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了30多年,读了3000本书,终于有一本书让我瞬间开窍

一个成功人士的背后,都是坚持。只不过有些人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有了这种坚持、训练的意识,也就是俗称的开窍早,但有些人开窍得非常晚,所以没有坚持的意识,也没有坚持下去的习惯和目标。
活了30多年,读了3000本书,终于有一本书让我瞬间开窍

活了30多年,一直很努力,却也一直很混沌。中学,大学,硕士,工作,结婚,生子,看似顺风顺水,实际上却常常感到迷茫和怀疑自己。

会静下来质问自己的内心,最初的梦想是什么,但似乎并不清晰。

很长一段时间,我以为是钱阻碍了自己的发展和幸福。于是,我拼命赚钱,以为钱能解决很多问题。

先是和妹妹在国际化大都市的中心地带开店,起早贪黑,摸爬滚打。在一天天日复一日的进货和售货的生涯中,我们失去了晴天和雨天,也失去了与孩子们的亲密相处。就这样奋斗了大半年的时光,终于有一天,我们斩断了这个念想——因为我们活得如此不快乐。

我们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但有一点却非常清晰:如果是如此周而复始的生活,哪怕赚再多的钱,我们都感到不快乐。

实体店撤掉后,我们仍然在赚钱的路上前进,并且愈战愈欢——我们做起了时下流行的“微商”事业。那时候,“微商”还刚刚起步,不如现在这般“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在我的家族里,出了很多大老板,生意做得好。我们将传统生意与线上销售结合起来,做得还不错,尝到了第一笔小甜头。

后来我们做起某产品的代理,因为肯吃苦,肯钻研,我们很快就从三级小白,做到了一级代理。记得那时候,货到的时候,全家人去接货,客厅里,客房里,满满的都是货。

也算是赚了一些小钱。如若坚持下去,也能有所成就。但是,我的内心不快乐。

有人来取货,跟孩子开玩笑:你妈妈是做什么的呀?孩子想都没想就回答:卖东西的——她竟然忘了我的本职工作!

和朋友吃饭,个个见到我都是谈我的货,他们还称赞我为“专家”——我的额头上似乎贴着一个鲜明的标签——从“微商”的角度来说,这算成功。

但我却越来越不开心。我深感迷茫。

我去见我的作家姐姐,她鼓励我说“把生意做好也是一种成功”,可我的内心仍然在哭泣——这不是我要的。

可我要的是什么,却不得而知。

混沌又努力的我想不出原因。

只是偶尔的,看到有同龄人活出了我喜欢的样子时,我便觉得似有亮光闪现。

这样的闪现,有如流星,转瞬即逝。这样的闪现,有时候让我觉得生命还有另一种活法,充满了希望;有时候又让我觉得无比挫败,无从着手。

直到遇到张萌的《人生效率手册·如何卓有成效地过好每一天》(以下简称《人生效率手册》),我才像是夜航船一样,突然在茫茫大海中见到了一盏明灯。

它让我清晰地看到了自己来时的路、去时的路以及现在所处的位置

它不仅照亮了我最初的梦想,还明确地为我指出实现梦想的路径。我终于在里面找到了我一直想要的答案。我相信你也可以。

活了30多年,读了3000本书,终于有一本书让我瞬间开窍

一、 我努力了这么多年为什么不成功?

01、人生目标不明确

我一直很努力,也很惜时。

我手机里的日程备忘里,每天记下10件以上待办事项,并且按照重要、紧急等进行分类排列。我每做完一件就会在上面打上一个勾。

我每天像陀螺一样,忙于处理这些事务,很多时候直到深夜。从家里到单位,我需要坐一个站的地铁,总共需要花费4.5分钟,这4.5分钟我从没有浪费过。

我习惯早起。读书,或者写作。忙于赚钱的那几年,我早起,听销售课,或者做报表、顾客分析。

如果不能早起,我也会在深夜哄孩子入睡后把工作补上。

但我一直想不明白,我这么努力为什么不成功?

当然这里有一个对“成功”的定义。比如赚了很多钱,达到某种社会地位,活出了自己想要的状态。但无论哪一种来看,我都不成功。

而这一切源于我对自己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会让我快乐?

这些最基本的问题,如果你像我一样从未理清过,那么现在开始要静下心来理清它。这是最根本的问题。它直接影响到你的快乐。

《人生效率手册》里提出的“7个人物法”,特别好,既科学又具有实操性。它可以帮助你理清这些问题。

我们用一个简单的导图可以呈现:

活了30多年,读了3000本书,终于有一本书让我瞬间开窍

我们终其一生,是要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个人。这便是梦想。为梦想而努力奋斗的人,内心是丰盈又幸福的。

目标不清晰,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或者是事倍功半。

《人生效率手册》的作者张萌,在大学时代确定自己的目标是做外交官,于是学好英语便成为她的最大目标。

为此,大学四年,她朝着这个清晰的目标而努力,最终从英语差生变成了全校第一、全国冠军。

对着这个方法,我彻底排除了所有赚钱的念头,最后只留下了写作和教学。

我相信,有了这个方法,你甚至不会再纠结于看什么书,或者让别人开书单——你会有明确的选择。

活了30多年,读了3000本书,终于有一本书让我瞬间开窍

02、时间管理存在误区

一直以为“四象限法”是时间管理的最佳方法。(即:按事情的重要、紧急程度进行排列,具体分为:重要紧急的、重要非紧急的、紧急非重要的、非紧急非重要的。)

也一直以为把两分钟做完的事情用一分钟做完就是最好的时间管理。

其实这是时间管理的一大误区。读完《人生效率手册》方明白,时间管理的第一要务不是行动,而是不动。

磨刀不误砍柴工,先确立目标。如果目标不明确,做好这两点也是枉然。

而一旦目标确立后,如果不删繁就简、修枝剪叶,也仍然是枉然。

所以,时间管理的第一要务不是其他,而是“断舍离”。

“断舍离”的概念来自于日本的家务整理。读完《人生效率手册》后,我发现用到时间管理上也特别合适。

断掉不必要的事务,舍掉放不下的诱惑,离开侵占你时间的人与事、社交以及情绪……就像张萌所说:

“有目标的人是不会轻易参加这些聚会的,他们的目的是构建自己的朋友圈,而不是被构建。”“有目标的人,往往对时间使用特别仔细,好像他们做什么事情都是为了争分夺秒地实现自己的梦想。”

为了更加精准地做好时间管理,提高人生效率,实现人生目标,可以进一步将人生目标分解为年度目标管理、月度目标管理、周目标以及日目标管理。

如此,一个一个地实现,一步一步地逼近,终有一天会看到梦想的花开。

活了30多年,读了3000本书,终于有一本书让我瞬间开窍

03、总结不是结束,而是计划的开端

前行路上,不乏默默努力的人,但却鲜少有对自己做详细总结的人。即使有,大部分也是总结过了就划上了一个或圆满或不圆满的句号。

然而,总结并不是结束,而是计划的开端。计划、实施、总结、评估以及再次计划,这是一个大的循环体系。

如果不做好这个循环,不去内省和自我调节,进步将是非常缓慢的。

张萌说,每年的大年三十她都把自己紧闭在书房,翻笔记,看手账,为的就是对过去的一年进行客观的梳理和分析。

写此书,是张萌创业的第四年,此时,她已经带领两个团队同步发展。与此同时,她每年要进行至少1000场演讲、出一本书、训练自己的一项硬本领。

这样高效的人生离不开她的总结、复盘。

她告诉我们的方法就是准备一张白纸,在左边写下计划,右边写下执行的实际情况——一定要如实写。一天过完,对照两边的情况进行总结,把变动的情况用小星星标出来。

那些与左边不一致的地方就是时间管理方面的不足,也就是接下来需要努力的地方。

活了30多年,读了3000本书,终于有一本书让我瞬间开窍

二、 我这么多年为何没有把一件事情坚持下来?

回顾这么多年来,自己一直孜孜不倦地努力,但总给人一种“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印象。

是的,

不能坚持,是成功的死穴。

也有很多好友谏言:“你当初应该坚持开店”、“你当初应该坚持做微商、做代理”、“你当初应该坚持写公众号”……

很多时候,我产生了完全的自我否定:是不是我就是个心性不专的人?是不是我就是缺乏毅力与恒心?是不是我就是不如人?

读完《人生效率手册》,我才明白,并不是。

我少年时代读杨澜的《凭海临风》,喜欢上她那张身穿硕士服的照片。于是,从山沟沟里出来的我,拼尽全力,一口气读完了研究生,终究也穿上了那身硕士服。这便是毅力。

因为喜欢文学,这么多年无论是忙于公务还是生意,无论是忙于生子还是育儿,都不曾放弃过写作。这便是恒心。

《人生效率手册》毫不留情地揭露了我(以及如我一样的你)不能坚持的另外三个重要原因:

活了30多年,读了3000本书,终于有一本书让我瞬间开窍

01、不能为喜欢的事坚守10000小时定律

坚持是成功的永恒法则。

然而,不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仍然是难以坚持下去。

就像我开店、做代理,它们让我不快乐,我便无法坚持下去。

而对于我喜欢的写作,想坚持下去,却缺乏技巧。

张萌的“1000小时树林计划”,让我看到了一个普通女孩为了梦想而做出的不懈努力。这里面既有当初的热情,又有后续的技巧——虽然这个技巧只是笨拙的付出足够的时间。

还在大学时代,张萌为了“外交官”的梦想就决定学好英语。她为自己制定了周详的计划,从听、说、读、写几方面来努力。那时候住的是集体宿舍,为了不影响室友们的休息,她每天早上早早地起来,然后蹑手蹑脚地走进学校的小树林。在那里,她“秘密”地实现了她的1000小时小树林计划。等到毕业时,她的英语已经成为全校第一。

因为喜欢而坚持,也因为坚持而喜欢。

管理学常讲的10000小时定律,便是技巧。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保障,断断续续地坚持下去,也难以看到成绩。而没有成绩策马扬鞭、鼓舞人心,再走下去,总是变得更加很难。

活了30多年,读了3000本书,终于有一本书让我瞬间开窍

02、没有客观地认识自己的时间

口口声声说坚持,说10000小时、1000小时,但不去对自己的时间做一个客观的分析,那依然是不可行的。

通过《人生效率手册》,我懂得了对自己的时间进行分析。首先要将自己的时间分为两大类:可控的,不可控的。

刨掉上班,刨掉路上奔波,刨掉陪娃,我剩下的可控时间还有多少?将这1000小时,甚至10000小时平均分配到每一天中,结果是怎样?

我从没想过这个问题。

没想过这个问题,那就是所有的目标与梦想都是空谈。

读完《人生效率手册》后,我试着对自己进行了分析,发现自己的可控时间原来如此之少。

没有时间的保证,空有一腔热情是没用的。

就像张萌说的:“时间的魅力在于,在你不知不觉中,给你惊喜,让你变成一个意想不到的自己,一个更好的自己。”

我要做的,必然是拾起人生的斧子,砍掉一些枝叶,让有限的时间为主干去灌溉施肥,让它奋力生长。

下面的思维导图是我三十几年来头一次对自己的客观分析。它仍然很欠缺,很芜杂。但有了这一步后,我的思路清晰了很多。接下来的修剪工作将会变得容易得多。

活了30多年,读了3000本书,终于有一本书让我瞬间开窍

03 、尚未建立完善的自我激励机制

在努力追逐梦想的路上,有山川星月,也有荆棘坎坷。有内心丰盈,也有孤独缠身。

如何让自己前行得更有力量?有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学会自我激励。

我们以前能想到的自我激励往往局限于物质奖励。比如达到某个目标后给自己买一支心仪的口红、一个想要的包包。《人生效率手册》告诉我们,自我激励的手段还有两个重要的方面:

一是寻找榜样;二是让自己成为榜样。

寻找那些你踮踮脚尖就可以触及的榜样,以此鞭策自己,像他们那样努力。

同时,让自己成为他人的榜样。一个人只有在成为他人的榜样后,才会有一股巨大的责任感,激励着自己坚持下去,并且想要做得更好。

“一个人走,走得快;一群人走,走得远。实现梦想的道路也如此。”

人生是一幅画,我们每个人都是看风景的人,也是风景里的人。我们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榜样,也能成为他人的榜样。

这是我们前行路上的一种动力,也是心灵温暖的源泉。

活了30多年,读了3000本书,终于有一本书让我瞬间开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