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上,中國的夥伴有三六九等,哪些是鐵哥們,哪些是酒肉朋友?

01 中國為什麼推行夥伴關係戰略?

“人緣”與“國緣”有很大的相似性,當今,中國在世界上到底混的怎麼樣,有多少真朋友,又有多少酒肉朋友?

冷戰結束以後,世界各國都把外交作為一種維護自身利益的策略,只有中國將其作為一項長期堅持的戰略任務。在以追求利益為主要目標的國際關係中間,中國堅持不結盟的原則,與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建立了不同等級,不同深度的雙邊關係。關係有遠有近,利益大小不同。

中國的政治家用一個非常巧妙的詞來形容與別國的合作,“夥伴關係”,既然是小夥伴,總得搞點事情吧,總得創造點機會。“夥伴”二字為雙邊關係戴了一頂高帽子,既顯得平等,給了彼此面子,又讓別的國家吃了醋。

不要小看這“夥伴”二字,大有深意。既然是夥伴,總有個親疏遠近,如何來區分?

本文將從細來分析中國對外關係的戰略考量。

中國為什麼推行夥伴關係戰略?

首先,什麼是夥伴關係。夥伴是基於自願原則的合作互利,而結盟則是條約束縛下的權利與義務。夥伴主要是為了挖掘彼此之間的共同利益,而結盟則主要是為了一致對外。夥伴是原則大於立場,而結盟是立場大於原則,打架時,一起上,先不問誰對誰錯。夥伴是建立在平等基礎上的對話溝通,互利互助,而同盟間有時為了追求最大利益會犧牲弱者權益。夥伴關係更具有彈性,結盟關係完全束縛在條約的框架下。西方國家也會建立一些雙邊夥伴關係,比如1997年的俄印“戰略伙伴關係”,日俄“相互信任的夥伴關係”等等。這些夥伴關係具有非常濃厚的結盟意涵,氣度狹小。對此,中國所建立的夥伴關係的基本特徵是平等互利互不對抗不針對第三國。不結盟不敵對是一種創造性的國際關係。

其次,推行夥伴關係有什麼好處?廣交朋友才能創造機會,贏得利益機會。互稱夥伴,才能消除戒心,是得雙方為共同目標努力。既然是夥伴了,面對風險和挑戰,你不能袖手旁觀吧。中國體量太大,這麼一個龐然大物迅速崛起,別的國家都會很有戒心,擔心中國對外侵略。對此,夥伴關係讓彼此放了心,基本相信中國打算“和平崛起”。

再次,中國拼了命發展與別國的夥伴關係,到底為了啥?為了告訴世人,中國的崛起是和平崛起,與你發展夥伴合作,用具體的行動讓你消除戒心。對中國而言,各個擊破,通過一個個的雙邊關係的鉚釘,織就一張影響世界的大網。採取手段還是為了最終的合作,畢竟在全球化的今天,深化合作對雙方都是利大於弊。夥伴關係對第三方有一種威懾作用,中俄關系好,老美不敢輕舉妄動。

那夥伴關係具體是怎麼發揮作用的?政治上有事好商量,經濟上互通有無,安全上相互信任,文化上相互尊重。

02 中國是怎麼一步步廣交朋友的?

中國外交戰略的核心是和平外交,不結盟,不稱霸。這在1992年十四大上就明確了的。對外交朋友的優先順序是立足第三世界的窮哥們,同世界所有國家發展友好合作關係,支持聯合國安理會的積極作用。緊接著,首先與巴西建立了戰略性的夥伴關係,其次是與俄羅斯,巴基斯坦,尼泊爾,美國,法國,歐盟韓國,埃及分別建立了不同等級的夥伴關係,至於什麼等級,與兩國拜把子時供奉的瓜果數量是掛鉤的。這個階段算是屬於摸索期。

到了2002年,我們的外交優先順序改變了,變為了發達國家,周邊國家,第三世界和多邊國際組織。自身強大了,跟非洲窮夥伴不在一個段位了,要優先跟發達國家平等對話了,所以實時調整了戰略順序。開始自信地與發達國家交朋友了。畢竟這個時候,對方不再小看咱了。這以後,分別與東盟,墨西哥,埃塞俄比亞,意大利,阿根廷,德國,阿爾及利亞,羅馬尼亞,智利,波蘭,匈牙利,法國,英國,南非,越南等建立和升級了夥伴關係等級。其中,最受矚目的是中俄關系升級為最高級別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意思是說,平時各方面相互照顧,遇到事兒,使個眼色,你懂得。

2012年以後,又有了新的調整。這時候開始,發達國家基本拿下,發展中國家也普遍認可了中國的大國地位,紛紛向中國示好,這時候開始,主要方向便是與這些有些家底的發展中國家增進友誼了。

03 中國對外15個等級的朋友關係

總的來說,中國廣交朋友有如下具體的現實考量,比如中美之間,關係微妙複雜,長期採取“致力於建設夥伴關係”的態度,換句話說,還不是夥伴,還不是一條船關係,甚至還是敵對關係。再比如考慮到特殊的地緣政治和歷史因素,我們對日本韓國朝鮮還沒有一攬子建立夥伴關係。還有就是與非洲國家發展關係,主要考慮對方國內政治是否穩定,因為政權不穩固而導致一些合作項目半途而廢的事件層出不窮,這也可以避免干涉他國內政的嫌疑。

下面,我們總結了與中國建立夥伴關係由淺到深,也就是與我國關係由遠及近的國家名單。

一般性的夥伴關係:點頭之交

第十五等國家:友好夥伴關係(牙買加)

第十四等關係:重要合作伙伴關係(裴濟)

第十三等關係:友好合作夥伴關係(匈牙利)

第十二等關係:全面合作伙伴關係(剛果,克羅地亞,尼泊爾,坦桑尼亞,孟加拉國,埃塞俄比亞,荷蘭,東帝汶,拉共體)

第十一等關係:全面友好合作夥伴關係(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馬爾代夫)

第十等關係:全方位友好合作夥伴關係

戰略性的夥伴關係:利益之交

第九等關係:戰略合作關係(土耳其,沙特阿拉伯,菲律賓,文萊,阿盟)

第八等關係:互惠戰略伙伴關(愛爾蘭)

第七等關係:戰略伙伴關係(阿聯酋,安哥拉,烏茲別克斯坦,波蘭,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尼日利亞,加拿大,塞爾維亞,智利,烏克蘭,卡塔爾,吉爾吉斯斯坦,東盟,非盟)

第六等關係:全面戰略伙伴關係(英國,法國,巴西,丹麥,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哈薩克斯坦,墨西哥,南非,希臘,白俄羅斯,印度尼西亞,秘魯,阿根廷,委內瑞拉,馬來西亞,澳大利亞,阿爾及利亞,新西蘭,蒙古國,埃及,歐盟)

第五等關係:全方位戰略伙伴關係(德國)

第四等關係:戰略合作伙伴關係(韓國,印度,斯里蘭卡,阿富汗)

第三等關係: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係(越南,柬埔寨,緬甸,老撾,泰國)

第二等關係:全天候戰略合作伙伴關係(巴基斯坦)

全局性的關係:有事先商量

第一等關係: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俄羅斯)

我們與這些建立夥伴關係的國家,大多也是建立在利益交互的基礎上,在國際重大事件中,雙方立場關係也是時好時壞,真朋友,肯為彼此兩肋插刀的,少之又少。況且還有大部分的只是彼此建交的關係。你品,你細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