶葉、瓷器等等,通過古老的絲綢之路,被運送到世界各地,通過鄭和下西洋,漂洋過海千萬裡,溝通經濟,互通有無。

在經濟水平、運輸條件相對落後的古代,經過長途跋涉,古人把瓷器運送到目的地,能夠做到完好無損,有什麼絕招嗎?即便是現代物流,使用先進的打包方法,不磕不碰也是很難做到的。

古代運輸的原始階段,大多帶有政治管理的味道。有些類似今日之郵政系統部門,優點是“雖遠必達”,“一件也走貨”,不考慮經濟成本,承擔著維繫國計民生物料的流動任務。

怎樣防止“碰瓷”?古人這個辦法,不服不行!

信息也好,貨物也罷,包括人員,流動就要有道路,現在常說的“十里長亭”,屬於秦漢時期設置,一般作為交通的主幹線。中國很早就出現了驛站,到明朝和清朝時更為成熟。

驛站的功能,類似於今天的招待所,各州、縣都設有驛站。驛站負責人的職位叫驛丞,級別很低,不入品級。但驛站屬於官家用途,以信息上傳下達、人員迎來送往為主,定位並非商業。

怎樣防止“碰瓷”?古人這個辦法,不服不行!

古代驛站

明朝永樂年間修通京杭大運河,南糧北運,目的是解決北京城的糧食問題。同時激活了水運的商業化道路。如今一些知名古鎮,比如山東的臺兒莊古城,就位於京杭大運河的中心點。當時的臺兒莊,商業貨運,一派繁華。

說到底,不論是陸地,還是水運,都為貨物流通做好了準備。明朝時期,瓷器製作工藝水平更加成熟,瓷窯眾多,除了老牌瓷都景德鎮外,還有浙江的處州、河南的禹州、北直隸的曲陽、南直隸的宜興等等。

瓷器生產水平提升後,帶來了大量的瓷器運輸業務。明朝嘉靖時期的王宗沐,曾記載說,景德鎮的瓷器:”自燕雲而北,南交趾,東際海,西被蜀,無所不至“。

怎樣防止“碰瓷”?古人這個辦法,不服不行!

臺兒莊古城

古代條件有限,運輸易碎品,大多以稻草作為填充物,利用稻草的柔韌增加緩衝,以確保物品不被”碰瓷“。現在民間個別傳統商販,沿街販賣瓶瓶罐罐之類的陶製生活用品,仍有采用麥秸稈防護的。

古人在大量的商業實踐中,對於瓷器這個易碎品,充分開動腦筋,防止破碎措施堪稱奇葩。即便是現代化的物流快遞公司,也不得不心服口服,除了防護措施極其巧妙外,那份對待託運貨物的態度,也讓一些快遞小哥臉紅。

怎樣防止“碰瓷”?古人這個辦法,不服不行!

瓷器

據《野獲編》作者沈德符記載,在明朝萬曆時期,沈德符曾經看見過世界各國來北京朝貢的車輛。這些車輛歸國時,貨物裝了三丈多高。如果不是他吹牛,按現在的標準,車輛高度至少9米,已經嚴重超高。

但也從側面說明,當時雖然在”海禁“的背景下,海外貿易依然繁華。”僅瓷器一項,就多至數十車“。沈德符詢問裝卸工,這些極易破碎的瓷器,”何以陸行萬里?”

怎樣防止“碰瓷”?古人這個辦法,不服不行!

瓷器

裝卸工說,這是他們自創的土辦法:瓷器剛買來時,每個瓷器裡面放土,少量的豆子和麥粒。然後幾十個捆在一起,放在潮溼的地方,不斷灑水。等到豆麥生芽,纏繞在瓷器上以後,試著投放在地上沒事的,才裝車起運。

沒有現代化的泡沫,就用厚厚實實的植物秧苗打包,雖然方法費時、費力,但畢竟是出國的瓷器,路途遙遠,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文\羅漸升 圖\源自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參考資料\《明史》

如果喜歡,請關注、點贊、評論、轉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