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所说的“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应该怎样理解?

孔子这句话被记载于《论语.宪问篇》第二十章,没有过多的内容。如果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孔子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一个人如果说话都大言不惭,那说到做到恐怕就更难了。”

“怍”,读音为zuò,惭愧的意思。“言之不怍”就是大言不惭的意思。

孔子所说的“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应该怎样理解?

朱熹在《论语集注》中注释道:“大言不惭,则无必为之志,而不自度其能否也。欲践其言,岂不难哉?”如果一个人说话很随意,根本不考虑所说的话、所给出的承诺是不是能实现,其心里在最初就没有一定要照说的那么去做的打算,也根本没有意识说之前应该量度一下,能不能做得到。如此心性之人,要让他践行自己所说,或者说让他言出必行,将会是何等困难之事。

孔子所说的“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应该怎样理解?

故了解一个人,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观察他的言论,就如钱穆先生的注释“其为之之难,即在其言之不怍时而可见”。一个人是否能重言诺,是否能言出必行,不用等到他真正做的时候,只需要看他平时说话时是否有惭愧之心,是不是什么话往出说都无所谓,说直白点就是拍马屁毫无下限。

孔子所说的“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应该怎样理解?

常在网上看到一些感慨给人借钱是千好万好,讨债时马上又是一副嘴脸。听一听给人借钱时的对方说的话,千好万好里有那些是真心的,有那些是有依据的,就算别人把你夸的跟朵花儿一样,你也要有清楚知道自己离花儿有多远的自知之明。你自己清楚本身有几斤几两,他要是敢借长时把你夸的天下少有,那还钱时的推诿扯皮也就不出意料了。

孔子所说的“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应该怎样理解?

孔夫子提倡的是“讷于言而敏于行”,不轻易承诺,一旦说出去的话,就必须做得到。对于一个立志上进的人,“凡人于事有志必为,当内度才德学力,外审时势事机”,必须学会在做决定前,审时度势,内度自己的才德学力,外审时势事机。对于君子而言,更要“先行其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