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心理咨询师的成长札记(1)从不曾改变焦虑,只需要和它待着

这篇文章很私人化,纯粹就是我和你们——我的朋友们随便聊聊。也许会对你有一些启发,也许没有,所以,不是我平常写的干货文或者观点文哈~

聊什么呢?就从我的"颓废"说起吧。

如果非要让我对过去的四个月做一个总结,找两个关键词,那我会选择"焦虑"和"颓废"。后台常收到一些私信,大部分人都是客气的称我为"唐糖老师"。其实从我的角度来说,这种称呼让我惶恐。

事实上,在我过去一年写的100多万字里,全都有我自己的影子——这简直是废话,任何人的写作不都得打上他自己的烙印吗?额~我想说的是,我就活在这些文字里。这些文章不仅是我的知识、认知、观点,同时我也是其中的很多主人公。这是一个秘密~"我朋友"有时候就是我自己。

所以,看似我写的是逻辑严谨的观点文,其实我写的也是故事。我的故事。


一个心理咨询师的成长札记(1)从不曾改变焦虑,只需要和它待着


【01 我的故事】

我走上这条路纯粹是误打误撞,后来有人让我分享我的"成功经验",我都如芒在背。翻看我最初的文章,它们的统一标题是:鸡毛蒜皮N。

是的,我最初写文章,就是因为我立了一个"连续写作100天"的flag。而我所写的"鸡毛蒜皮"就是我学习之后的体会——我只是把我日常所想的,用文字表达出来了。说起来,那可真的是"我手写我心"。

最开始写在qq空间里,甚至直接把word文档丢到我所在的心理群里。我朋友"慧眼识珠",坚持说我写得好,让我发布在"更大的平台",我半信半疑,对这件事不上心,甚至还觉得注册账号很麻烦,不如直接往群里扔word省事.....

现在回想起来,如南柯一梦。

人其实就是这样,当你越没有目的,越单纯,就越专注。

其实找出我焦虑和颓废的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欲望。

当然,作为一个学心理的人来说,我不会将这个话题就停留在"欲望"二个字上。这还不够深。


一个心理咨询师的成长札记(1)从不曾改变焦虑,只需要和它待着


【02 初识"真相"】

我的老师曾经说过我"元认知能力强"。人的能力有很多种,比如时间管理能力等等。当时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时候,老师让大家看看自己,哪些能力比较强,哪些比较弱。大部分人都对除"元认知能力"以外的能力更熟悉,比如时间管理能力、专注力等。但唯独不太理解什么叫"元认知能力",在老师解释之后,大家恍然大悟,说:这个能力我好像不怎么具备。

与大多数人相反,我别的能力都很弱,唯独元认知能力比较强。

所谓元认知,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抽身事外、退一步观察和思考的能力。类似于我们说的"自省能力",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一直自鸣得意,后来学习的越深,我逐渐明白,不是我多优秀所以具备元认知能力,而是因为我的心理防御机制是隔离,所以才有了这个能力。

懂得之后,我怅然若失。

类似的例子,还有一个。在共同学习心理的人里面,我是公认的佼佼者。很多人学了好几年,领悟的还不如我深刻。对此,我也一直洋洋自得。将其归结为自己悟性高、聪明。

直到后来,随着学习的深入和自我认知的更深刻,我逐渐明白,不是我聪明,而是因为我"受伤"比别人轻,自然显得疗愈比别人快,从这一点,我还引申出一个"真相":我一直耿耿于怀我的原生家庭怎么伤害我,怎么使用了错误的方式对待我,其实也是"只缘身在此山中"——我无意识的夸大了自己的感受,而远离了真实。

在我的文章中,我总是不断的引用托马斯摩尔的那句名言——治疗一个人最好的方法,就是拉近他与真相的距离。这正是因为我自己的感悟实在是太深了。

当然,关于"真相"的理解远不是原生家庭这一个话题,事实上,很多道理的底层逻辑都是相通的,在我看来,其实就那么多内容,只是换了不同的说法,但内核就那么几个,其中之一就是"真相",这两个字可以衍生出无数的话题和现象。

一通百通。当一个人从一件事打开一个切口,就像打开了整个世界的大门。

扯远了——爱跑题是我一贯的毛病,这个习惯在写了一年头条号之中被刻意纠正,但是本质上还是很难摒弃。话多屁稠。

我说这些的目的,是想表达一个意思,就是认知是没有止境的,而人的心态,很大程度上建立在认知的基础上。

以上两个我亲身经历的例子,让我逐渐看到了自己的自恋(同时也是自卑),看到了自己想要维护什么,也看到了更多的真相。如果说一开始的谦虚是一种虚伪,那么越往后,我的所谓谦虚,其实就越是我真实的认知。

原来真相和想象之间,差了二万五千里。


一个心理咨询师的成长札记(1)从不曾改变焦虑,只需要和它待着


【03 一辈子如影随形的自卑,恐怕也只有和它待在一起了】

我是一个悲观的乐观主义者。悲观是我一贯的应对模式和人生的底色,我是自卑的,这是我的人生底色,我想无论我怎么擦拭,黑的也变不成白的。乐观,是我的选择。我很早就发现自己身上一个奇怪的矛盾:虽然我骨子里非常悲观,但是似乎总有那么一点点不甘心,当我被打入谷底的时候,常常能够触底反弹。

这其中颇具哲思。比如触底反弹,这本身就包含了哲学的艺术。除此之外,它还包含人性,人天生的韧性、生命力,决定了我们生命的韧性。

所以,事情糟透了的时候,往往是我最镇定的时候。当然,也许这又是"隔离"这种防御机制在发挥作用。

我一直在生活在类似的这种矛盾中。在我的记忆里,似乎我很难平静,而且也会不由自主的选择戏剧化的人生。

生活在心灵的矛盾之中,是很痛苦的感受。我经常觉得自己分裂,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喜欢什么,甚至到底是什么。无形之中,我反倒阴差阳错的不断思考人生的基本哲学三问: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

这也是我"学的比较快"的原因:只有你之前真正思考过、体验过、困惑过,才会体会顿悟,体会拨云见日的晴朗。

所以,矛盾或分裂,到底是好的?还是坏的?

答案是,无论你喜欢还是不喜欢,它的"好与坏"都像硬币的两面,始终和你待在一起,如影随形。

任何事都是如此。

所以,后来我逐渐明白——至少在意识上明白:很多事其实无解,和它待着就够了。

这种朴素的哲学观在学了心理之后,有一个更专业的术语,叫做"接纳"。


一个心理咨询师的成长札记(1)从不曾改变焦虑,只需要和它待着


04 窘境

接纳太难了,你别看现在随便一个人都会说接纳。

又跑题了。这篇文章的初衷,是想谈最近几个月在我身上发生了什么,结果写了这么久,主题还没切入。

简单说一下吧,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在过去几个月,我经历了很多挫折,包括写作上的挫折,比如我没有继续签约、越来越获不了奖、感觉自己被掏空,什么也写不出来,也包括情感上的挫折。当然,除去这些具体的挫折,最主要的,是内心的挫折。

很复杂。比如焦虑。我是一个很容易焦虑的人,焦虑到什么程度?举个例子。我原本的专业并不是心理,而是药学。我之前的工作,是在一家500强的大型国企的药物研发中心做项目分析。曾经有一次,我的领导派我去研发总部临时帮忙,结果就这么点小事,就让我因焦虑而失眠。当然这背后原因很复杂,主要是我的心理问题。我恐惧换新环境(虽然外表看不出来,我看上去是一个十分健谈甚至自来熟的人),讨厌总部的人(主要是那里离领导更近,让我觉得会被监督),还有恐惧新任务——其实可以看出来,基本上底层的情绪都是恐惧。

所以我总是感觉到艰难。艰难是我的感受,比如临时抽调这件小事,在别人那里可能根本不会起什么波澜,但在我这,却需要花很多时间去做心理建设和内耗。当然,也许在别人眼里事实并非如此:领导让我去帮忙时,说预计这项工作需要一周时间,也就是说,我要在总部呆一周。结果事实是,我做了一天,不喝水,不吃饭,不拿数据线。一天做完。

我"惊人"的速度让很多人瞠目结舌,但可能很少有人知道我这表面现象背后的心理挣扎。

除了我自己。

所以,从来不是这件事到底发生了什么,有多恐怖、困难,而是我们的感觉将我们局限于此。

比如我,100+的青云成绩,让很多同行客气的叫我一声"青云大神"——当然我知道这并非是事实,至少不是事实之全部。但是我这个所谓的"大神"在最近青云受挫的情况下,迅速萎蔫。最直接的体现是,我甚至有点不敢写,不知道怎么写,所以,一个月以休息为名,只写了三篇文章,获奖率为零,这是以前从未发生的事。

此外,在下个月即将上任的"新工作"——写作营里当助教老师,指导别人写作这件事,我也极度的缺少信息。我不断的对外传递一个信息:虽然我获过很多奖,还有编辑找我出书,但是我不会写,我从来没学过写作,没拆过青云,只是凭自己的感觉随便写的。

我清醒的看着自己,清醒的知道,我发出的这些声音,虽然依靠于事实,但本质上却是我遇到困难逃跑的准备。我的潜台词,是告诉别人和自己:我不行,所以我做不好是正常的,别对我抱太大希望。

"我不行",是我擦不掉的人生底色。

无论我表现成什么样,这种"我不行"的底色,已经牢牢的印在了我的心里。

只不过,人总是会成长的,以各种形式。不管你承认与否,能否看见它,它都存在。——这也是一个事实。


一个心理咨询师的成长札记(1)从不曾改变焦虑,只需要和它待着


【05 没变化?不,是自己以为没变化】

我在即将过去的4月,花了一万块钱。

很多人不了解我的过去,容我简单说两句。曾经的我,是方圆百里叱咤风云的"购物狂"。不管是在家还是单位,片内不管哪一家的快递员都知道我的大名。甚至他们彼此相遇,也会互相点点头说"又是那个唐糖的快递啊?","可不,就是她。"

有人说是因为我有钱,有人说是任性,其实都不是,简单说是因为我"有病"。具体什么病就不细说了,否则这篇文章就没头了。总之你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精神空虚、自制力差。

我曾经无数次发誓剁手,又无数次自己打脸。到最后,购物这件事也成为我的习得性无助的其中一项。

当我真正内心力量增长之后,我发现这个病不药自医了。虽然还没有彻底根除,但是已经好了很多很多。

所以,前两天当我沮丧的和我的好友说我"又犯病了"的时候,他坚持说"你已经比之前好很多",我沮丧的纠正他"是好一些",他又坚持说"不,好很多"。

他的这句话提醒了我。我退出自己三米远仔细打量,最后承认他说得对,是我自己又一次自我批判,远离真相——所以,习惯否定自己多么容易,而接纳自己,又是多难。

其实,不仅是购物这件事。别的事也是。

比如说焦虑。以前我是被它折磨的痛苦不堪,习得性无助,所以导致抑郁情绪经常造访。而现在,我还是痛苦,但是基本能维持正常的生活,生活曾一度被焦虑打破,比如最近二个月爆肥十几斤,生物钟紊乱,每天凌晨三点以后入睡....但经过调整,现在已基本恢复正常的作息,虽然还是胖了很多,但是精神状态明显好转,脸色也从铁锈色,变成了蜡黄色。

再比如,以前我会彻底败给焦虑,心理呈瘫痪状。而现在我虽然觉得很难很难很难,但是还是在最后的底线,完成了不得不完成的任务。比如,有一家公众号找我约稿,我从半个月前开始写,一直到今天,才写完了4篇(对方要的是一个主题系列,类似于专栏这种)。这四篇文章,其中前三篇,我是每一篇都反复修改了不下十遍才勉强定稿,只有最后一篇是昨天写了大半,今天简单修改完成。

可是,你知道我之前的写作状态吗?一篇6000字的文章,有时候甚至是8000字,我基本上在坐在凳子之前不构思,不选题,不列大纲,从我坐下才开始选题,到我写完,一般三四个小时。发表时,我会从头到尾看一遍,改改错字,改改不通顺的地方,然后就发表了。

改十遍?写不出来?不存在的。

但是这一次,我不但拖稿一个月,而且还写不出来。反复修改,不是为了精益求精,而是因为写不下去而做的拖延动作。

但是,无论如何,我在承诺的最后时间,写完交上去了。

还有关于我出版书的事情,今天也鼓起勇气问了一下编辑,得到了还算不错的反馈。这件事其实用的都是以前的旧稿,我真正花时间整理汇编,其实满打满算,一共有十天左右。短短的十天,我几乎一天只睡二三个小时(吓的),就在过年这段因肺炎被隔离的日子。

我一个人坐在屋里,从早写到黑。肩膀上绑着盐袋,胳膊上贴着膏药。

我的焦虑有多深,交稿就有多快,出版社的编辑也啧啧称叹,因为我比规定时间早了整整一个月交稿。


一个心理咨询师的成长札记(1)从不曾改变焦虑,只需要和它待着


一个心理咨询师的成长札记(1)从不曾改变焦虑,只需要和它待着


【06 接受真实,接纳自我】

连跑题带啰嗦,写了这么多,我到底想说啥?其实我写这篇文章源于下午和一个朋友的对话。

不管是公众号还是出书,都是今天下午收到的还不错的消息。于是我和好朋友有了一次简短的对话。

我先是把聊天记录发给他,让他知道今天发生了什么。接着他说:"这个公众号还不是那么急功近利,他们认可你的行文方式",他又说:"这些事都证明了你的实力是被认可的"。

我接着说:"如果能在青云上再给我一些信心就好了。",我想了一下接着说:"目前这个阶段,我的信心还是来源于外界,而不是自我的精神内核"

他说:"如果某一平台,或者一部分人不喜欢你的文章,你就没实力了吗?"

我说:"理论上不是,但是在内心深处无法建立这种感受性的自信,而更多的是来自道理上的信心。"

他说:"慢慢积累信心"

我说:"成长就像蚂蚁"。

我猜,他可能没听懂我最后这句话,不过不要紧。我自己知道就行了。

成长就像蚂蚁搬家,好慢好慢。在成长的漫长道路上,我大大小小的"悟"经历过很多次,今天,只是其中的一次。

当我说出:"目前这个阶段,我的信心还是来源于外界,而不是自我的精神内核"这句话的时候,我清晰看到了自己对真实的接纳。是的,这就是我的现状,我学习和自省了很久,但是我骨子里的信心还是没能建立起来,而只是在建设中。

它需要我继续行动,用更多良性的反馈来激励它成长。它还需要我不断觉察和自省,不断的看到自己的焦虑,被欲望裹挟、恐惧失败、追求完美、怕输不敢挑战离开舒适区。

其实我的现状怎么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能不能接受它如其所是。

接受它,就是接受我自己。很多时候,允许自己和某种被习惯于评判的状态共存,就已经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

从我下午接收了两位编辑的正向反馈之后,自己的心情也变好了一些——从这个现象看,我的确在树立真正的信心,构建内心力量方面还有很远的道路要走。我的大方向是追求内在的力量和内心的成长,但的的确确在当下这个阶段,还经常受到外界情况的干扰。这个阶段不能回避,也没必要自责评判,坦然接受就好。

这话说出来容易,但是做到却很难。不管我是怎么样的,时间都会照旧流逝。我的成长,就像蚂蚁搬家一样,在慢慢的、慢慢的进行。


一个心理咨询师的成长札记(1)从不曾改变焦虑,只需要和它待着


【写在最后】

这是一篇漫无目的的纯个人化的记录,在写作过程中,我充分发挥了自己一贯"无主题,爱跑题"的风格,但是写的过程还算顺畅,只是后期因为其他事被迫中断了。包括现在,也是一心二用。

写完未改,就打算这样直接发出来。一个自我记录,要求那么高干嘛呢~

我觉得吧,不管你想不想,你总会成长。

不管你痛不痛,生活都不会搭理你。

生活没那么多痛,那么多伤,也没那么乐观,没那么美好。其实,如果一辈子能使劲做一件事——就是不断的靠近真实,我相信,就已经比世界上99%的人成长的要好了。

瞧,我又在和别人比了。嗯,我的意思是,这是一条终生成长的路。


我是“有梦想的唐糖”,心理学的终生学习者与践行者。欢迎关注,互动,点赞,评论,打赏...

你的评论,可能会成为我下一篇文章的主题~

我为自己写作,而产生共鸣的读者,只是刚好遇到我的“同路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